[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四十二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15 19:25:14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二集)  2010/1/20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42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
家学习到婬戒,婬戒的部分也简单的跟大家报告了一遍。我们今天接着要学习的是五戒的
第四条戒“妄语戒”。五戒第四条就是不妄语,我们请看经文,“丁四:妄语戒”。
  经【佛告诸此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
语。】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是这条戒的一个总说,下面是细说,细说涵盖的就非常广
泛了。我们从这一段总说的经文深入去探讨,就知道它涵盖的范围深广无尽,每一条戒都
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不长,文字不多,但是它含摄的义理是深广无尽的,我
们应当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学习,我们这个戒才能学的圆满。因为经文限于字数,所以
提一个总纲,我们根据这个总纲的原则要去深入,这样学才是善学。讲到妄语,这个就关
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了。言语就是讲话,除非天生他就不会讲话的,如果不是天
生就不会讲话,每一个人多多少少,每一天都必须用到言语。言语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是不
可缺少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处、往来,不能缺少言语。它就像个工具一样,这
个工具用的得当,就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成就我们的学业,成就我们的道业。如果用的不
当、用错了,反过来事业也做不成,学业也不能成就,道业也不能成就,事业家庭得不到
幸福美满。特别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因为不会讲话,常常得罪人;常常得罪人,当然就得
不到大众的拥护,因此他做事就非常的艰难。可见得言语学的重要。
  因此我们中国儒家孔老夫子,他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讲修身,
这是第一个科目,一个人的品德、他的修养。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就是讲话,话要
讲的得体、讲的恰到好处,要会讲话。讲到会讲话,可能我们大家都觉得:我会讲话,我
怎么不会讲。如果我们这样想,可能出入就很大了,跟圣人这个标准的出入非常之大。讲
话是大学问,因此孔老夫子把它列在第二科。第三科才是“政事”,处理行政事务,我们
现在一般讲,管事,你在一个团体、一个单位管事的,这些都属于政事。第四才是“文学
”,文学就是现在讲的科技,文学艺术都包括在这个里面。所以学习有一个顺序,前面当
然是最重要,最优先要学的。我们看看现代人学习的,前面两科他不要,他就学后面的第
三科、第四科,政事、文学,他学这个,因此搞得世界大乱,原因就是这么来的。言语学
在孔门里面是列在第二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可以体会的到。所以说话真的要
学习,不是说我们这一张嘴巴开的了口,能讲出话来,人家能听得懂我们讲的话,这样就
算会说话了。这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的标准,不是圣人的标准,圣人标准就在经典里面,此
地讲这个不妄语就是个标准。
  首先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妄语这两个字。妄就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也就是讲话欺骗
人,讲一些不是真实的言语,虚构一些不是事实真相的言语来欺骗别人、欺骗社会大众。
所以讲话骗人、不诚实、是非颠倒,这些统统是属于妄语。讲话不诚实,讲假话欺骗人,
这个是我们在现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看到的。有一些人讲,好像他不骗人就活不下去,他就
要吃亏了。事实跟一般人的想法刚好是相反,你打妄语,真正吃亏的是自己,损害的还是
自己;反过来,你不妄语,占便宜的是自己,得利益的是自己。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出
这些因果道理。妄语的范围也非常广,我们简单的来讲,就是讲话不实在、不真实,去欺
骗人。
  我们看经文,‘佛告诸此丘,吾以种种呵妄语’。我们学习这个经文,如果我们粗心
大意的,这样囫囵吞枣看过去,好像这几句话我们是明白了,佛劝我们不要打妄语。“吾
以种种呵妄语”,吾就是佛自称,意思就是我们现代讲的我;以种种,种种这两个字我们
要特别的留意,种种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把佛一生所讲的大小乘经教统统包括在里面,不但
显教包括,密教也包括。种种就是他用种种的方便,种种的说法,在各种不同的地点,各
种不同的对象,常常提出来呵斥妄语。呵就是呵斥,就是劝我们不能打妄语,用种种善巧
方便来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能打妄语,你打了妄语有什么害处,不打妄语有什么好处。这
个义理如果我们深入,真的是深广无尽。我们先就我们现前人道这个标准,以我们现前人
道这个标准先来讲。
  人道的标准,《弟子规》信这部分就是讲不妄语的。信就是什么?信用。在中国儒家
的五常,配佛门的五戒,五常:仁、义、礼、智、信,跟五戒是相呼应的。比如说不杀生
就是仁,人有仁慈之心,他就不会任意、故意去杀生害命,他有仁慈心,儒家讲的仁,不
杀生就是仁具体的表现。义就是不偷盗,我们在《太上感应篇》讲的“非义之财”,我们
俗话讲不义之财,一个君子他不取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财,不应该我们得到的,我们不
应该去取得;应该我们得的,我们可以取得。如果取得不义之财,那就是戒经上讲的,犯
了偷盗戒。第三不邪婬就是礼,男女之间守住礼法,他不超越这个范围,就是不邪婬。智
就是不饮酒,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喝酒会丧失理智,所以不饮酒是属于智,保持你清
醒的理智头脑。第五个信,就是讲信用,一般就是说你讲话要算话,不能故意讲话去骗人
、不守信用。信就是不妄语,不打诳语骗人,讲话守信,这个就是不妄语戒。这个是五戒
配五常,讲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佛在戒经里面讲的,因为戒是帮助我们超越三界的,所以讲的比较深入。儒家只讲到
人道,做人,我们来生可以再得人身,就是你要保持一个人的资格,必须遵守五常。人不
遵守五常,在《左传》讲,“人弃常则妖兴”,你背弃五常、伦常,妖魔鬼怪就出现了。
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世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充满了这个世
间,我们可想而知,那是什么样的一个世界?就是动乱不安,天灾人祸非常频繁,就出现
这个现象。这个现象都是人弃常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所以,佛以种种呵妄语,以种种善巧
方便说法来呵斥妄语,‘赞叹不妄语者’,赞叹那个不打妄语的。佛赞叹的意思是什么?
赞叹就是希望我们跟不打妄语的人向他学习,我们要学习那个不妄语的。
  就像我们中国宋朝司马光、司马温公,他一生就是得力于一个不妄语,他说话诚实、
不骗人,所以他记录的、他所讲的话,大家就有信心,因为他不骗人,他讲的是真话。特
别编历史的,史记的,这个人不能打妄语。所以我们中国二十五史,最近的是清史,二十
五史就是二十五个朝代,历史发生事情的一个记录。古代选择记录史记的官员,标准就是
什么?第一个就是不能打妄语。如果他打妄语,我们想一想,他记录历史就颠倒了,他就
瞎编了、扭曲历史,让事实真相被蒙蔽了,后代子孙被欺骗了,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所
以古时候记录历史这些官员,他们都有这种道德观念。什么道德观念?他不能欺骗后代子
孙,他不能打妄语,他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代的子孙负责,不能骗人,如果他骗人,罪过
就大了。
  所以佛赞叹不妄语者,赞叹他们不打妄语,佛赞叹;佛呵斥打妄语的,呵斥带有责备
的意思。为什么?你打妄语自害害人,害自己是最严重,也害别人,自他都没有利益,所
以不能妄语。‘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戏笑”就是开玩笑的时候,尚且不应该有妄语
,这个就讲的比较细,戏笑就是无伤大雅的,对大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但是这样的妄
语佛都不允许,就是都不应该,开玩笑也不应该有妄语,‘何况故妄语’。开玩笑的妄语
,一般都是小妄语,开开玩笑的。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在结罪来讲,有一些妄语是无犯,
他没有犯戒,但是佛也劝我们,也不应该,虽然没有犯戒,但是也不应该开玩笑的时候讲
这些妄语。这个是说明,无伤大雅的,这些戏笑的妄语都不应该,“何况故妄语”,何况
你故意打妄语去骗人,当然罪就重了。故意打妄语骗人,他总有个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
私利,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一般讲争权夺利,他就打妄语,他就去骗人。打妄语骗人,无
非他想求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享受。他总有个目的,目的无非是名闻利养,名利。
何况故妄语,故妄语的罪就很重了。
  在《弟子规》,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来学习学习。《弟子规》第四部分,第四段,“
信”,这个就是讲不妄语。信有十五段:“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个是
第一段。“凡出言”,就是我们开口讲话要守信,这是第一优先的,也就是说我们讲话要
守信用。“诈与妄,奚可焉”,诈就是欺诈,妄就是打妄语,奚可就是怎么可以?你对别
人用欺诈的,打妄语去骗他,这是不可以的,不可以这样做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们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讲话没信用,你说这个人还会有什么前途?人家给你骗一
次,不知道给你骗了,骗二次、骗三次,可能别人就知道了,以后还会不会再听你的话?
肯定以后你讲的话都先打个问号,他不会接受了,就敬而远之,不敢跟这样的人往来,为
什么?怕受骗。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大家对他都敬而远之,你说他还有什么前途?纵
然他现在有钱,但是他的前途也是悲观的,因为讲话不守信用,他的事业就做不成功,可
能几年之后就破产、就倒闭了。这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看到非常之多。
  为什么?人家不支持他,因为他讲的不是真话,被人家识破了之后,当然不会再继续
支持他。人家支持他,是不知道受骗了才会去支持他,一旦被人识破就一文不值,再也不
去支持他。一个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他的事业怎么做得下去?就算在一个公司
行号当一个职员,人家也不敢用,到最后自己是走投无路。反过来讲,一个人他很守信用
,讲话不骗人、很诚实,纵然他都没有钱,我们也可以理解,他走到那里都会有很多人去
护持他的,人家敢帮助他,因为知道帮助他不会受骗。帮助他的人多了,很多人都信任他
,他的事业就做得成功了。比如说去给人家借钱,有信用的人去借人家敢借,人家会支持
他,当然他做事就很容易成功;没有信用的人,人家看到都躲得远远的,他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下面十四条都是这条的开展,就像我们戒
经里面讲的一样,你要从生活当中去开展。
  第二段就是:“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们讲话的时候,俗话说“言
多必失,礼多必诈”,就是言语讲多了,难免会讲错话。所以言语不要太多,不如少一点
好,少一点避免错误。所以劝我们话不要说多,也不要讲下面的话。
  第三条:“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奸巧语就是,奸就是藏奸,巧就是
巧言令色。秽污词就是我们在十善业道讲的绮语、恶口这一类的。这是讲奸巧语。
  第四:“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个也是我们生活当中要常常注意的
。“见未真”,我们就不要轻易去传这个话,因为这个事实我们没有真正见到,听人家说
的。我们要持一个保留态度,不要轻易再把这个话传出去,恐怕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传
这个话会有出入。这个也是我们生活当中要谨慎的,你知道不是很清楚就不要轻易讲,也
不要轻易去传这个话,因为传出去,恐怕到最后就变成谣言。现在也是常常会发生这个事
情,这个都应用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常常提醒自己。像这几天我都没有出门的,都是闭关
式的,但是吃饭的时候总是会听到我们有同修说一些讯息,传达一些新闻。有人给我说刘
善人来了,有人说没来,搞到现在我也糊里糊涂,到底有来还没来?有的人说,都来玉缘
斋吃饭了;有的人说,没见到。这是举出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如果亲自见到了,亲自见到
可能还要进一步的去了解,就先不要传。传了之后,这个再传一个,这个误差再差一点,
那就不一样了;那个再差一点,传到第十个人,可能跟原来第一个讲的差距就非常之大。
所以过去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他讲一句话,讲猪,就是“猪”一个字,然后叫这
个人再传第二个,传到第十个。然后他再去问第十个人,你刚才听到那个人给你传的是什
么?他说是“蜘蛛”。他说,原来第一个是猪,到第十个变蜘蛛,怎么一只猪到第十个人
变蜘蛛,怎么差别这么大?这说明什么?说明传话当中有误差,一个人差一点,一个人差
一点,到第十个误差就很大。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是在生活当中时时提醒自己。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事非宜”就是这
个事情不合宜、不合适的,有人拜托我们,或者是我们不是很方便,就不要轻易答应,不
要轻诺,“轻诺”就是你轻易答应、你承诺了。你承诺之后,你答应人家就像欠人家一样
,你就要去做,不然你就变成打妄语,就不要轻易的承诺。“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
们,不合宜的事情轻易答应,到时候我们要去做也不是,要退也不是。你不去做,你骗人
;你要做,这个事情的确是不合宜,进也错,退也错,就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个重
点就是在一个事非宜,我们要认识这个事它是不适宜的、不宜去做的,就不要轻易去答应
。如果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要答应。
  第六:“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讲话要稳重,稳重当中有舒缓,
不要太急,也不要模糊。这也是我们讲话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让人家听的明白。
  第七:“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有时候我们常常也会犯,也常常
听到这个人来给我们讲那个怎么样,这个就是给我们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我们就
不要去管。我这两个月天天都去调胳膊,在县城这家很多人给他调,生意也不错;最近在
隔壁又来了一个新的,也是整脊的、推拿的。看到我们去,他就去拉生意,拉了好几天,
开益法师,最早是先找他的,找了三次。然后今天我去调,我一出来,老板就找我了,他
就给我讲:你去调那家,那个不行的,他这么给你揉一揉,怎么治病?我这是少林寺七十
二代,跟谁学的。他说:你找一个最严重的来给我看,来比较比较。弄得我没办法,刚好
我们台湾来一个培华居士,我看他是最严重,他躺下去头都不能到枕头的,我说这个先给
你看看。刚才就去给他调,他先到我们原来调的这家调好了出来,我说这个最严重,他就
赶快把他拉去调。这个就是“彼说长,此说短”,这个我们也不能去管,但是我们也希望
他能够改进。我们去给他调,我们总是希望找个机会,把《弟子规》这个光盘送给他们。
  所以我现在已经送胡小林的光盘给原来调的这家了,我问他有没有光驱,他说有,
但是可能放在他们住家。我还要进一步劝他,买一部放在店里面放给大家看,客人去也能
看到。隔壁这家就是同行相嫉,他也是推拿、他也是推拿,他就把它开在隔壁,大概原来
这个开的,在我想就看他生意不错,他就来这里开一家。我们现在遇到这个事情,要把这
两家都给他度了,用什么度?用《弟子规》。所以再过几次,我们就会把这个搬出来。那
个老板,我说,好,你目的只不过是要赚钱,我们原来调的这家是十块钱,他说他二十块
,我说二十就二十。他说他调的时间比较久,二十几分钟,他二十。我说二十就二十,我
们进一步会去跟他沟通,你做生意不可以去攻击别人,各做各的,各有千秋,要互相赞叹
,这样才是对的。
  第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到人家的善,我们就要见贤思齐。
  第九:“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人家一些错误的,我们反过来从
我们自己内心去反省,我们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有,我们就改;没有,我们要提高警觉
,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第十:“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德行学问、才艺技术不如人,我们自
己要努力,所谓勤能补拙。如果我们天分比较差的,如果勤学、好学也可以弥补,也不要
自暴自弃。
  十一:“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是讲我们生活上,生活环境比较差
,也不要担忧。孔老夫子讲,忧道不忧贫,一个君子在这个世间,他忧虑的是自己有没有
道,有没有道德,他忧虑这个。我自己有没有做到道德,他不忧我生活经济比较差、贫困
、穿的衣服比较不如人,他不忧虑这个。没有道德,你衣服穿得再漂亮,那也是非常贫穷
的。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这些方面不要太在意,不要跟人家比赛,我们要在德行上
去追求加强,不应该在物质生活方面去追求。物质生活方面追求增长贪欲,就有损害我们
的道德了。
  第十二:“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十三:“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两段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听到别
人讲我们过失,如果发怒了,人家讲我们哪里错了,我们马上就生气、不高兴;别人一赞
叹,我们就快乐的不得了,这样的情况“损友来,益友却”,损友就是损害你的朋友,他
就来了,利益你的朋友,他就远离了,却就是却步,他不敢来了。所以这个方面也是我们
一般人很容易犯的。赞叹,他就很高兴;讲他的过失,他就不高兴了。这是指我们自己,
如果有人举出我们的过失也不要生气,如果你一生气,损友来,益友就却了。应该怎么样
?反过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到人家给我们赞叹,赞叹要怎么样的
心态?恐惧。《太上感应篇》讲,“受宠若惊”。人家赞叹的时候你要有警觉心,受宠若
惊,心里很惶恐,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德行,承当不起这个称誉、赞叹,听到称誉、赞叹
心里很惶恐,应该是这样的心态。“闻过欣”,欣就是非常乐意的,非常乐意人家指点我
们的过失,纵然他讲错了,我们并没有那个过失,他认为我们有那个过失也没有关系,所
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感谢他一番好意来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直谅士,渐相亲”,直谅益友就是帮助你的朋友,渐渐的就亲近你了。
  第十四:“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无心就是他无意的,比如说他讲错
话了,这个在我们后面戒经讲的就是开缘,他可以忏悔,不是不可悔,可以忏悔。这是“
无心非,名为错”,错就是错误,因为他无心的,无心的做错事、说错话,这是罪轻。“
有心非,名为恶”,有心就是你故意的,就是我们这里经典讲的“何况故妄语”,故就是
有心非,这个是恶,恶的罪过就重。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失能够改,就归于无,改过就没有过失,
你改过来就没有过失;不改过来,这个过失还是存在的。如果过不能改,还要掩饰,就增
加一个罪过,这个罪过愈掩饰它就愈重,不改还掩饰,这样这个罪过就愈来愈重了。这是
讲到妄语的部分。
  所以我们常常就会看到一些世间上的人,这些也都是我们善知识,我们都要认识清楚
。打妄语,妄语牵涉到其他的事情,比如说他做了什么事情人家给他举出来,你哪个地方
错误、不对,他就要讲种种的理由来掩饰,他是对的,把他那个错误讲成是对的,这个就
是掩饰。掩饰,你那个罪过就不断增加,不但不能改过,他还讲理由,把他那个错误的合
理化,这个罪过就愈来愈重了。所以过去有一年,我们净老教授访问日本。日本不都是改
历史吗?他明明就是派军队侵略中国,他学校那个教科书不是讲侵略。我们也可以理解,
你说他加上侵略那多难堪,去侵占别人,对他的子孙也很难交代:怎么我们的祖先去侵占
别人?所以他就把这个美化了,叫作进出,进去又出来。进去又出来要带枪吗?净老和尚
就给他们议员讲,他说我是为你们好,你这样骗你们的子孙,以后你们子孙知道你们在骗
他,他会有什么想法?因为这些资料不是在你们国内有,人家国际上都有这些资料,你这
个打妄语。你不忏悔、不改过,还打妄语骗人,这个罪过就愈来愈增加。所以二战欧洲德
国有认错了,他有向大家忏悔,对不起,他错了。日本就是嘴巴硬,死不认错,爱面子,
死不认错。所以我们净老教授就跟他讲,我是为你们好,你现在打这个妄语,你将来会受
到子孙谴责的。
  所以有一年我到广岛去参观被炸的地方,被美国炸的广岛一个纪念馆。他们有很多学
校带些小学生去参观,在那个纪念馆,有一个小男生就跑来问我,看到我是一个出家人就
跑来问我,问我说,他们为什么被炸?来问我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时间也很匆忙,我也简
单跟他回答了几句话,但是没有讲得很详细。后代他都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吃
原子弹,而且全世界,日本是第一个受到核武攻击的国家。如果有机会、有时间,可能我
这个佛经的因果就会搬出来,这个也是一种机会教育。所以这是举出一个例子,你不能打
妄语去骗人。日本偷袭珍珠港,全世界都说他有去打珍珠港,只有日本人说没有,只有他
说没有。全世界的人都说你有,你真的有打人家,他说没有,这个不是打妄语吗?这个就
是此地讲的“倘掩饰”,就“增一辜”。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下一次,这段开头的经文非常重要,我
们还要多跟大家报告相关的这些经论,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明白。好,谢谢大家收看,祝大
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