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三十九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12 18:00:12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九集)  2009/12/30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9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与大
家学习四觉观,还有九想观,我们学到九想观第一观,这个就是属于观想的部分。
  我们看到蕅益祖师在语录上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学习戒律,不但要明了戒相的开遮持
犯,而且还要作观想,观想的总原则就是四念处。祖师给我们讲,四念处是佛法的总关。
所以学习戒律不是只有在戒相上去学习,学戒相的开遮持犯,还要学四念处。没有四念处
这个基础,就不是佛的戒,这个戒就变成人天善法,也就是出不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因
此我们学佛,修什么样的因,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戒
是帮助我们得定,定帮助我们开智慧。
  学佛有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般讲五乘的佛法,最终
目标是要入一乘法,一乘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但是众生的程度不一样,各人善根福
德因缘不同,因此有五乘教学的过程跟阶段。我们学佛的人,当然求人天福报的是占绝大
多数,不但在家同学学佛的人求人天福报的居大多数,现在就连出家的同学也不例外,出
了家所追求的还是以人天福报为主。因此现在有人提倡人间佛教、人乘佛法,它的目标就
是来生来世再来投胎做人;理想目标高一点的,来生他想到天道去,这个水平就比较高了
。这个也是方便接引,佛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明心见性的,这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如果还
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好也要了脱三界分段生死,出离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因为在六道生死轮回是不究竟的,纵然在人天两道享福也不究竟,福报享尽了,又要堕
落。因此我们修学,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最终的目标。
  我们这一生想要脱离六道,当然你要再提升一步。我们以净业三福来看,如果你要得
人天福报,也要修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福做到
了,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修得比较好的可以生天。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
威仪”。第二福就是出世间的,所谓出世间就是放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人天
福报的享受,他要超越六道。所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是属于出世法。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法。大乘出世,
它也入世,如果没有出世,也谈不到入世。所以现在很多人把观念上都混淆了,他不想了
生死出三界,他说他要发愿效法菩萨的精神,在六道里面度众生。这是不是佛的说法?不
是,佛在经上可没有这么说。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如果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要去度别人
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你自己沉沦在生死的苦海,你说你能够去帮助、去救度一
样沉沦在苦海当中的众生,佛说没这个道理。一定要怎么样?一定是自己已经脱离苦海,
回头再来帮助苦海当中的众生,那真的是能够帮得上忙。我们现在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
说帮助众生,说实在话是愈帮愈忙。为什么?自己都帮不了自己,怎么能帮别人?这是一
定的道理,因此就是出世然后再入世。
  出世间就谈到三皈依,要持戒。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持戒,他不知道戒跟善,基本上的
区别在哪里。比如说五戒跟十善前面五条都一样的,为什么十善列在第一福,五戒就列在
第二福,三皈五戒在第二福,为什么?实在讲这就是从三皈依开始区分的,一个分水岭。
修第一福,他想求人天福报一定可以得到,修人天福报的人就不一定想要了生死、出三界
。因此世间我们看到很多大慈善家、做善事的人,其他宗教的,他们也很认真在断恶修善
,所修的都是属于人天福报,都在六道里面,属于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这点我们必须明
白。我们学佛就是要超越,超越这个世间。谈到持戒,现在很多人持戒,他没有深入古来
祖师大德这些开导,也就是说没有亲近到善知识,因此自己学的不对了,自己以为是对的
。现在也有一些道场,标榜持戒的法师,都会出现这个情况。因此我们再看看这些古来祖
师大德他们的著作,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所以祖师给我们讲五年学戒,刚学佛五年要先学戒律,学戒律不是只有在搭衣持钵这
个戒相上,除了这个之外还要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属于观想,观想就是看破,你看破了
,你才能够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观当中有止,止当中有观。你有观想,我们持戒才能
够得定,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戒持的好,因为观是帮助我们看破。戒是什么?戒是叫
我们放下的,戒就是叫你先放下。刚开始我们受了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婬欲(在家是
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以前没学佛的时候常常造这些业,现在学了佛,受了三皈五
戒,就禁止了,不可以去做了。不可以去做是什么?就是放下,放下这个恶业。但是这个
时候放下,实在讲放的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在事上放下,但心理上还是有那些念头,心理
上还没放下,但是身口(事上)放下了。戒就是叫我们先放下身口造作,先禁止起来,你
先放下,然后再教我们修观。修观就是教你看破,为什么叫我们不能做这个,了解事实真
相,看破。其实持戒本身就是止观。蕅益祖师给我们讲,戒定慧三学是一贯的,我们一定
要这样学,三学才能圆满。我们可不能把戒定慧分割独立,这就达不到三学的目的。
  此地讲到戒,我们现在讲到第三条婬戒,在家是不邪婬,出家是不婬欲。现在受了这
个戒,禁止就是放下。没有学佛的人没放下,他还继续造这个业。我们第一步,先叫我们
看破,再放下。实在讲,这个也不是很容易,根性要比较利的。我们根性比较钝的、业障
比较重的要先放下,然后慢慢再去看破。像我这种根性是业障深重的,叫我看破才放下,
做不到。所以我出家前十五年,听我们净老教授讲经听了十五年,道理都知道,只能做到
不杀生,但是叫我不吃肉还真难。也看了这些书,要怎么去观,《安士全书》也看了,观
来观去抵不过习气的诱惑,看到肉、闻到香味,我就控制不住,吃了再说。出家之后,我
们净老教授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日常法师一开始就把我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变,肉不能
吃,烟不能抽,而且晚上也不能吃。吃素还不能讲求口味,就是吃大锅菜,也不能煎、不
能炒、不能炸,就是用开水煮,煮好了再滴几滴油、放些盐巴,可以了。也不能吃水果,
日常法师说他是研究科学的,蔬菜就有维他命C,还要吃什么水果?就天天吃大锅菜,就
吃一个菜,没有第二个菜。我一开始也很难受,但是先放下。如果我在社会上,恐怕到现
在还继续在吃肉。但是你一出家,他就给你限制了,不可以。你心里很想吃,就是不能吃
,先放下。戒就是先叫你放下,因为你遇到那个环境,你一接触到,你就控制不住。
  这就像吸毒一样,你说一天到晚跟那些吸毒的人在一起,在那个环境,你叫他去看破
毒品的害处,放下,不要去吸毒,恐怕很难做的到。所以我们看,戒毒的人一定要怎么样
?先把他抓起来、关起来,跟这些人、这些环境隔离,他才有可能戒掉。这个就是先放下
,让你头脑冷静了,慢慢再去观想,这样才能观的起来。像我这种业障深重根器的,是要
用这种方式。像我们净老教授就不用了,他在那个地方就看破放下了,他可以做得到,这
点我就很难了。因此我们这个戒就是先放下,但是放下之后,你能彻底放下吗?恐怕放了
一段时间又犯了。犯了就是什么?又犯戒了。所以你放下之后,没有办法彻底放下,恐怕
又去犯到这个戒,所以你要修观。修观帮助你放下,先放下又帮助你修观,最近我自己体
会到这点心得,提出来跟诸位同学分享。所以这个观,它也帮助我们持戒,持戒帮助我们
修观,修观又帮助持戒,它是相辅相成,相关的。所以祖师才劝我们要修四念处,不管在
家出家同学都要修四念处。四念处:第一个就是观身不净,第二个观受是苦,第三观心无
常,第四观法无我,这个是四念处。第一个要我们观的就是观身不净,我们前面讲的“四
觉观”,跟现在讲的“九想观”,属于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属于这个。
  好,我们继续来学九想观。昨天讲的,我们再重复跟大家简单的复习一下。“三、九
想观。此观成时,方悟身后无量凄惨,是为返终绝爱方便门。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
愚人若闻此,愁眉叹不祥。究竟百年后,同入烬毁场。菩萨九想观,苦海大津梁。”昨天
这段我们简单跟大家讲过了。这段就是给我们讲,“此观成时”,成就是成就的时候。我
们学习观想,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考试及格不及格。我们学
观想、学戒律也是有个标准,你要达到这个水平才算及格。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就是
还不及格,还要继续学习。所以成时就是成就的时候,如果你学这个观还没有成就还不行
,还要继续学。成就的时候你就觉悟,觉悟到什么?我们自己一生身后是无量的凄惨,“
是为返终绝爱方便门”,你想到这个贪爱的心就消失了。
  “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这个关键在观想死亡。人死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
会死,甚至我们自己也看过死人,但是你看到死人,看到别人死了,你的贪爱有放下了吗
?我常常想,在医院里面那些医生、护士,虽然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没死,但是天天看
,他们有没有觉悟?他们有没有放下贪爱?殡仪馆洗尸体的人,天天在接触死人,给死人
化妆、洗澡、换衣服,他有放下吗?卖棺材的;包括我们学佛的同修(修净土的同修),
常常帮人家助念,也常常看到死人,我们自己看破、放下了吗?没有贪爱了吗?根据我个
人的观察,看是看了,看多、看久了,那就怎么样?麻木不仁。看得麻痺了,没感觉,没
感觉就是迷惑颠倒的状态。这个事情在给你说法,佛在经上说法,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
活当中,现实生活当中你去观察,这样才有受用。你去观察,在我们眼前时时刻刻都在给
我们讲经说法。因此,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在作观。
  你能够作观,你心也要有定,你有一分的定力能够作一分的观想,有两分的定力能够
作两分的观想;你有了一分的观想,又帮助你增加一分的定力。止观是相辅相成的,为了
说法方便起见说止说观。其实它是相关的,它不是独立、不相关,它是相关的,就像我们
讲定慧,定慧相关的。这些原理我们要明白。我们现在为什么看了,这个观还是不能成就
、还是不能降伏贪爱心?因为我们没有定。为什么没有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就很
难作观想。所以我们要修观想,我们心比较浮躁的、妄想比较多的,我建议我们诸位同学
,你先念佛。像前面广化老法师讲,先念观音菩萨,依照《普门品》讲的念观音菩萨,把
我们粗重的浮气,就是心浮气躁,把它降温了,你再来作观,那就不一样。或者你有打坐
功夫的,或者学习吐纳运气的,这个跟修定都有关,你要先把心浮气躁的心沉定下来,这
个时候观你就能提得起来。就像水沉静下来之后,照外面的境界就照得清楚、照得明白,
如果水起了很大波浪,照是能照,照得支离破碎,照不清楚。所以先沉静下来,你再观就
不难。止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念佛也要懂得止观的原理,我们念佛并不是没有止观,也是有,把妄念止息
就是止,提起佛号就是观,这句佛号了了分明、字句清楚就是观。或者你用念经,或者念
咒,或者有人修数息,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很多,我们同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
己的根器来选择,看哪一种帮助我们心定比较有效,你就可以采取。你心定之后再来作观
想,那个时候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你观想观起来的时候,你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说人想
死亡日,欲火顿清凉,人如果想到死亡,我们常常看人家在死,我们就是想不起来。我们
学院的同学,如果有人想起来,请你告诉我,我就发个毕业证书给你,因为这生你一定往
生净土。印光祖师也写一个死字,“死”字,印祖教我们贴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
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是印祖当时在世,他自己就是这么修的。这个死字,他自己写了
一个“死”,贴在他的小念佛堂,他时时刻刻观想这个死。所以印祖给我们劝导,修道的
人如果念念不忘此字,能够提起死的观想,想到我就要死了,还执著这些干什么?比如说
我们现在就要死了,你什么东西能带的走?你还执著这个、执著那个干什么?他劝我们观
这个字“死”。观死,属于四念处第二个“观受是苦”,属于这一观,人想到死亡。但是
我们也尝试着要观,观了我们还是没感觉,看死人看多了也没感觉。那个死字,过去我们
也印了很多,也贴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看久也麻痺了,也没感觉。这个我们诸位同学,大
家可以实验实验,可以做实验。或者有时候,我们偶尔有这种感受比较强烈,但是过一下
子又忘记了,又提不起来了。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人如果这个观想能够提得起来,
你去打一个佛七保证一心不乱,这个就可以挂保单。因为这个字你观起来,印光祖师给我
们讲“道业自成”,你道业自然就成就。我们现在为什么打了几十个佛七、几百个佛七,
日夜都念佛,还是心乱糟糟?就是这个“死”观想没有观成功。没有观成功,你就不想死
,你不想死,你就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所以修道人要怎么样?过去古大德给我们讲,要大
死一番,死尽偷心。我们现在就是不想死,所以道业怎么修、怎么念都是不能成就的。
  这个观里头就有大学问,你要怎么观?观到怎么样才算是及格?就是你有感觉了。感
觉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你真的把这个世间一切万缘放下,彻底放下,不再贪恋,不再贪
爱,那就及格了。如果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桩放不下,还不及格。你统统放下,及格了,
你可以去打精进佛七,一个礼拜就成功了。所以你要打精进佛七,它有先前具备条件的,
如果你具备了这个条件,打精进佛七可以克期取证,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关键就非
常重要。我讲了这么多,我们同学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体会不到,有的人看到“死”这个字
,愈看就愈恐怖,就是此地讲的“愁眉叹不祥”,看了就生不起欢喜心,想到死就会恐惧
、恐怖。为什么会恐惧?佛在《四十二章经》给我们开示,人为什么会有忧怖?佛给我们
讲,“人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起忧虑,“从忧生怖”,怖就是恐怖、怖惧。所以我们
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忧虑有恐怖,从爱跟欲来的,根就是爱跟欲。佛给我们讲,“若离爱
欲,何忧何怖?”我们现在有忧虑有恐怖,就说明我们贪爱的心没放下。我们可以从这边
来测验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有没有忧怖?如果还有就是还没放下,没放下就是有爱欲。有
爱欲怎么办?你要修观,要修。
  我们想到死亡日,恐怕大家体会不是很亲切。过去我也常常看,也想要让它亲切,就
是亲切不起来。有一次我看《近代观音灵感录》,看到有一个公案。民国初年,在广州有
一个年轻人,二十几岁,犯了一个案件,被当时的县长判死刑。在民国初年,行政跟司法
还是合在一起的,县长要管行政,还要管司法。他被县长判死刑,十天后要执行了。刚好
有一个法师去监狱弘法,去给大家讲《普门品》,说观音菩萨,有人受刑要被处死,念观
音菩萨就能得到解脱,就不需要受这个苦了。这个年轻人就日夜拼命的念,丝毫不懈怠,
念到第十天,县长要来验明正身,午时三刻一到就要处死,结果这个年轻人还没有到午时
三刻,他就在那里打坐坐化了。这个县长看到那个情景,非常感动,还去给他上香,给他
膜拜。我看到这则公案,就想到这个死,它有一个逼迫感,你感受到这个逼迫感,精进就
不会松懈了。这是教我们观想。你想到死,你会有恐惧,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你有贪爱。
贪爱怎么办?就是有爱欲你才会生忧、才会生怖,那就要修不净观,我们就要修这个。这
个你看破了,你忧怖就永远不会存在。
  我们看第一想,“新死想第一:静观初死之人,正直仰卧,寒气彻骨,一无所知。当
念我贪财恋色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是静观,这个九想观每一个都有一
个静字,静就是安静的静,我们讲止静的静。这个字是一个关键,因为你心静不下来,心
浮气躁,这个观就观不起来,你一定要把心先沉静下来,然后再作观。你心浮气躁的时候
先不要作观,你先念佛或者打坐,或者数息,先用这些方法让你的心沉静下来,然后再去
观。那个时候你再观就不一样,那个时候看到死人跟心浮气躁的人看死人,你的感觉就不
一样。因为这个时候,你心已经很冷静,你再观察,你的体会感受就会很深刻。人死之后
,躺在那个地方,全身冰冷,就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将来跟他一样,看到别人就要想到自
己,则婬心淡矣。
  第二条,“青瘀想第二:静观未敛骸尸,一日至七日,黑气腾溢,转成青紫,甚可畏
惧。当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瘀就是血气不畅,我们看人血
气不畅,他就一块黑黑的。瘀,青色、青黑。“静观未敛骸尸,一日至七日”,你要冷静
去观察还没有入殓的尸体,一天到七天,“黑气腾溢”,他黑气往上腾,看到黑黑的,黑
就转成青色紫色,“甚可畏惧”。我们这样讲体会不到,如果我们同学想要修这个观想,
也可以去殡仪馆停尸间走一走,你看到,再拿这一观去看,就是这样,你那个时候就知道
什么叫做甚可畏惧了。如果你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去现场看看,看过之后回来,然后再继
续想。
  有一年我们一位女众悟忍法师的弟弟,三十几岁往生了,冬天大概酒喝多了,七孔流
血。悟忍师在古晋,他没有办法回来,我去帮他助念。助念好了之后,就送到殡仪馆去了
,我就去殡仪馆给他念念经、念念佛回向。他临时牌位就供在殡仪馆后面,有一排专门给
人家供牌位的,要绕到后面。我们念佛、起佛号绕到后面,我想要从旁边绕过去,悟忍师
他妹妹说,这边中间有个走道通过去比较快,不用绕那么远,我说好好好。我知道从中间
这里走过去,要看到那些死人的,一排都摆在那里,他妹妹不知道,叫我走那里。我就拿
引磬走前面起佛号,然后通过停尸间,一具一具的,就是这里讲的,“静观未敛骸尸,一
日至七日,黑气腾溢,转成青紫,甚可畏惧”。他妹妹看到了,我也知道她一定很害怕。
然后到后面牌位念佛回向完了之后,我就问他们几个妹妹,我说:还走不走中间这条近的
路?还是要绕远一点?她给我说:我们赶快绕远的,不要走近的这条了,看到那个太可怕
了。所以我们同学如果要知道,甚可畏惧,可以去殡仪馆参观一下,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参
观。参观之后,我们要“当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将来亦必如是”,现在你打扮得很漂亮,
将来死了就躺在那里跟他一样,我们跟他没有两样的。你要这么想,则婬心淡矣。
  我们看第三条,“脓血想第三:静观死人初烂,肉腐成脓,势将溃下,肠胃消糜。当
念我风流俊雅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个脓血,静观,你静静的观察,人
死了,他刚刚开始烂。这一观恐怕就比较没有人有办法去现场看,现在处理尸体都很快,
没有等到烂就烧掉了,你也看不到,但是有一些地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的。我们从静观
去想像,肉腐烂成脓的情况。要找这个资料,我想也应该可以找得到。我们现在一般都是
人死了,都是入殓收起来,大家都看不到。以前我听我父亲讲,我父亲以前被日本征去当
军伕,到南洋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他跟我们讲,在战场,军人打仗死的没有时间去
埋,他说尸体长虫就烂,虫就像筷子那么粗。这是脓血,青瘀再来就是脓血。
  下面第四个观想,“绛汁想第四:静观腐烂之尸,停积既久,黄水流出,臭不可闻。
当念我肌肤香洁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绛这个字就是深红色的,死人尸体
的汁已经流出来了,“黄水流出,臭不可闻”,臭就是有尸臭味。我们净宗同学,我自己
是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有一些同修他们去给人家助念(现在也常常听到,有一些人死了
,家人不知道的,死了好几天,身体都烂了才发现,他就找我们同修去助念,大家去那边
助念是臭得要死),一方面按著鼻子,一方面要念阿弥陀佛。在我们中坜善果林,林长他
们就去助念,就是死了不知道的,然后就去助念,他已经有尸臭味了,我听过好几个案例
。最近一桩就是我们道场庄行法师的二哥,也是一个人死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人家才发现
,身体都腐烂了,我们去协助他处理后事,尸臭味就很浓了,可能我们不用去现场看,你
闻到那个味道就受不了。这个时候就要想到,我们现在皮肤白白净净,将来死了,烂的时
候跟他一样,则婬心淡矣。
  第五个,“虫啖想第五:静观积久腐尸,遍体生虫,处处钻囓,骨节之内,皆如蜂窠
。当念我鸾俦凤侣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个就是虫啖想,虫在咬了。像
我父亲看到,虫就像我们筷子那么长、那么粗。虫在钻的时候,整个身体就像蜂窠一样,
一个洞、一个洞蜂窠一样,想一想我们将来也是跟他一样。
  第六,“筋缠想第六:静观腐尸,皮肉钻尽,只有筋连在骨,如绳束薪,得以不散。
当念我偷香窃玉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是皮跟肉都被虫吃光了,剩下我
们身体的筋连在骨头,就像绳子把那些骨头绑着一样。筋连骨,如绳束薪,骨头得以不散
,因为还有筋连着,肉没有了筋连着,骨头还没有散。
  下面就讲骨头散了,“骨散想第七:静想死尸,筋已坏烂,骨节纵横,不在一处。当
念我崇高富贵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是连筋也烂、也坏了,骨头就散掉
了,不在一个地方。想想我们现在再崇高、再富贵的地位,将来也是这样。
  第八,“烧燋想第八:静观死尸,被火所烧,燋缩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击。当念
我文章盖世之身,将来或亦如是,则婬心淡矣!”这是用火烧,烧就缩在一起,不堪目击
,看都不忍去看了。我们文章盖世之身,将来烧不是这样吗?则婬心淡矣。
  “枯骨想第九:静观破冢弃骨,日暴雨侵,其色转白,或复黄朽,人兽践踏。当念我
韶光易迈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婬心淡矣!”这个是埋葬的坟墓暴露出来,骨头被日光
晒、被雨淋,这个我们都看到过。人跟野兽都在上面踩过去,我们将来也是这样,这个身
体将来就是这样。
  下面讲,“修此九想观者,可于虫啖想时停心注想,若能观出臭味,婬心可息矣!”
这个九想观,它重点在虫咬观,停心注想,你观想闻到臭味,这观就成就了,你婬心就没
有了。
  另外古时候有一首诗,也颇值得玩味。“诗云:江上臭皮囊,当年桃花面;昔日恨不
见,而今不忍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
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