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四十四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17 19:36:07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四集)  2010/2/3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
山寺  档名:WD11-003-0044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学习
到《十善业道经》里面,佛给我们开示的,离妄语能够得到八种天所赞法。八种天所赞法
,第一个是“口常清净,优钵华香”,第二个是“为诸世间之所信伏”,我们学习到第二
种天所赞法。
  第一种天所赞法是口业清净,因为不打妄语,不欺骗人,他的口业就清净了。所以我
们要得到口业清净,要从不妄语来修学,就是修不妄语,讲话不欺骗人,讲诚实语,讲真
话,不讲假话,就能得到“口业清净,优钵华香”的果报。第二种,“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这个信就是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我们中国儒家也讲,“人无信则不立”,也就
是说一个人讲话如果不守信用,说话不算话,这个就打妄语,不守信用。《弟子规》也给
我们讲:“凡出言,信为先”。讲话常常欺骗人,你说这个人他能够在这个世间立足吗?
这个答案,我们应该都非常清楚。除非不认识他的人,不了解他的人,刚刚跟他接触的人
,他不知道,才会受他欺骗。但是骗人总是一时的,没有办法永久的,被骗个一次、二次
,大概三次以后就会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之后,这个答案也是很肯定的,再也没有人相信
他讲的话。大家不相信他讲的话,你说他在这个世间,他能成就什么事业?当然无法成就
,在道业上更是严重的障碍。所以这是讲人无信则不立。不妄语的人,守信用的人,纵然
他身上都没有钱,我们也可以肯定,这样的人走到世界任何地区,大家都欢迎,都会帮助
他,都很乐意来协助他,得到众人的信服,他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当然一定能够成就。所
以这是不妄语第二种天所赞法。这个经文给我们讲“天所赞”,天人所赞叹的,不但我们
人间的人赞叹,天人都赞叹。这个也是告诉我们不妄语的功德,不妄语的功德非常的殊胜
,能够得到天人所赞叹。
  我们今天接着再学习《十善业道经》,离妄语第三种天所赞法。第三,“发言成证,
人天敬爱。”发言就是他讲的话,他不妄语,从来不骗人,当然在社会上就有很多人会引
用他讲的话。比如说我们看看经典,佛菩萨讲的话,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的话,乃至世界
各地一些贤哲,他们讲的一些真实语,讲一些真话,不欺骗人的。像这样的人讲话,大家
都很喜欢去引用他讲过的话,为什么?他那个是真话。引用他所讲的话来做一个证明,证
明一桩事情,或者证明一个道理,引用他的话来证明,因为他讲的话不骗人,事实就是这
样。在我们中国,我们在世间法来讲,引用最普遍的,像儒家的四书五经,特别在四书里
面的《论语》,社会大众一直到现在,引用的人还是非常之多,而且会愈来愈多。现在就
连西方国家,一些外国人士他们也都引用,对孔子都非常的尊重。他为什么会得到这种不
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尊重?道理没有别的,孔老夫子他讲真话,他不
骗人,他讲的是我们世间法里面事实真相。在世间法这个标准来讲,它是世间法做人处世
的真理,我们依照他所讲的,我们立足在这个世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果不是他讲的真
话,为什么大家都要用《论语》来证明一些事情?这个就是给我们说明“发言成证”。
  所以不妄语的人,他讲的话,大家都喜欢以它来做一个证明,他的言语也就成为大家
的一个依靠。往往对一桩事情不明了,有争执、有争议的时候,引用这些圣贤人他们讲的
话来做一个证明,大家也就没话说,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古时候,像乡下有一些人,对
一些事情的争执,争得彼此双方都不认输,彼此都很坚持,就造成一个僵局,就僵在那个
地方。僵在这个地方,问题不能化解也不行,怎么办?就在乡下找一个读书人,找一个穷
秀才来评评理,请他来评评理。这个穷秀才根据儒家的四书五经,这些圣贤的教诲来给他
们讲解,这个事情大家也就接受了,也就化解了,不用到法院去。所以我们净老教授常常
讲,以前当官是最轻松的,案件很少,不多。为什么不多?因为很多事情在社会上,儒释
道三教教育都给它化解了,所以当官的人非常轻松。儒家在我们中国,从汉朝建立以来,
一直到满清,国家教育是采取儒家孔孟这一家,做一个教育的主流,一直到清朝,到了民
国才把这个废掉。因此我们国家民族能够长治久安,的的确确得力于圣贤教育。佛家跟道
家是社会教育,我们现在讲社教,社会教育,教因果,因果教育;儒家讲的伦理道德的教
育。三教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已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根本教育。但是现在很可惜的就
是后代子孙不要了,去向西方人学习,学到现在问题一大堆,谁也不服谁,问题不断的出
现。社会动乱,世界不和平,现在当官的案件是办不完的,根本的原因就是舍弃圣贤的教
育,不遵从圣贤的教育所带来的苦难。想要解决这些苦难,还是要认祖归宗,回归到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不回归,那真是死路一条,全世界都是一样的,都是
向毁灭这个道路在精进。这是讲到“发言成证,人天敬爱”,这样的人,不但人尊敬他,
对他爱戴,连天人都尊敬,对他都爱戴,这是人之常情。你遇到这样的人,你自然对他会
尊敬,对他会爱戴。为什么?因为他讲的话都可以给我们在生活上作为证明,让我们有个
依归,有个依靠。
  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爱语两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温和柔软的
言语,就是口气很温和、柔软,这样的言词、言语,这样的言语,当然一般人比较能接受
;第二种就是爱护众生的言语。爱护,什么叫爱护?这个爱护不是偏爱、不是溺爱,而是
对他真正有帮助、有利益的,这样的言语就叫爱语。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的言语,有时
候是和言爱语来劝导他,对他有帮助,是爱护他的;有时候以责备的口气来劝告他,当然
这个话就比较不好听,讲的就比较严肃了,但是对他是有利益、有帮助的,这也是爱语。
就像父母教导自己的子女,有时候有打有骂,但是天下父母心,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
成长,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做父母的人最大的一个心愿;所谓恨铁不成钢
,儿女犯错,做父母的人要纠正他,在这个时候对他讲的话,当然就会比较严厉,但是是
爱护他的、是帮助他的,对他有利益的,这个也是爱语。
  现在大概除了父母对儿女还有爱语之外,恐怕连做老师的都很少见了。现在的教育思
想都学西方人的,所以老师也不敢去管教学生,因为学生不能接受,还有学生家长不能接
受。老师责骂学生,还要被家长告到法院去。你说现在这样的情况,老师还敢教学生吗?
就不能教,也没办法教。朋友就更谈不上。唯有父母对子女,还会有这种责备口气的爱语
,其他的对象恐怕就很难见到了,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因此这个爱语,不是说他讲
的话我们听了很中听、很喜欢听,那个才是爱语,第二种的爱语就是凡是爱护众生,对众
生有帮助,对他真正有利益的,统统叫爱语,用和顺的语言或者责备的言语,都叫爱语。
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佛,有时候对学生和言爱语的劝告,也时候佛也会以责备的口气来劝
这些学生,这个统统是爱语。
  因此我们学习,从学做人到学作佛,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常常听到我父母讲,小时候常
常听他们讲,常常劝我们,做人你要懂得人家讲的话,好话还是坏话,你要有能力去辨别
。什么是好话?有时候这个好话并不是很好听的,是在劝告我们的、在警告我们的、在提
醒我们,如果我们把这些提醒我们、警告我们、爱护我们的话,把它听成是坏话,不接受
,那我们就错了,吃亏就是我们自己,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能够听老人这
些好话,我们得利益。这是我小时候常常听父母长辈讲的。所以我们听到一些责备的言语
,不能认为这个就是不好的话。我们净老教授可以说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在讲经当中
引用佛经、佛讲的话,他也原原本本的依照经典、佛的教训来讲,也不是他的意思,他就
是老老实实的,佛怎么讲我就根据经典来做解释解说,也不是他的意思,是佛讲的。佛讲
的,在经教上当然也常常看到有一些责备的口气,我们听到这一类的言语,我们要知道那
都是好话,那个都是爱语,不要认为听到这个就不想听了,就听不下去了,就不愿意来了

  所以过去我们净老教授特别对出家众,责备的口气那是更严厉的。所以有一次在台北
县板桥体育馆,板桥市长请我们净老教授去演讲三天,就有几位出家女众来给我讲,她说
叫你师父不要骂出家众,我们就去听,我们每一次去听都在骂出家众,她们就不想去听了
。我就跟她讲,我说我们跟他出家的,被他骂的可比你们惨多了,我们还是很喜欢听。我
告诉她,他那个不是叫骂,那个叫爱语,希望我们出家人要真正觉悟,真正做一个人天师
范,所谓天人师,你自己修的都比在家人差,那你怎么去做天人师?当然对出家众要求比
在家居士要严格多了,因为你要做天人师。现在出家众就是受不了,接受不了,所以修的
真的都比居士差,这也是真话。为什么比居士差?因为居士能听得进去,这些爱语他能听
得进去,他接受了,他明白了,依教奉行,当然他的修学就比我们高了。这是我们净老教
授,真是大慈大悲,为什么?他讲真话。
  我个人出家学佛,我还有这么一点点长处,我就是喜欢听真话,从小听到我父母常常
讲,好话、坏话你要能分辨清楚,你不要把好话当作坏话,这个我常常记在心里。所以我
听人家讲话,不好听的话当中也有好话,只要它对我有帮助的,那就是好话;好听的话当
中也有坏话,如果它对你没有帮助,讲一些妄语在骗你的,你以为是真的,那个好话也是
坏话。我们学佛的人总是要把好坏能够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
学问。这是第四种,“常以爱语,安慰众生”。安慰就是帮助众生解决他的问题,提醒他
,这个叫安慰。这个是不妄语才能做得到。
  第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这个胜是殊胜的意思,意乐是指我们内心,眼耳鼻
舌身意,意就是我们的心里、我们的思想;乐是快乐。我们佛门有一句话常讲,法喜充满
,法喜就是意乐,你的内心充满了快乐。而这个快乐不是外面刺激得来的,是你从内心里
面,像涌泉、像泉水不断涌现出来,这个快乐是无比的殊胜。这个快乐怎么来?不妄语来
的,讲话不骗人,你喜欢听真话,当然就快乐了。这个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
称为胜,就是非常殊胜的。大家要得到这种胜意乐,要修不妄语。自己修不妄语,另外还
要听不妄语,听人家讲真话,你就得到法喜了。为什么?对我们的学业道业有帮助,不断
的提升,当然你快乐是无穷无尽的,是愈来愈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这个叫胜意乐。
  我们学佛如果得到胜意乐,你说他还会退转吗?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学佛学了一
半就退了、不想学了?他为什么不想学?因为他没有得到胜意乐,他没得到,他没感受到
,他感受到是苦的,他的心里是苦恼的。为什么苦恼?就是打妄语,喜欢听妄语。那你说
,这样的人他怎么会不苦恼?我们净老教授常讲,现在人听骗不听劝,一个常常喜欢听骗
的人,你说他会得到胜意乐吗?当然是得不到的。他得到的是什么?烦恼不断的增长,因
为听到的都是假话,他把假话当作真的,听骗不听劝,讲真话劝他他不接受,跟他讲假话
骗他,他一听就接受了,因此他就得不到胜意乐。所以我们学不妄语,听人家讲要听不妄
语、听真话,自己要有能力分辨真假,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得到胜意乐,法喜充满,“三
业清净”,三业就清净了。三业清净,这个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就像《论语》讲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我们学习之后来实习,透过实习得到这样的一个
效果、感受,那种喜悦是世间一般五欲六尘刺激所不能相比的,因为这种喜悦是出自于内
心的,不是外面刺激的。这是第五种,“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第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这个误失,误就是错误,失就是有过失,我们一般
讲失言,我们讲话常常会有失言。失言就是我们讲话讲错了,讲话没有分寸,或者讲话我
们一般讲,讲的话他讲的不得体,常常讲错话。话讲的不得体,讲的太超过了,或者讲的
不及,讲话没有分寸,没大没小,这些都是属于误失,讲话有误失。为什么有误失?妄语
的业造成的,就会有这种情况了。如果我们不妄语,永离妄语,就能得到第六种天所赞法
,“言无误失”,你讲话不会有错误,不会失言。我们凡夫在学习阶段,我们往往也很难
做到言无误失,我们现在能够渐进式的先做到减少,我们讲话减少误失,减少错误过失,
这样就会有进步了。另外俗话也讲“言多必失,礼多必诈”,言多就是有时候话讲太多了
,难免会有一些过失、会有一些错误。这是告诉我们讲话适可而止,该讲的就讲,不该讲
的就不要讲太多,讲太多恐怕就会有误失。
  你该讲的时候不讲,也叫误失。在莲池大师《云栖法汇》里面“修身十事”,其中有
一条就是你应该给人家讲的话你不讲,你明明知道你不讲,那个叫作藏奸。藏就是把它隐
藏起来,奸就是心奸巧,该对人家讲他不讲,他就在旁边看笑话,那个叫藏奸,那个也不
对,也叫误失。所以言语学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该说你就要说,不该说你就不要说,这
个叫言无误失。因此言语学,我们真的第一个要学习的,像《无量寿经》讲的“善护口业
,不讥他过”,经文简单几个字,但是它的含义非常的深广,我们一定要深入去理解,才
知道在生活当中我们怎么来学习。总不能囫囵吞枣,含糊笼统念过去,对于我们生活上的
思想言行丝毫没有改变,这样念经就是结缘、种善根,这个利益有,但是在现前,你改造
不了命运,将来不能往生净土。种这个善根种子的利益肯定有,但是现在你得不到受用,
经是念了,天天在念,不知道怎么修,会念不会修,所以现前得不到受用,照样生烦恼,
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懂得依照这个经去修。为什么不知道依
经去修?对这个道理方法不明了,当然就不知道怎么修了。
  这是第六种“言无误失,心常欢喜”。心常欢喜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你讲话都不会讲
错话,当然你很欢喜。有一些人说,常常讲错话,我就干脆禁语,就不讲话,胸前挂一个
牌子“禁语”。这样行不行?依照佛的戒律规定是不行。佛在戒经上讲,禁语、止语是古
代印度外道一种修行方法;佛讲,这种方法叫做哑羊法,哑就是哑巴的哑,羊就是牛羊那
个羊,就是形容比喻,你修这种方法就跟那只羊哑巴一样,不会叫,叫哑羊法。你修哑羊
法,你心得不到欢喜,所以佛规定出家比丘众不能修这个。因为比丘众每一天大家见面,
一早见面大家都要互相问讯,就是我们现在讲问安、问候,等于是个见面礼,这个僧团在
一起才会和谐。和合僧团,它是一团和气的。如果这个僧团,你也憋著不讲话、我也憋著
不讲话,显不出它那种融洽的气氛。但是你也不能讲那些妄语、恶口,那个就是变成在吵
架,那更不行。所以要讲,但是你要怎么讲,这个就是要学习的。你不妄语,言语没有过
失了,心里当然常生欢喜心。往往我们讲错一句话,我过去自己也常常犯一些错误,有时
候自己讲错话就懊恼很久。这就是常生烦恼心,因为话讲错了,自己觉得很懊悔、懊恼,
觉得也很对不起人,当然欢喜心就生不起来。所以言无误失,自然常生欢喜心,这个要从
离妄语才能得到这个果报。
  第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发言尊重,就是他发表的言论大家都会很尊重的,
因为他讲真话,他不骗人,大家当然对他讲的话非常的尊重;不但尊重,还依教奉行;不
但人依教奉行,连天道的天人都依教奉行,因为他讲的话是真话、真实语,不欺骗人。像
我们净老教授在讲经当中,讲的都是真话。为什么讲的是真话?因为根据佛经讲的,佛绝
对不打妄语。现在我们佛门里面的四众弟子,为什么常常讲话人家不相信、不尊重?因为
他不依照佛经讲。他不依照佛经讲,那依什么讲?依他自己的意思讲。他如果是一个凡夫
,以一个凡夫的身分来讲的话,那讲的话都不是事实真相,都是违背事实真相的,人家听
了怎么会去尊重他?会去听他话的人,我们很肯定的只有一个情况,有利害关系的,跟他
有利害关系的,他不得不听他的。但心里是不是真的尊重?不是。哪一天这个利害关系没
有了,他讲的话,他也不会理他了,因为他讲的话不是真话。讲真话的人一定会得到尊重
的。会尊重讲真话的人,这个人就是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深厚,我们一般
讲善根深厚。善根深厚,他听明白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他喜欢听真实语,听劝不听
骗。
  喜欢听假话的,他就听骗不听劝,他对讲真话的人不尊重,这个就是他没善根。所以
我们现在也有看到,有些人他就不尊重讲真话的人。为什么不尊重?跟他利害有冲突。佛
的话他都不听,他还会听人讲的吗?比如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过去也常常讲,说和
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这个在我们佛教那些出家人,听到是非常反弹的。所以我现在
到其他寺院去,我只要说我是净空法师的徒弟,我就要听那些老和尚给我开示:“你师父
批评出家人怎么样”,听了半天,我一句话也没有,因为他是老和尚,比师父年纪还大,
我们还能跟他讲什么?只好在那边洗耳恭听,听完之后顶礼三拜,我们赶快走。但是我听
了,为什么我能够尊重?因为我觉得这个是真的,佛就是这么讲的。那些人为什么不尊重
?因为他不听佛的,听他自己的,听他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这样。能够尊重讲真话的人
,他就有福了,更能够依教奉行,他就有福了,因为他得到利益了。像现在在我们国内,
有很多企业家听真话了,听我们净老教授劝他们学《弟子规》,他们相信、接受了,依教
奉行,得到利益了。所以最近在青岛、唐山,办了几次企业家的论坛,这些都是这些企业
家他们学习《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所得到利益的一些心得报告。这些人就是尊重讲
真话的人,他得利益了。还有很多人他不尊重讲真话的人,他连听都听不进去,还会去依
教奉行吗?当然就不可能,那他就得不到利益了,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就当面错过了,非
常可惜。
  第八种天所赞法,“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这个是第八种。这个智慧就是我们佛经
上常讲的无碍辩才。你不打妄语了,你的智慧、辩才就没有障碍,因为你这个业障排除了
,你的智慧就非常殊胜。那些有打妄语烦恼习气的这些人,他就辩不过你了,他也没有办
法去制伏你,因为他们讲的都是错的,错误百出,你讲的话都是正确的,当然这些人没有
办法制伏。如果开个辩论会,这些打妄语的人,他没有办法制伏你的,因为你讲的都是真
话。在我们社会上常常有一些论坛,还有一些辩论会。你永离妄语、不打妄语,你的智慧
辩才殊胜,没有障碍,这些有妄语习气的人,他无法制伏你,这是第八种天所赞法。
  《十善业道经》这段经文最后讲,“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
得如来真实语。”这是讲能够把永离妄语、不打妄语这种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就是回向
,后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得到如来的真实语。佛在《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讲的话都是真实语,不会增加一分,也不会减少一
分,完全讲的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丝毫没有差错,这个就是真实语。这个真实语是果
报,修因就是从离妄语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经上讲,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
当年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有一相就是广长舌相。佛的舌头
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盖住,他的舌头很长,一伸出来可以展开,可以把脸盖住,那是三
十二相之一,这个叫广长舌相,就是生生世世他不妄语,修不妄语这个因所得到的果报。
一般人如果说他有连续三世不打妄语,他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我们自己可以
试看看,如果还舔不到,表示我们三世当中还是有打妄语。
  有一年我到美国费城去,有一个同修的儿子,他就跟我讲:悟道法师,我儿子舌头伸
出来,可以舔到鼻子。我说:好,你叫他来舔给我看看。果然把他儿子找来了,他儿子就
表演,舌头伸出来舔到鼻子。我说:你三世没有打妄语。他妈妈就说:晚上我们去听经,
要告诉同修,你的舌头可以舔到鼻子。他儿子说:做人不能太爱献,所以就没去了。好,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
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