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五十七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30 19:33:59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七集)  2010/5/5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
山寺  档名:WD11-003-0057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次学习
到妄语戒,经文已经到最后面一段。
  我们根据广化老法师,他注解引用《正法念处经》打妄语堕地狱的,引用了五段的经
文,都是有关在做人的时候、生前造了妄语的罪业,死了之后堕到地狱去。我们看到《正
法念处经》的经文,看到果报这么严重,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我们看了经文给我们说明这
些业因果报,我们自然能够在言语行为上提高警觉,不要造这个恶因,这个也非常重要。
因此在二OO三年,我们净老和尚请江逸子老师画《地狱变相图》,主要就是提倡我们中
国传统城隍庙所设置的因果教育。过去城隍庙就是社会上因果教育的一个处所,让一般社
会大众来到城隍庙,看到《地狱变相图》,知道在生前造什么恶因,死了之后会有什么果
报,大家看了、明了了,才能够断恶修善。因此,因果教育在当前这个时代,显得特别的
重要。这也是印光祖师一生提倡的,以因果教育为一个中心、一个核心。
  我们上一次讲到弘一大师的《补》,我们今天这一段再简单复习一遍。“若为利养故
,种种赞叹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而密以自美。若为利养故,坐、起、行
、立、言语安详,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这一段是弘一大师
的《补》,就是补充解释《笺要》的,广化老法师再加上注解。这一段《补释》,重点就
是我们为了名闻利养,重点在这个上面。为了名闻利养这个缘故,“种种赞叹他”,他就
是别人。我们如果为了名闻利养,自己为了名闻利养,用种种的方式赞叹他人,就是赞叹
别人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赞叹某某大德修得很好,赞叹别人。“而密以
自美”,密以自美就是赞叹别人,但是最后自己显示自己比他更厉害,他厉害,我比他更
厉害,我比他更高明,这个叫密以自美。就是借着去赞叹别人来突显自己,总是为了别人
对自己的名利、恭敬,这个就是犯了妄语戒。下面讲,“若为利养故,坐、起、行、立、
言语安详,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这个一段也是很明显的,是为了利养。为了名利
、供养,自己坐着,或者起(就是站起来),行就是走路,立就是站着,讲话言语很安详
。“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就是装个样子,好像是这个人修行功夫很高,看起来就
像一个得道的高僧,要让人家知道。处处表现,就是要让人家注意,要让人家知道,为的
是什么?为了利养。如果做这样的一个表现,也是犯了妄语罪。所以这里讲,“悉犯中品
可悔方便罪”,这个还没有达到不可悔,是可以忏悔,但是也相当严重了,是中品可悔方
便罪。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广化老法师的补充注解,又再给我们重复提醒,经文里面讲的,犯这个戒的五
个要件。“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这
是根据前面经文再提出来,犯妄语戒,犯不可悔有这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都具足了,就
犯不可悔罪。第一个,“所向人”。向人就是对象,他是向一个人讲的,就是他的对象是
人,是对人讲的。第二个,“是人想”。他对象是人,心里也是想要对人讲的,是要骗人
的,心里的想法也是要骗人,这是人想。第三个,“有欺诳心”。有欺诳心,就是故意的
了,有欺骗、诳惑别人这个心。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骗人?知道,但是他为了利养,为了
名利、恭敬供养,他故意去骗人,制造一些妄语去欺骗别人。诳就是诳惑、诳骗,让别人
受骗,他有这个心。第四,是“说重具”。重具,在经典上讲就是大妄语,大妄语是妄语
的重罪,具足这个重罪就是讲自己证阿罗汉果,乃至罗刹来到我所等,就像前面经文讲的
,这都犯大妄语的戒。这个说重具,说自己证果,自己实际上没有证果,说他证得什么果
位了,这个就是说重具,这是第四个具足要件。第五,“前人领解”。有前面这四个,再
加上当前这个人听你讲,被骗的这个人他领(就是他接受),你打妄语骗他,他领受、领
纳了。领就是接受过来,你打的妄语他接受了,他理解,也知道你的意思,把你的意思完
全领纳、接受过来。具足这五种要件,就犯大妄语戒,就构成不可悔罪。
  下面有个表解,这个表解是弘一大师的《补》:
  补【境想。向人。人想。人疑。上品不可悔。(且约大妄语)】
  这是造大妄语。
  补【非人想。向非人。人想。非人疑。非人想。中品可悔。】
  如果“向人”,他的目标、对象就是人,他是对人讲的,“人想”,他心里的想法也
是要去骗人的,这个就犯了上品不可悔罪,这个是约大妄语来讲的。‘向非人’,就是他
讲的对象不是人,非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鬼神,他的对象是非人。他向非人打妄语,说他
证果什么的,对象是非人,他自己心里想法也是非人;或者对象是非人,他心里的想法是
当作人想,或者非人疑,或者非人想,这个是犯中品可悔罪。如果他对象是一个人,比如
说对一个人打这个妄语,但是他心里的想法是要对非人讲的,但是实际上对象是一个人,
这个也是中品可悔。如果向非人讲,对象不是人,是鬼神,心里是作人的想法,这个也是
犯中品可悔。这个构成不可悔,就是对象是人,心里想法也是人,这样打这个大妄语就犯
了上品不可悔罪。这个是境想,境就是境界、对象;心里的想法。以这样,这些要件具足
了,构成可悔或者不可悔,这是戒律上的一个开缘,开遮持犯的一个解释。下面有开缘四
种,妄语戒有开缘。弘一大师的《补》:
  补【开缘。一。向人说证果等法。不言自证。二。误说(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
三。戏笑说等。四。狂乱坏心。】
  这四种是‘开缘’,“开缘”就叫开戒,它是不犯戒的。‘不言自证’,不是讲自己
证到这个境界。向别人说怎么证到这个果位,证到这个果位的境界如何如何,而不说自己
证到这个果位,这个没有犯戒,这是开缘,这个没有犯戒。他只是向别人讲怎么证到这个
果位,境界是如何,他没有说,我自己证到这个果位,他没有这么讲,这个不犯戒。犯戒
就是说自己证到这个果位,实际上自己并没有证到这个果位,这个是第一种。第二种是‘
误说’,“误”就是我们讲话有时候会有口误,‘欲说他事而误说证果等’,心里并不是
要打这个妄语去骗人,而是讲错话了,造成口误。要说其他的事情,但是说错了,说到证
果去了。比如前面引用的例子,自己脾气不好,要说自己像个阿修罗,讲错了,就讲成阿
罗汉去了,说自己像阿罗汉,讲错了,这个没有犯戒,这个是误说。
  第三,‘戏笑说等’,“戏笑”就是开玩笑的。我们人常常会开玩笑,开玩笑讲的不
算,因为大家也不会把它当真,也不会当一回事。因为前面五种缘具足才构成不可悔,第
五种就是前人领解,当前这个人他领受、他接受了,他听骗了,他也知道你的意思、理解
你的意思,他接受了,这样才构成不可悔罪。如果他打了妄语,讲了半天,当前这个人听
了也不受他骗,那他还没有构成不可悔,就是中品可悔,可以忏悔;如果这个人接受,他
就不可悔了。第四种是‘狂乱坏心’。“狂乱坏心”,就是说这个人因为生病,或者精神
错乱,语无伦次,他乱讲的,他这个不犯戒。因为他不是在一个正常的状态去讲的,当然
他也不是有心要去骗人。狂乱坏心,他的心已经不正常了,他讲他是什么佛,讲他是什么
菩萨、罗汉,大家也不会听他的,大家知道他乱讲,这个他不算犯戒。下面,我们再看弘
一大师的《补》。
  补【唐。南山律师云。戏笑说等。虽不犯重。而犯轻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
  唐朝,南山律师也有讲,‘戏笑说等’,“戏笑”就是开玩笑,讲这些开玩笑的话。
比如讲开玩笑的话,你是什么佛、什么菩萨,讲这些开玩笑的话,大家也不会当真。这个
虽然不犯重罪,‘而犯轻罪’,还是有罪,比较轻。‘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我们话也
不能随便乱讲,虽然开玩笑也不能随便乱讲,所以还是有犯轻罪。这个不是我们一般应该
讲的话,“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所以有轻罪。
  下面广老有注解,“《五戒表解》云”,根据《五戒表解》里面讲的。“小妄语开缘
: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这是小妄语的开缘。“绮语开缘有
二:一、为止息他人重大悲伤、忧愁、恼怒故;二、为摄护他人,令信佛法故。”在《五
戒表解》里面,有讲小妄语跟绮语的开缘。小妄语就是除了骗人家说自己证果,那个是大
妄语,其他都属于小妄语。当然小妄语罪过轻重也不等,就是看自己的动机,还有受害的
人受害的程度浅深、大小有所不同。小妄语也有开缘的,开缘就是开了这个戒,他不犯戒
。在什么情况可以开?“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为了救护众生遭受巨大的苦难,或者
救他的生命。或者为了佛法,弘扬佛法,而自无恶心,纯粹是为了佛法,弘法利生,自己
没有恶意、没有恶心,没有私心在里面。这个小妄语可以开的,这个是为了弘法利生。
  比如我们过去常听净老和尚讲经典上的故事,有一个猎人追一只兔子,遇到一个持戒
的居士,猎人就去问他。刚才看到这个兔子跑到三岔路,追到那个地方,不晓得往哪一条
路走,问这个居士。这个居士就骗他,明明往东走,他给他说往西边走了,猎人去追他就
追不到了。他是打了妄语,但是他是为了救众生的剧苦,跟牠的性命,这个不犯戒,而且
还有功德。为什么?你看,救了兔子一条命,也救了这个猎人,少造一次杀生的罪业,两
方面都得利益了。他打了这个小妄语,他是开缘,有功德。“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
就是为了弘扬佛法,自己没有恶意,存心就是为了弘法。比如我们现在流通很多佛法,有
时候会遇到很多障碍,有时候真的也要开缘,打个小妄语,不然你这个佛经就没办法去流
通。没办法流通,众生就得不到利益,那么这个来讲是可以开缘的。如果为自己的个人利
益,这个就犯戒了。《五戒表解》有这么一个注解。
  绮语开缘也有两种,“一、为止息他人重大悲伤、忧愁、恼怒故”。就是看到别人,
他遭受到很大的悲伤、忧愁,或者烦恼、愤怒,讲一些很好听的言语、编一些故事,来止
息他心里的悲伤、恼怒、忧愁,这个也是开缘,这个也不犯戒。第二种是“为摄护他人,
令信佛法故”。为摄护就是为了接引他来信佛,开了这个戒。我们举出一个例子。绮语的
范围就是编织美丽的言语去骗人,去诱惑人,去迷惑人,让人听了想入非非,这个是绮语
。绮语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小说、舞蹈、歌曲这些,如果是编织的很美丽,但是都是迷
惑人心的,这就犯了绮语的戒,犯了这个戒。
  为了弘扬佛法,打绮语也不犯戒。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很多流行歌曲,我
们一听就是绮语,他编的那个歌曲、歌词都是绮语。现在也有很多有心的人,把流行歌曲
加入佛法的歌词,让社会大众一般人就像听流行歌一样,但是歌词换了,歌词内容是佛法
。虽然这样是有绮语在里面,但是也接引一般社会大众来学佛,给他种善根种子。像一般
社会大众,你请他来寺院里面听经念佛,他肯定不来的,他走不进来,他也不愿意听,我
们就没有办法给他种佛法的善根了。利用流行歌曲,倒是一个方便法。你叫他来听经念佛
,他不肯来;叫他听听流行歌,一般社会大众绝大多数还是很乐意的,反正他听歌,娱乐
娱乐,一般都能接受。所以利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去传播佛法,这个也是一个开缘,这个是
为了让众生接引他来信佛。所以过去有人提出质疑,说这个歌曲这样怎么可以?好像都是
靡靡之音。当然已经入了佛门的,或者深入佛法的同修,自然他们不会去听这些歌曲了;
这个是接引一般社会大众,让他来信佛、种善根的。所以对象不一样,这一点我们也要明
白。因此绮语的开缘有这两种,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这样持戒才能持的活用,活学活用
,不会学死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补》,弘一大师的《补释》。
  补【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
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
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
知而说异说。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小乘律中。虽无此文。若为解脱
命难等。亦宜准是开听。】
  这一段是根据《瑜伽菩萨戒本》,弘一大师根据《瑜伽菩萨戒本》一段经文来解释妄
语的开缘。这段文有‘刖手足难’,“刖手足”就是把手脚剁掉了;‘劓鼻、刵耳’,就
是割鼻子,鼻子割掉、耳朵割掉、眼睛挖出来,这些灾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
知说于妄语’,如果菩萨为自己,遭遇到生命的危难,他也不打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
故’,但是如果是为了救度有情众生,为了度众生。‘知而思择,故说妄语’,“知”就
是知道这个事情,他考虑选择要去救这个众生,你要去救这个众生,你必定要打妄语,不
然你救不了他。就像我们前面看到末利夫人,那一天持八关斋戒,国王要杀死厨师,她那
一天开缘了。这一天本来受了八关斋戒,也不能喝酒,也不能涂香粉,也不能唱歌跳舞,
这一天全开了,而且骗国王说这个人杀了。这个就是为了救生命,故说妄语,这个是开缘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菩萨,特别是菩萨戒这个
精神,菩萨就是什么?菩萨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要有慈悲心,你看到众生有苦难,
你要去帮助他,你不能不管;如果你不管,就违背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所以菩萨为了度
众生,他只有观对有情众生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有利益的就应该去帮助他,如果对
他没有利益,当然就不可以去帮助他。“自无染心”,不是自己心里有污染,不是自己心
里想要打妄语去骗人。为了自己的名利去打妄语、去骗人,这样就犯戒了。自己并没有为
了名闻利养、自私自利,没有这个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惟一的一桩事情就是饶益
,“饶”是丰饶,以最丰饶的利益,给这些有情众生,帮助他们。‘覆想正知而说异说’
,“说异说”就是说不一样的话,就是妄语。不是正说,是异说,异就是不一样的。跟心
里想的、心里知道的,讲出来的话是不一样的,这个叫异说,异说就是打妄语。‘说是语
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讲这个话的时候是为了帮助众生、救度众生,打了这个妄语,
“于菩萨戒无所违犯”,对菩萨戒来讲,他没有违背,也没有犯戒,而且‘生多功德’,
而且有功德。那么反过来讲,你应当开缘的时候不开,也是犯了戒,因为你违背了菩萨戒
的精神,你犯了戒,就没有功德了。这个众生你有能力去度他,你不去帮助他,那你慈悲
心就没有了,就违背菩萨戒的精神。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应当要开缘,不但没有犯戒,而
且生多功德。
  下面说,‘小乘律中,虽无此文,若为解脱命难等,亦宜准是开听。’因为菩萨戒是
属于大乘戒,大乘的,声闻戒属于小乘戒。在小乘的戒律当中都是律己的,要求自己的,
小乘戒就没有讲到利益众生这一方面,也就是说讲到断恶这方面,没有讲到修善这方面。
菩萨戒,断恶修善两方面都有。修善就是,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戒杀是断恶,要求自己
要戒杀,这个在戒律讲叫止持,止就是停止,你停止杀生;要保持,持不杀生这条戒。那
么作持就是,你进一步不但戒杀,还要去护生、放生,跟人家讲戒杀、不杀生的因果功德
等等,这个叫作持。作就是修善,你还去劝别人,积极的方面。止持是消极的方面,对自
己造恶消极,造恶业要止,停止、不可以去做,这是消极的。对恶消极,对修善,作持你
要去做,这是积极的。所以我们佛法的学习,有人说学佛的人很消极,话也没有错,学佛
的人对造恶业消极,不造恶业不就很消极吗?对修善他就很积极了。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
造恶业很积极,修善业很消极,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小乘的戒律当中虽然没有这个明
文,这里弘一大师给我们讲,“虽无此文,若为解脱命难等”,如果你为了帮助众生解脱
生命的危难,等就是包括其他的,为了利益众生这方面的,“亦宜准是开听”,亦宜就是
也应该依照菩萨戒这个标准来开缘。这个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方面。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候带一些经书、结缘的,佛法,利益社会大众的,有时候到国内国
外,过海关有时候也要跟他们打打妄语。不然你照这样讲,讲不通的,他也不懂。所以这
个时候,你打这个妄语不叫犯戒,叫开缘,因为你这个是对大家有利益的。你像弘扬佛法
这些经典,以前大陆还没有,现在比较开放了,以前还不是很开放。你说现在大家为什么
能听到正法、能闻到正法?都是我们辛辛苦苦从海外,冒着种种的危难,大家才有机会听
到,不然大家就没这个机会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你戒律上应该怎么去持,你是为了
利益众生的,不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个就犯戒,这一点我们一定要
明白。所以现在我们净老和尚弘扬佛法的这些资料弘遍全世界,我们说一个真话,台湾的
同修,真的是功不可没,虽然这个地方不大,但是大家都真正发心,出钱出力在做。早年
来大陆流通正法,真的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今天大家才有机会听到这么好的佛法,这些人
也是功不可没。这些做法,我们不是故意要去骗人、打妄语,是为了利益众生。好,这个
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面有一段广化老法师的注解,我们后面还有一点时间,他这也是一个公案,这个公
案就是发生在民国十七年。这个注解讲:“道安法师住世时”,道安法师也是早年大陆到
台湾的老法师,但是这位道安法师已经往生很多年,大概有三十几年。早期我们净老教授
在台湾举办大专佛学讲座,在中国佛教会举办大专佛学讲座,在台北市有一个寺院叫松山
寺,就是道安老法师当住持。道安老法师对年轻的出家众很提拔、很栽培,所以我们净老
教授也是念念不忘道安老法师提拔后学的恩德。这是讲道安法师,这位法师也是人非常好
,可惜的就是太早往生了,也是我们佛门里面失掉一个护法的大德。这是广化老法师说,
他曾经亲自听道安法师在世的时候,亲口告诉他。这是道安法师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一桩持戒免难的故事。
  这个故事:“话说民国十七年间”,在民国十七年,民国是中华民国十七年。“湖南
南岳祝圣寺的老和尚,为在家信众弟子们授五戒。授戒之时,老和尚讲解五戒的意义和持
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讲完之后,大家法喜充满,纷纷要求受戒”。这个是在民国十七年
,湖南南岳祝圣寺有一位老和尚传五戒,为在家信众传授五戒。过去传五戒有讲戒,讲解
五戒的意义,以及持五戒的利益,讲得非常好。大家去听讲,五戒讲完之后,大家听得非
常欢喜,大家知道受五戒有这么殊胜的功德利益,纷纷的要求受戒,很多人要求受五戒。
“其中,有个小偷看到大家报名受戒,也想参加”。小偷就是不务正业,他干的行业就是
专门去偷人家东西的,那一天他也有这个因缘去参加这个法会,听讲五戒。听完他也很欢
喜,自己也有善根,看到大家报名受戒,他心里也动了,也想参加。但是他自己心里想:
“受戒是好”,我是干小偷的,专门偷人家东西的,“我能受什么戒?杀、盗、淫三戒”
,自己没办法受持,“又爱喝酒”,这个五戒,“想来想去只有妄语戒勉强能持”。过去
受戒,你不用五戒一次全受,可以分开受的,“于是就报名只受一戒”,他报名受妄语戒
,不打妄语,不骗人。“受过之后,他就发心,既然受了戒,就要清净受持”,既然受了
,你就要去持这个戒。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个小偷发心受戒的当天晚上,在他们村庄上,有一个身为团长
的军人,带了十个兵,担了十担饷银”。过去军队军人,因为军人、部队也都要发薪水,
饷银就是薪水,那个时候还有用银,用挑的。这个团长带了十个兵,一个兵就担一担的银
子,要去部队发放薪水的。路过他们家乡,路过这个团长的家乡,刚好经过他们家乡,就
顺便回家住一个晚上。这个事情,被这个去受戒的小偷他们的同伴、平常在作案偷窃的这
些同伴知道了。知道有这个事情,就来邀他晚上一起去作案,就邀请他晚上去偷那个饷银
,把军队的饷银给他偷过来。这个小偷就跟他的伙伴、同样干小偷的这些伙伴,那一天晚
上就去了,准备要去偷那些饷银了。在路途当中就遇到他的叔父,这个小偷的叔父。小偷
的叔父问他说去哪里?这么晚了去哪里?以前没受戒,他就随便编一个妄语就骗过去了,
今天刚好受了不打妄语,他叔父问他去哪里,他受了不妄语戒,又不敢说谎,又不敢说去
做小偷作案,在那边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他的叔父看到这个情形,知道准没好事,就
大声给他呵斥:你现在马上跟我回去。这个小偷没办法,只好随着他叔父就回家去了。其
他的同伴那一天晚上就去偷了,去偷饷银,结果被发现了。被发现,被这个团长全部枪毙
了。“这个小偷,因为受持一条不妄语戒,捡回一条老命”。
  “受戒而能奉持,乃至一戒皆得无量功德利益,如故事中的小偷。又如佛世之薄拘罗
尊者,宿世因持一不杀戒之故,九十一劫中无病无痛,且此世寿高一百六十岁,证得阿罗
汉果。故知持戒功德甚大,有志者慎宜从急。”这个就是五戒不能完全持,你持一条戒功
德也无量无边,这是举出佛那个时代,薄拘罗尊者。薄拘罗尊者过去生就是持一条不杀戒
,所以他九十一劫当中也不生病,也不会这里痛那里痛。所以我们身体会这里痛那里痛,
就是杀生造成的。我们净老教授最近讲《还源观》,释迦牟尼佛也讲他过去生造的业因,
这一生遇到什么果报。比如说关节风湿痛、背痛、头痛,哪个地方痛,他就把过去生那个
业因,哪一生哪一生他造什么业,所以这一生得这个果报,都讲出来了。所以诸位同学,
你现在那里痛那里痛,你就知道过去生造什么业了。所以持不杀戒你就没有病痛,像薄拘
罗尊者,火也烧不死,水淹他也淹不死,刀杀他也杀不死,怎么弄他都不会死;把他丢到
海里,鱼吞进去又吐出来,也不死,他就是不会死,这个就是他没有欠他们的杀债。而且
在佛的时代,这个尊者活到一百六十岁,很高寿,而且证得阿罗汉果。“故知持戒功德甚
大”,所以你持一条戒,功德就非常大了,“有志者宜从急”,急就是赶快来持戒。
  好,妄语戒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诸位同学,广化老法师后面有几个问题,大家如
果有兴趣可以做一做。这个问题第一条是:犯大妄语戒,须具几缘成不可悔?第二,什么
叫妄语?什么叫大妄语?第二个问题;第三,妄语戒的开缘为何?什么情况可以开缘?第
四,真正佛菩萨再来示现,可以自己说出来吗?若说出来应该如何?第五个问题,何谓两
舌、恶口及绮语?第六,绮语戒的开缘为何?这个前面都讲过了,我们网络的同学如果大
家要做做这个习题,可以做,也欢迎在网站上我们来交流学习。妄语戒我们学习到此地圆
满,下一次我们就进入到五戒第五条戒,“酒戒”。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收
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