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六十三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6-05 19:50:42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十三集)  2010/6/16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63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五戒相经笺要》,以及弘一大
师的《补释》、广化老法师的注解,已经跟诸位同学学习过一遍,这个经我们在上一次已
经圆满了。今天我们接着再把《五戒相经笺要补释》后面,弘一大师有附录《新集受三皈
、五戒、八戒法式凡例》,就是弘一大师编辑的,为大家受三皈依、受五戒、受八关斋戒
,这样的一个仪式,附录在《五戒相经笺要补释》后面的,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
一部分。
  首先在前面,弘一大师有写一篇序,这篇序很短,这个序文是《五戒持犯表记》序。
“昙昉”,昙昉是弘一大师的别号。我们大家如果读过弘一大师的著作,以及看到他的墨
宝或者他的印章,我们就知道,他的外号一百多个,非常多,这个是他的外号之一。我把
这个序文念一念:“壬戌岁晚,幻居永宁,研寻毗奈耶藏。辄以时暇,检灵峰《五戒相经
笺要》,旁参有部律文等;纂辑《五戒持犯表记》一卷。区分章节,排比表相,悉出创作
,意在简要。草稿既就,庋置箱箧。比以孟由居士劝请弘布,乃披旧册,略事修治;并增
《三皈略义》、《八戒略义》二篇,敬贻来世。冀抱瓮燋火,倘有微益。岁在癸亥磨祛月
黑分褒洒陁日,学律沙门昙昉书。”这一篇是一个序文。这篇序文主要是给我们说明,他
编《五戒持犯表记》,区分章节,他的用意就是在简单扼要。草稿整理好了,他就放在箱
子里面。后来一个孟由居士劝弘一大师,要把这个东西来弘扬、来流布。大师再把草稿拿
出来,加以修治整理,增加《三皈略义》、《八戒略义》,就是三皈依大略的意义,以及
八关斋戒大略的意义,增加这些,增加这两篇。主要也是让后来的学者,能够得到三皈、
五戒、八戒的功德利益。
  我们接下来就来看《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弘一大师集,他编辑的。
这个里面一共编了有十段,他编了十个段落,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一、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
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
  这个是第一段。第一段首先给我们说明,五戒跟八关斋戒,它的性质分属于小乘,就
是这个戒是小乘的戒法。“然欲秉受戒品”,然就是我们要发心来受五戒,或者发心受八
关斋戒;“应发大菩提心”,这个是劝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大就是大乘,大菩提心就是
大乘菩萨发的心,这个就是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我们平常作功课,或者作法会、诵经
完,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发大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愿;第二愿,烦恼
无尽誓愿断;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弘誓愿,所有
佛菩萨发的愿,都离不开四弘誓愿这个原则。这个是应该发大菩提心。
  “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这是告诉我们,不可以只求自己解脱,自己独善一身
。偏趣寂灭就是希望自己得解脱了,就住在涅槃里面,他不想发心度众生,这个就变成小
乘心。这是劝我们应当发大心,不管你受五戒、八戒,虽然这个戒是属于小乘的戒法,但
是你发的心要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要度众生,不能独善一身,不能只求自己得解脱
就好,不发心、不发愿度众生,这样就会偏趣寂灭,住在偏真涅槃里面,这个是不究竟的
。这是大师首先劝我们。“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就戒相来讲,
开遮持犯跟小乘声闻戒没有两样,在事相来讲是没有两样的,但是你发心、起行要跟大士
一样。大士是菩萨的另外一个称呼,所以我们称观音菩萨也称观音大士,弥勒菩萨称弥勒
大士,大士就是对菩萨的称呼。菩萨就要发大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不可以只求自利,不
利他。这个就是劝我们发心。发心起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发心应该要跟菩萨大士一样
,不能只求自了,不发心度众生。“清信之侣,幸其自勉”。清信士就是我们一般在家出
家修行的,有清净信心的这些道侣,自己要勉励自己,要发大菩提心。
  第一段主要是劝勉我们,虽然受小乘戒(五戒、八戒是小乘戒),但是发心不能只有
发小乘心,要发大菩提心。实在讲,你发心如果是大菩提心,小乘戒也就变成大乘戒,虽
然在事相上是属于小乘,但是你的心量是大菩提心。所以这个戒会随着你的心量成为大乘
的菩萨戒。这是第一段,劝我们要发心,第一段。第二段讲:
  【二、皈戒功德,经论广赞。汎言果报,局在人天;故须勤修净行。期生弥陀乐土。

  这个一段就是受三皈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在经典或者这些论典里面,都有广泛的
赞叹。“汎言果报”,如果讲受持皈戒功德的果报,“局在人天”,局就是局限,在人天
福报。你受三皈五戒、八戒,你来生来世不会堕三恶道,会生到人天两道,修的好一点生
到天道;修的比较差一点,再到人道来,这是讲果报。人天的果报不究竟,还在六道里面
轮回,虽然比三恶道好,但是不究竟,还是有苦,还是无常的,不是真实的。“故须勤修
净行”,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必须勤奋的来修净土这个行门。“期生弥陀乐土”,期就是
期望,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国土。这是劝我们修净土。
  我们受三皈五戒或者八关斋戒,我们要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就圆满了,一生成佛,不但超越六道,同时也超越了十法界。净土
法门带业往生,它的特色就是在凡圣同居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只有人天两道,
没有三恶道。而且往生到西方净土的人个个都无量寿,身体都是莲花化生,紫磨真金色身
,没有生老病死。虽然也是人天,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人天这两道,它是跟其
他诸佛世界不相同的,其他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人天善道,有轮回,寿命都有限的,而
且有三恶道,这个是最大的不同。因此大师在此地劝我们,不要求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天福
报,应该要念佛发愿,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宋灵芝元照律师云:一者,入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言有始者,即须受戒
,专志奉持。令于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着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不
可暂忘也。】
  这个一段,弘一大师引用宋朝灵芝元照律师的话来给我们讲。宋朝灵芝元照律师讲:
“一者,入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入道必须有个开始,我们要想修道、要想学
习,必须有一个开始。第二个,期心必有终,期就是期望,终就是有个目的,我们期望修
学能够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言有始者,即须受戒,专志奉持
”。这是给我们讲入道须有始,有个开始,我们现在想要修道,要有一个开始。开始从哪
里下手?即须受戒,专志奉持。我们一开始就必须要先受戒,受了戒之后要专志,专心一
志来奉持,奉就是依教奉行,持就是保持,不让它失去。怎么保持?怎么奉行?“令于一
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一切时就是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面对的就是六尘
的境界,我们六根对着六尘,在任何时候,常常忆念我们受的这个戒体,我们现在已经受
戒了,不能忘记。“着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不可暂忘也”,就是不能忘记,也
就是要常常放在心里。这个是我们受戒要在生活当中去持戒,保持这个戒,不要忘记了。
  【言其终者,谓归心净土,决誓往生也。】
  终就是所谓归心净土,决定发誓愿往生西方,这个是终。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开始就是要受戒,专志奉持。这一段也很明显告
诉我们,持戒念佛,重点就是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下面给我们再说明,为什么要发愿求
往生西方净土?
  【以五浊恶世,末法之时,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无道力,何由修证?故释迦出世
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因缘虽多,
难为造入。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故诸经论,偏赞净土。佛法灭尽,惟《无量寿经》
百年在世。十方劝赞,信不徒然。】
  这一段也很明显给我们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因为我们现在是生长在五
浊恶世,末法之时。这个五浊恶世,我们念《弥陀经》大家都有念过:劫浊、见浊、烦恼
浊、众生浊,命浊。这个五种在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可以说浊恶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
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讲五浊恶世,在三千年前的人,他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到了我们三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看《弥陀经》讲的五浊恶世,感受就非常非常的明显了。我们生
长在末法时期,五浊恶世,这样的一个环境。“惑业深缠,惯习难断”,惑就是迷惑,迷
惑就造业,深深的被惑业所缠缚;惯习难断,惯就是习惯,烦恼习气很难断。我们学了佛
的人,学到佛的正法,听到经教,明白了,知道要断烦恼、断习气,但是往往力不从心,
很想断,也知道烦恼是不对的,但是惯习难断,不好断。这个是讲我们接受到正法的,特
别长期听经的同学,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触。我们想一想,我们接触到正法,长期听经教、
接受经教的薰习,我们要断这些烦恼、惯习都相当的困难。其他的,他没有接触到正法,
虽然很多人学佛,甚至出家,他没有因缘遇到善知识,没有因缘在经教里面一门深入、长
时薰修,他接受的知见都是邪知邪见,这个就更谈不上断烦恼;不但谈不上断烦恼,而且
烦恼是不断的增长,有增无减。没有学佛的人,那又更不用谈,更谈不上;邪知邪见的,
又更谈不上。可见得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有相当大的困难,有相当大的阻力。
  所以,“自无道力,何由修证?”自己没有这种修道的能力,怎么有办法修行证果?
这是说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他的困难度。你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生死轮回,这个第一
个阶段就很难很难达到,不要说证阿罗汉,证个须陀洹果都达不到。如果证得须陀洹,虽
然还没有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他已经得到位不退,他出三界的时间是可以预期了。在《四
十二章经》佛给我们讲,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一定证阿罗汉,他这个时间可以确定了。在
还没有证初果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这个地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之前,你怎么修
、修得再好,都是进进退退,没有办法了生死。最起码的初果、初信,我们在一生当中都
很难达到,所以自无道力,何由修证?
  “故释迦出世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
世间,说了很多很多法门,因缘成熟的,出现在佛的那个时代,已经得度的,都证果了。
佛灭度之后,正法时期一千年当中,有缘遇到佛法,跟佛的学生学习,也有很多证果的,
也得度了。还没有得度,也给他们作得度的因缘,跟他们种善根、结缘。“因缘虽多,难
为造入”。因缘也非常多,但是你学习要能够入门(造入就是我们讲入门)也很难。最近
我们净老教授常讲,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彻底放
下了,才到佛门的门口,还没有入门,还不及格。现在要我们放下这十六个字,我们都做
不到,做不到不但没有入门,我们都还没有走到门口。如果这十六个字真放下了,我们已
经到了门口,但是还没有入门,入门就是要断八十八品见惑。在一般法门来讲,你放下这
十六个字,也就是说还不及格,断见惑才算入学了,入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及格了,
被录取了。断这十六个字算是预备的,还不及格,在所有的法门来讲,这个都不能脱离三
界六道的。
  但是修净土法门,如果你能放下这十六个字,净土法门就录取了,阿弥陀佛这个法门
就录取了,你就及格了。修其他法门不行,不及格。修西方净土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
,你没有断见思惑,可以带业。你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放得下,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往
生。往生到极乐世界,虽然还没有证果,但是到了那个世界,你就有进无退,一生成佛。
那个世界没有让你退转的因缘,寿命是无量寿,衣食自然,你也不要为了衣食住行,一天
到晚操心、劳碌奔波;又有佛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又可以到
十方世界去供佛听法,虽然没有断惑,到那个环境去,没有多久,你自然这些惑业就断了
。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没有能力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带这个惑业往生到西
方极乐世界,去那边再断,去那边助缘殊胜,环境好、老师好、同学好,去那边再断,就
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是净土的特色,它的殊胜。所以净土法门是修行的径路,我们修行
很近的一条捷径。“故诸经论,偏赞净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很多大经大论都赞叹西
方净土。
  “佛法灭尽,惟《无量寿经》百年在世”。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法灭尽经
》,有预言。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已经过了三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再
过九千年之后,我们这个地球上就没有佛法了,经典也看不到了。一万二千年之后,只有
剩下《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多留在这个世间一百年。也就是说明,在一万二千年
之后的一百年当中,如果有人遇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他还可以往生西方。在
《法灭尽经》里面,佛给我们讲这桩事情,主要就是告诉我们,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
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的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
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我们已经进入末法了。末法能够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唯有修
西方净土这个法门才有可能,修其他法门很难达到,除非自己过去生已经修到相当高的一
个层次,不然是很难。唯有净土,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成就,只要有缘遇到,你就有
机会。有缘遇到,就说明有这个因缘;你能够欢喜接受,就是有这个善根;你肯信愿念佛
,放下娑婆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你的福德。所以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三
方面都具足了,这一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去作佛。“十方劝赞,信不徒然”,这个不是徒
然的,不是无缘无故赞叹的,有他的道理的。我们再看第三段:
  【三、受皈戒者,应于出家五众边受。】
  小括号里面讲:
  【出家五众者,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苾刍”就是比丘,因为翻译经典的法师用的字不一样。
  【然以从大僧受者(大僧者,苾刍、苾刍尼),为通途常例;必无其人,乃依他众(
依《成实论》及《大智度论》,皆开自受八戒。灵芝《济缘记》云:《成》、《智》二论
,并开自受,文约无师,义兼缘碍。灵峰云:受此八关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
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
秉受耳。】
  这个是给我们讲,我们受三皈五戒或者八关斋戒的方式怎么受?应该在出家五众边受
,在出家众这边来受三皈五戒。五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然
以从大僧受者”,然就是应该,要从大僧来受这个戒。“大僧者”,比丘、比丘尼,就是
已经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为通途常例”,这是通途的一个惯例了。“必无其人,乃
依他众”。必就是说你找不到这样的人,你找不到大僧,只好找式叉摩那,或者找个沙弥
来帮我们受,或者沙弥尼。如果有,应该找大僧来受。如果这个寺院有四众弟子,应该找
比丘来受,这样才如法。女众的道场有比丘尼,如果你到女众道场就找比丘尼去受三皈五
戒,这个是一个通途的常例。没有这样的人,可以找沙弥、沙弥尼。
  依照《成实论》以及《大智度论》,都有开放自己在佛前受八关斋戒这个说法。在灵
芝律师的《济缘记》里面讲:“《成》、《智》二论,并开自受,文约无师”。《成实论
》跟《大智度论》这两部论有开放自己来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这个是找不到这样的老
师来传授,只好自己受,在佛前自己受八关斋戒。“义兼缘碍”,义就是它这个意思里面
,也附带因缘有障碍。因缘有障碍,就是我们一般讲不方便,你找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是
说,人家有在传八关斋戒,你这个时间不方便来。比如说八关斋戒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
的,早上六点开始受,这个时间你赶不来,你来不及,人家也没有办法特别为你受。这些
种种的因缘,都包括在缘碍里面,这个就是因缘上有障碍。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也可
以自己在佛前发愿来受。
  下面是举出蕅益大师,“灵峰云”,灵峰就是蕅益大师,“受此八关斋法,须一出家
人为作证明”,就是在家居士要受八关斋戒的斋法,必须请一个出家人来给你作一个证明
。这个出家人,“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不管他是修小乘的,南传的都是小乘佛法;北传
的,在我们中国都是大乘佛法,大小两乘五众都可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
沙弥尼都可以。“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但是就是他尽形寿,这一生他都过
中不食,他持斋,这样的出家众,你就可以以他为师,就可以请他来给你证明,帮你受八
关斋法,找这样的人,就是要持午,终身持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
秉受”。如果数里之内都找不到这样的人,可以对经像前自己发誓来受这个戒。比如说出
家众很多,但是这些出家众没有持午,他也不能给你授这个斋法。一定他自己本身有持午
,他才可以给你授斋法。因此我们看净老教授,他帮人家传戒,他只传三皈五戒,我们看
他印的《皈依证》,只有印三皈跟五戒,没有印八关斋戒。这个是讲受的方法。
  下面这个《集注》,广化老法师引用《戒律学纲要》的一个受戒的规矩,我们给它念
一念。“照规矩,五戒八戒,皆应一一个别受,不得大众集体一齐受,但在今世传戒的场
合,多是集体受的。究其个别受的原因,是在心不外缘,境界宁静,戒师的开导,以及纳
受三皈五戒的戒体,可以一心一意,全部领会,受得上品戒体。否则,人多声杂,心不宁
静,也不专一,那就差了,甚至不能得戒。因为戒品分三等:一、若于正受戒时,刚闻戒
师法语,心即开通,发最上广大之心,遍缘法界一切有情无情,悉愿断除一切罪恶,悉愿
修持一切善行,悉愿广度一切众生者,得上品五戒。二、若于正受戒时,虽听戒师开导,
亦缘一切有情无情之境,但其愿心不大,唯求自脱生死,全无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
三、若于正受戒时,亦听戒师开导,或以性智狭劣,或因心意散乱,故致缘境不周,但得
戒相的守持,无能发挥戒体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这是广老引用《戒律学纲要》的一段文给我们说明,照规矩,受五戒、八关斋戒,都
是一个一个的个别来传授,不可以大众集体一起受。但是现在传戒的场合,大多是集体一
起受的。研究他为什么要个别传授的原因,是在“心不外缘,境界宁静”,一对一,戒师
的开导以及纳受三皈五戒的戒体,可以一心一意全部领会,这样受得上品戒体。因为五戒
、八戒都是从三皈依这里得戒的,如果没有三皈依,你这个戒体就得不到。人少,一、二
个人,皈依意思一定要给他说明白,来接受皈依的人自己知道怎么皈依,皈依要具备什么
样的一个条件,要让他很清楚、很明白,跟他说明。说明之后他能够接受了,跟他传授,
这样他才能得三皈依;不然他三皈依得不到,那个戒就得不到。现在很多场合受三皈依,
大部分都是结结缘,是一个形式的,没有实质意义的皈依。因为传授三皈的法师没有把三
皈讲清楚,受三皈的人也不明白,就是举行个仪式。仪式举行完了,《皈依证》拿了,什
么是三皈依,意思他也不懂,这样得不到三皈依。没有三皈依,受戒也得不到戒体,因为
五戒、八戒这个戒体,是从三皈依这里所得的。所以,为什么要个别受?就是要跟他讲清
楚,一心一意。讲清楚之后,他一心一意全部都领会、明白了,受的时候他可以得上品戒
体。如果人多,“人多声杂,心不宁静,也不专一”,那就很差了,甚至他都不能得戒,
得不到戒体。所以下面开了这个三种,受戒的时候各人发心不同,当时的心境不一样,受
了之后,有的得上品戒,有的得中品,有的得下品,各人所得的戒品高低就不相等,关键
都在自己这个心有没有真正的明白。我们再看下面第四段:
  【四、受皈戒者,若依律制,应于师前,一一别受。其有多众并合一时受者,盖为难
缘,非是常制。有部《毗奈耶杂事》云:如来大师将入涅槃,五百壮士愿受皈戒,时阿难
陀作如是念:彼诸壮士,于世尊处,一一别受近事学者,时既淹久,妨废圆寂。我今宜请
与彼一时受其学处。准斯明文,若无难缘,未可承用。】
  这一段就是接受三皈五戒,或者三皈八关斋戒,根据戒律的制度,应该在戒师的前面
一一个别来传授,一个一个受,要给他说清楚、讲明白,还要给他问话,问清楚。有特别
的因缘,难缘就是非常时期。所以这里也举出有部《毗奈耶杂事》里面讲:如来将要入般
涅槃,当时有五百个壮士愿意发心受三皈五戒。阿难当时就想,这五百个人如果一一受,
佛要涅槃,就耽误佛涅槃的时间,所以就请佛一起授。“准斯明文”,准就是依据,依据
这个标准,有明文,“若无难缘,未可承用”,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就不能集体的
来传授。难缘就是说,他有困难。
  这桩事情,我们净老教授在十几年前,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无量寿经》讲圆满的时候
,再念佛回向就十点多了,当时在场听经的大众,有两百多个人发心要皈依。以前皈依,
每一个人的法号都不一样,当时两百多人要皈依,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取法号,恐怕到天亮
都取不完。当时他就想到《无量寿经》后面,佛给我们大家授记。大家现在遇到净土法门
,遇到净土的经典,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从极乐世界再到十方世界去作佛
度众生,统统叫妙音如来。我们净老教授就临时想到,那就不如用妙音作为大家共同的皈
依法名,就不用一个一个去取法号了。所以在当时那个时候,也是集体受的。法号延用到
现在,凡是来我们净宗道场要求皈依的,都用妙音,佛在《无量寿经》给大家授记的,作
为皈依的法名。这个跟我们修学净土也非常的亲切,非常的相应。下面第五段:
  【五,受皈戒时,授戒者说,受者随语。西国法式,唯斯一途。唐义净三藏云:准如
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随师说受戒语,无有师说,直问能不。戒事非轻,无容造次(是编
专宗有部,与他律论之说小有歧异,学者亦毋因是毁谤他宗,以各被一机,并契圣教也)
。】
  这一段是说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传授这个戒的戒师说,要受戒的居士随着戒师来
讲。“西国法式,唯斯一途”,西国就是印度,他们传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方法、仪
式就是这一个。在唐朝义净三藏法师讲:“准如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随师说受戒语”,
跟戒师说受戒的话。后面有讲到受戒的,以及我们要来接受、求受戒的,跟着念的这个文
。所以戒事不是轻易的,无容造次。这个是它的一个仪式跟规矩,我们后面会再看到。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后面还有五段,还有一次可以讲圆满,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
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