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6-02 19:06:49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十集) 2010/5/26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
山寺 档名:WD11-003-0060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次与大
家学习到《五戒相经笺要》第五条戒,酒戒。酒戒这条经文,我们也学习到最后一段经文
,下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我们上一次学习到最后一段经文蕅益大师的《笺》,后
面有弘一大师的《补释》,还有广化老法师引用经典的注解。
我们今天还是再把最后一段经文,以及蕅益祖师的《笺》,我们再念一遍,再重复复
习一次。“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
。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
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
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噉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噉滴糟,随咽咽犯;若饮
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
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经文到这个地方算是圆满了。经文从一开
头“闻如是”,一直到这里,这部《五戒相经》,佛就讲圆满了。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也
可以把它看作是流通分。因为这一段经文,“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就是以上讲饮酒
种种的过失,“已”就是讲完了;然后,“告诸比丘”,就制订酒这条戒。这一段在《五
戒相经》里面,就是最后一条戒、最后一段经文,到这里是圆满了。
我们再把蕅益祖师的《笺》,我们也再念一遍。《笺》:“醋,谓味酸也,但是饮之
能醉,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曲者,作酒之药。滴糟者,即今烧酒。酒淀者,淀酒之
滓垽。似酒者,果浆等变熟之后,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与前四根本戒
同制。三缘成犯: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谓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咽
咽,结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这
一段《笺》我们上一次都跟大家学习过了,祖师这一段就是来给我们解释上面最后一段的
经文。这是讲到酒,喝了能够醉人的,都不可以喝。没有酒香,没有酒味,经文“但作酒
色”,就是看起来是有酒的颜色,但是它没有酒的香气,也没有酒的味道,喝了不会醉人
的,“及余”就是包括其他的,虽然做的颜色像酒一样,但是它没有酒味、酒香,喝了不
能醉人,这个喝都不犯。就像现在很多葡萄汁,做的跟葡萄酒一样,那个喝了不会醉的,
但是你看它那个颜色跟葡萄酒是一模一样的。特别我们在素食餐厅,现在很多用这种来招
待宾客。总的原则,不管你用什么材料去做的,用五榖杂粮或者用水果,或者用药草,凡
是有酒味、酒香,喝了能够醉人,这个都不能喝,喝了就犯戒。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讲,酒戒是遮罪,是为了预防过失的缘故,所以跟前面四条根本戒
同时制订。这个酒戒,三种因缘具足就成立犯戒的条件。第一种因缘是“是酒”,就是这
个的确是酒,“饮之醉人”,喝了人会醉的,就是你喝的这个的确是酒,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酒想”,酒想就是你也知道那个是酒,或者我们煮一些东西是酒去和合
的,我们也知道那个有加酒,这个叫酒想,就是你知道那个是酒,这个是第二个条件。第
三个条件,“入口咽咽,结可悔罪”。咽就是吞下去,酒一口一口的吞下去,这个叫咽咽
。你喝下去了,就结成可悔罪。因为酒戒这条戒没有不可悔的,前面四条戒是性戒,才有
不可悔罪。酒这条戒因为它是属于遮戒,遮就是预防,酒本身没有罪过的,是因为它喝了
人会醉,人醉了之后就会做错事,预防你做错事情,所以佛制这条戒。
下面祖师也给我们讲一个开缘,“若食中不知有酒”,就是我们在吃的当中不知道有
加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一般我们做菜作料酒,煮的酒性已经没有了,喝了、吃
了人也不会醉,“并皆无犯”,这个就是开缘,这个就是没有犯戒,这个不犯戒,因为你
不知道那个有酒。所以若食中不知有酒,就是三缘成犯(这三缘就是三种条件),这三种
条件就缺了第二条这个条件,所以不犯戒。第二条是酒想,酒想就是你知道那个是酒,也
知道那个有加酒进去。食中不知,不知就是他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有第二个条件(酒想这
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他喝了不犯戒,要这三个条件具足,才构成可悔罪。所以祖师
在此地给我们讲,“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这个都
不犯戒。
我们下面再来看弘一大师的《补》,弘一大师《补释》里面有两个字:
补【滴糟。丽藏本作酒糟。】
‘丽’就是高丽,《高丽大藏经》,高丽就是韩国,韩国出版的大藏经叫《高丽藏》
,这个地方讲《丽藏本》。在《高丽大藏经》里面,《五戒相经》这个经文,它那个字是
‘酒糟’,我们这里这个版本叫‘滴糟’,这个地方弘一大师给我们列出来。列出来,我
们看了《丽藏本》就比较容易明白,“酒糟”大家都知道,酿酒剩下来那个渣。以前我们
小时候,特别在冬天,家里都会酿一些酒,剩下来这些酒糟,有的是红的,那个都拿来炖
补(炖补汤),或者做糯米这一类的来吃,酒味都相当之浓。这个是举出版本不一样,经
文的字有这个差别,弘一大师给我们列出来。
补【大律亦尔。】
《大律》就是在《比丘律》里面也是作酒糟。作酒糟,我们一般人就比较容易听得懂
。下面这个《补》:
补【似酒酒色。丽藏本似字下无酒字。大律亦尔。】
我们看到前面经文有“似酒酒色”,在《高丽大藏经》这个本子里面,《高丽大藏经
》的《五戒相经》里面,它这个似下面没有加一个酒,我们这里的经文是“似酒酒色”多
一个酒字。在《高丽大藏经》这个本子,它只有“似酒色”,似是相似,跟酒的颜色很相
似。‘大律亦尔’,《大律》就是在《比丘律》,也是“似酒色”,没有多一个酒,这里
给我们列出来。
我们再看广化老法师的注解。后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我把每一段《注》念一
遍:“《沙曷比丘功德经》云:时国人民及四众弟子,中有疑言:娑伽陀比丘已得阿罗汉
果,何以复醉卧倒?佛为说其功德云:阿罗汉不复饥渴,用三事故,现醉卧耳:一者,佛
欲开化菩萨;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三者,恐诸弟子未得道者,饮酒多失故,以此制戒
检之。娑伽陀比丘虽饮酒是为不醉。”这一段是广化老法师再给我们引用经典补充出来,
这个在《笺》里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里面没有引用出来。广老引用这一段也是很
有必要的,因为我们读到前面的经文,佛为什么制这条酒戒?就是莎伽陀尊者(就是周利
槃陀伽),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去降伏恶龙。大家都很感谢他,帮他们地方上除掉灾
害,大家轮流请吃饭,当中有一个贫女人,拿酥乳糜来供养他。酥乳糜的性质很寒凉,这
个贫女觉得给尊者吃酥乳糜,恐怕他会受寒,所以倒了一杯酒给他暖胃,给他中和这个寒
性,就是这个酒喝下去,让他身体发热。结果莎伽陀喝了之后,在一个寺院门口就醉倒在
地,不省人事了。佛到那边经过,看到这个样子,召集比丘来说明酒的过失,制订这条酒
戒,是这个因缘发起的。
我们学习到这段经文,难免大家会有这个疑问,莎伽陀尊者已经证阿罗汉果了,难道
他就喝那一碗酒,他就醉得不省人事?这个问题,在当时就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个疑问
是在《沙曷比丘功德经》里面的。在《沙曷比丘功德经》里面有一段经文讲:“时国人民
及四众弟子,中有疑言”,时国就是莎伽陀尊者去降伏恶龙,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我
们简单讲支提国,时国就是指这个国家。当时的人民以及四众弟子,在家出家四众弟子,
当中有人有疑问,就发言请问释迦牟尼佛。莎伽陀比丘已经得阿罗汉果,“何以复醉卧倒
”,他已经证阿罗汉,他怎么喝了那一碗酒还会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提出这么一个问
题。“佛为说其功德云”,佛就为发问的人,为他说这个功德;“阿罗汉不复饥渴”,证
阿罗汉的人,他口也不渴,肚子也不饿。阿罗汉喝酒,实在讲对他没有影响,就喝毒药对
他来讲也没有影响。为什么他会作这样的示现?“用三事故,现醉卧耳”,就是为了三桩
事情,所以莎伽陀尊者他是示现醉了,卧倒在地,就是为了三桩事情。
第一个,“佛欲开化菩萨”。第一个用意就是为了让佛来制这个戒,来开化菩萨。这
个菩萨,是我们一般初发心的菩萨。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初业菩萨,就是初发
心的,不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是明心见性的。比如说现在大家去受了三坛大戒,或者我
们在家同学受了菩萨戒,那你就是菩萨了,但是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你
还没有证得圣果,那你喝了酒肯定会醉的。所以为了让佛来开化菩萨,制这个戒,所以他
作这样的示现。
“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第二个用意就是这个贫女人,她也是诚心诚意的要来布
施供养,不逆就是不违背她的意愿,也就是要满她的愿,她好心好意来供养。特别对初学
的人,接受他的好意布施供养,这样接引他入佛门学佛就比较容易了。如果不接受,不跟
他结这个缘,他可能就不愿意来学佛。这个是不欲逆布施家意,就是不让布施这个施主失
望,所以接受她的供养,连酒都喝了,这个是第二个用意。
第三个,“恐诸弟子未得道者,饮酒多失故”。第三个用意,就是为什么作这样的示
现?跟佛学的学生很多,有的得道,有的还没得道。莎伽陀得道了,当然他没问题,他喝
再多的酒,他也不会醉。就像济公活佛一样,喝烧酒、吃狗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
,他没有影响,因为他已经证阿罗汉,阿罗汉有神通。但是还没有得道的弟子,如果学他
那个样子,我们也去学他喝烧酒、吃狗肉,那可就造罪业了。所以他是恐怕还没有得道的
弟子也学他去喝酒,那就害了他。所以莎伽陀尊者示现醉倒在地,丑态百出,这是示现的
。因为以上这三个缘故,所以佛制这个戒来约束。
最后佛讲,“莎伽陀比丘虽饮酒,是为不醉。”莎伽陀比丘虽然饮酒,但是他根本就
没醉。他没醉,他装醉。你看,那一条恶龙,他都能去降伏了,那一碗酒还能让他醉倒吗
?所以他这个是表演的、示现的,为了这三桩事情,表演喝醉酒、卧倒在地,让佛来制这
条戒,让还没有得道的弟子,不会因为喝酒去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这一段是引用《沙曷
比丘功德经》。有这部经这段经文来做一个补充注解,我们就知道,前面这个经文我们读
到的莎伽陀尊者,他是示现的。
下面广化老法师也再引用《正法念处经》,因为喝酒或者劝人喝酒,堕到地狱里面的
经文,他节录了五段。在《正法念处经》第七卷,“述苦狱有十六段”,述就是讲述,讲
述很苦的地狱有十六段。他节录了五段经文,我们把这五段经文念一念。
“一、大吼处:生前以酒与斋戒人饮,破人斋戒。死入此狱饮热铁钵中之沸白腊汁,
灼伤口舌,大声叫吼,狱卒闻声瞋怒倍之,逼饮烧死;又活受苦,无量亿岁。设得人身,
愚痴善忘,贫穷下贱,求财不得,患病即死。”这个是第一段。第一段这个地狱叫大吼处
,吼,大声叫吼。为什么堕到这个地狱?“生前以酒与斋戒人饮,破人斋戒”,造了这个
恶因。就是在人间的时候,他以酒给斋戒的人喝,这个人持斋戒,劝斋戒的人喝酒,破人
家的斋戒。造这个恶因,“死入此狱”,死了之后就堕到这个地狱,“饮热铁钵中之沸白
腊汁”,热铁当中烧开的白腊汁。那个喝下去,“灼伤口舌”,烧开的白腊汁喝下去,口
跟舌都灼伤了。灼伤,他就痛苦,大声的叫吼,所以叫大吼处。在地狱里面,狱卒听到这
个罪人的大声叫吼,他更生气,“瞋怒倍之”,更生气;又再“逼饮烧死”,逼他继续再
喝,死了一下子又活过来,又再受这个苦。要受多久?“无量亿岁”,这个时间太长了。
“设得人身”,这个地狱的罪受满了再到人间来得到人身,得到人身还有余报。这个余报
就是“愚痴善忘”,愚痴没智慧,记忆力很不好;“贫穷下贱”,住的地方也很不好,很
穷,很贱;“求财不得”,也赚不到钱,得不到钱财;“患病即死”,有病就死了。这个
是地狱罪受满到人间来,还有这个余报。
“二、普声处:以酒与初受戒人饮。死至此狱受杵筑苦,罪人痛吼声,普遍满地狱。
近地狱处者,彼吼声出,一切消尽,受苦无量。幸得人身,生在旷野少水国土之处,贫乏
饥渴。”普声处,造这个恶因就是在阳间、在人间用酒给初受戒的人饮,就是刚刚受了戒
的人喝。“死至此狱受杵筑苦,罪人痛吼声,普遍满地狱。近地狱处者,彼吼声出,一切
消尽,受苦无量。”杵筑苦,在江老师的《地狱变相图》,就是好像在舂米那个杵,受这
个罪报;受这个罪报,罪人痛苦就大叫。他这个大叫跟前面那个大吼有一些不同,他这个
是普遍,这个声音都遍满整个地狱。近地狱处者,彼吼声出,一切消尽,受苦无量。在这
个地狱受的苦也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受的时间很长,受无量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幸得人身”,如果生到人间来,地狱罪报受完了生到人间来,会生在旷野少水国土之处
,生在空旷的地方,缺少水源,就是没水喝这种国家地区。另外就是“贫乏饥渴”,贫乏
就是很穷,饥就是没得吃,渴就是没有水可以喝的,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地区。这是地狱罪
受满了,再生到人间来,生到那样的地区,这个是余报。
“三、发火流处:于五戒人前,说酒功德,劝令饮酒。死入此狱,受雨火烧煮,炎燃
头发,乃至脚足;复有热炎铁狗噉食其足,炎嘴铁鹫破其骷髅,饮其脑浆,热铁野干食其
身肉。如是常食常烧,死已又活,受苦无量。设得为人,生于无酒之处,一切资具无色无
味,不知色味。”这个是第三种,发火流处。造这个业因是在受五戒的人前面,对他说明
酒的功德,就是喝酒有什么好处,劝这个受五戒的人要喝酒。受五戒的人听了就接受,喝
酒、破戒了,造了这个恶因,死了就堕到这个地狱。“受雨火烧煮”,火像下雨一样,像
下雨那样的火烧跟煮。“炎燃头发”,就是上面掉下来像下雨一样,但是那个不是雨水是
火,就烧到他的头发,从头烧到脚底。另外还有“热炎铁狗噉食其足”,这个热就是很炎
热的,那个狗是铁的,铁狗。这个在《地藏经》我们都读过,铁狗、铁马、铁牛,来咬他
的脚。还有“炎嘴铁鹫”,这是一种鸟,炎就是很热的,这种铁鸟“破其骷髅”,破其骷
髅就是啄破他的头颅,头把他咬破,“饮其脑浆”,就吸他头里面的脑浆。另外还有“热
铁野干食其身肉”,热铁野干吃他身体的肉。“如是常食常烧,死已又活,受苦无量”,
这样常常被吃被烧,死了又活过来、活了又死过去,这样辗转受苦无量。这是在地狱受苦
的情况。“设得为人,生于无酒之处”,如果到人间来,生长在没有酒的地方。“一切资
具无色无味,不知色味”,就是他使用的,他也不知道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这个是到人
间的余报。
“四、杀杀处:以酒灌人令醉行婬,即酒奸。死后至此处受热炎铁钩钩彼下阴处,死
已又活,走至他崄岸处,被铁鸟兽爪身分散噉食,死已又生,受无量苦。设得为人,贫穷
困苦,身体恶色,面貌丑陋,犯王国法,系狱而死。”这个是第四个地狱,这个地狱叫杀
杀处。业因是“以酒灌人令醉行婬,即酒奸”。这个就是用酒把人给灌醉了,灌醉再行邪
婬,这个就是酒奸。造了这个恶因,“死后至此处受热炎铁钩钩彼下阴,死已又活”,死
了又活、活了又死。走到崄岸处,就是走到很危险的一个地方,会被这些铁鸟、铁兽,牠
的铁爪把他的身体分散,抓成一块一块,然后就吃了。“死已又生”,死了不是一次就完
了,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了又再继续受这个苦,所以受无量苦。“设得为人,贫穷困
苦,身体恶色”,地狱罪受满了,到人间来也是贫穷困苦,身体的颜色都不好看,很难看
,面貌丑陋。“犯王国法,系狱而死”,常常去违犯国法,违犯国法就会遭遇到被关在牢
狱,死在牢狱里面,这个也是很可怕的。
我们再看,“五、剑林处:以酒令行人饮醉林中,被劫夺财物,或谋杀之。死堕此处
,为炎火石雨下,打烧劈死。复为热沸河之热血洋水、热铜汁、热白腊汁,烧煮罪人。狱
卒以炎刀枷斫打烂死,乃至业尽。设得为人,贫穷悭贪,多瞋多妒,而色似墨丑。”这是
第五种地狱,剑林处,这个是我们现在讲谋财害命的。也是用酒让这个行人喝醉了,喝醉
把他拖到林中、树林当中,把他的财物夺走了。“或谋杀之”,把他财物夺走,或者再加
以把他杀死,杀死在这个树林里面。这个就是用酒把人灌醉,谋财害命,把他丢在树林里
面。造这样的恶因,“死堕此处”,堕到剑林处。“为炎火石雨下,打烧劈死”,炎火就
是火很炎热的,一块一块石头都烧得很热,像下雨一样,石头下来就被打、被烧、被劈死
了。“复为热沸河之热血洋水、热铜汁”,还有热沸河的热血洋水、热铜汁、热白腊汁,
烧煮罪人。“狱卒以炎刀枷斫打烂死”,这个狱卒再加以炎刀,还有枷斫用打的,打得身
体都烂了,死了,受这样的苦,这种地狱叫剑林处。这个就是根据生前造的业因,感应到
死了之后受这种地狱的苦报。“设得为人”,就是地狱的罪报受尽了,从地狱出来,到人
间来做人。到人间的余报是“贫穷悭贪,多瞋多妒”,他的性情就是很穷又很悭贪,悭就
是悭吝,他自己有的一点都不肯布施;贪,他没有的一心一意想得到。而且脾气特别不好
,多瞋,脾气很不好;多妒,就是很嫉妒,嫉妒心特别严重。“而色似墨丑”,颜色像黑
墨一样,像墨汁,黑黑的,很丑陋。这个是剑林处。以上五大段是广老节录《正法念处经
》,苦狱十六段,节录了五段,这个跟酒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南山律祖云: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
蒜、薤、兴渠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噉膻臭,理不可也。因此五辛,生食增恚
,熟食发婬故。今按吸毒,亦应不可。”广化老法师引用南山律祖说饮酒,有人在饮酒这
条戒下面再加五辛。五辛我们一般讲,葱、蒜、韭菜、兴渠这一类的,等就是有腥味的。
“正文无此”,正文就是《五戒相经》这个经文没有。虽然没有,“然既受净戒,焉噉膻
臭”,就是五辛吃的味道很臭。“理不可也”,因为五辛味道不好,生吃会增长瞋恚,煮
熟了吃会发婬,这个是佛在《楞严经》讲的。所以我们建议来参加三时系念的同修不要吃
五辛,因为五辛大家吃了很多走进来,那些天仙善神都跑掉了,被熏跑了;那些恶神恶鬼
就跟进来了,什么酒鬼、什么鬼都来了,会弄得坛场大家不得安宁。所以现在我就规定,
吃五辛的、喝酒不可以进来坛场。你吃了这个东西,就不要来坛场参加法会,不要在现场
。要进来,要先闻一闻他嘴巴的味道,人闻了都受不了,神怎么会受得了?所以现在我们
系念法会有这个规定,你不做法会的时候,你到其他地方去吃就不影响佛事的进行。这点
也要特别注意。
“今按吸毒,亦应不可”。吸毒,就是现在吗啡,以前是抽鸦片。现在毒品种类也非
常多,现在所有的毒品,会麻醉人的,会让人家神智不清的,像现在不知道大陆有没有这
种摇头丸?有没有?有没有听说过摇头丸?这个有也是很不好,我以为没有,就比台湾好
。台湾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去学西洋的摇滚乐、去跳舞,跳舞,那个头要摇。那不会摇,
不会摇怎么办?就吃摇头丸,自动就摇了。所以在台湾,那个叫摇头丸,很多年轻人买那
些去吃,吃到最后就中毒了,肝硬化了。还有吸食强力胶的,这个大陆有没有?强力胶就
是我们黏东西那个胶,他那个就是挤一点,然后放在塑胶袋里面揉一揉,他就吸那个气,
吸了之后他就飘飘若仙。吸了没多久就死了,肝硬化,中毒死了。这些都不可以的,要严
格禁止。所以这个是从酒这条戒衍生出来的。所以今按吸毒,亦应不可,现在吸毒也不可
以。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经云:饮酒有三十六失,且易令后代子孙愚笨。如诗仙李
白及田园诗人陶渊明,皆好饮酒而其子皆不成器。现今医学证明,酒精会影响精子,令子
孙愚笨,我本身也看了很多这种例子。又有人说戒酒不容易,其实是没下决心而已。我可
以告诉大家戒酒的亲身经验:以前我爱喝酒,若论酒量不大也不小,一两瓶高梁酒喝下去
,脸不红、神不乱”。广老酒量不小,两瓶高梁下去,脸不红、神不乱。“后来在大陆要
离开家乡时,母亲很担心我这个爱喝酒的毛病,她说:我剁一只小指头给你,以后你看到
这只小指头,就要想到母亲,不要喝酒,好不好?我急忙说:不要不要,我改便是!但是
后来当兵仍未改掉。有一次和工兵连连长去喝酒,回到寝室后吐了满地,吵的别人一夜没
睡。清醒后看着满地秽物,心中很后悔,便下定决心,说了一句:我从此不再喝酒!此后
便未再沾一滴酒。由此可知,戒酒不难,有没有下决心而已。”这是广化老法师自己亲身
的一个戒酒的经验,的确我们要戒,是要下决心的。我们修行,第一个就是要修这个戒,
一些不好的行为、思想、生活习惯,要把它戒除掉,这样心才能得定,有了定才能开智慧
,戒定慧三学。我们接着再看弘一大师《补释》:
补【若教他饮酒者。咽咽二俱结罪。咽咽结罪者。随一咽结一罪。多咽结多罪。】
这个就是教别人喝酒。‘咽咽二俱结罪’,这个罪就是你吞一口就结一个罪,吞两口
就结两个罪,多吞就多结,也就是说喝得愈多罪就愈重。再看下面一段:
补【宋。灵芝律师云。此方多有糟藏之物。气味全在。犹能醉人。世多贪噉。最难节
约。想西竺本无。故教所不制。准前糟。曲。足为明例。有道高士幸宜从急。】
这个是宋朝灵芝律师也给我们讲,这个地方‘有糟藏之物,气味全在’,还是会醉人
的,这个就是酿酒剩下来这些渣。‘世多贪噉’,世间人都很喜欢吃这个,就是很难节制
。‘想西竺本无’,“西竺”就是印度,印度可能他们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在佛当时就没
有制订这个戒。但是在我们中国有这个东西,因为它的性质跟酒一样的。所以,准前酒糟
,或者是大曲,可以制酒的,吃了会醉人的,以这个为一个例子。‘有道高士幸宜从急’
,有道德的这些高人志士,应该要赶快戒除。
犯戒三个要件,第一个是酒,第二个是酒想,第三、入口咽咽结可悔罪,这个酒是可
以忏悔的。在《补》里面有“境想”、“开缘”,后面弘一大师还有给我们列出“辨相表
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后面这个表解,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学
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