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传之六章〉)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经文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
于内圣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工夫,修身是连接内圣外
王的关键。就内圣、心性修养工夫来说,格物、致知属于知的一面,
诚意、正心属于行的一面,儒学是实践的学问,诚意正心尤为关键。
“意”一般来说是指人的意念,意念是纷乱复杂的,王阳明先生
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有正有邪,并不纯然都是善的。但〈
大学〉并不从现实上人心中纷杂的意念着眼,而是讲“毋自欺”。“
自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欺骗,一种是欺凌,总之是通不过良心的
检验,要嘛是经过掩饰包装,将自私的意念合理化,以免受到良心批
判。要嘛是私意、私欲的力量太强大,压制、盖过了良心的要求。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以人的感官经验做类比,嗅觉和视觉
对于气味和颜色都是直接反应、不假思索的;同样地,良心对于善恶
的取舍判断也是最为神妙,凭直觉就可以感应到。之所以会判断失准
,是因为“自欺”的缘故,不是良心本身有问题。这并不是说良心是
身体或大脑的一种能力,依照孟子的说法,心属于大体,身(包括大
脑)属于小体,两者分属不同层次。〈大学〉只是取“直觉反应,不
假思索”这一项相同之处来做类比而已。
“自谦”是自我满足之意,也就是从内在意念到外在行为,皆能
够符合、满足良心的要求,不受虚妄的意念和欲望所欺骗或压制,良
心能够充分舒畅地呈现。最后归结到“慎独”,“独”是“人所不知
而己所独知之地”,关连到本章的主题──诚意,“独”应该是指心
中的意念,别人不知道,自己却清楚明白。人先有内在意念才发为外
在行为,因此要在源头上做工夫,谨慎地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
为什么“诚意”的重点不在人心中纷杂的意念?我个人的看法是
:人之所以不能为善去恶,主要原因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人当然可
以设计种种制度、规范来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但人是有很多小聪
明的,任何规范都是参考,关键时刻不见得会遵守照做,总会找各种
借口、理由为自己开脱,也就是前文说的“自欺”。但人又有大智慧
,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行为有了一些偏差又会感到内疚不安,
因此导致人心的矛盾,总是反反复复,起伏不定。如果将注意力集中
在外在行为,等犯错以后再辩解或是想弥补、挽回,其实都已经晚一
步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诚意”是要开发出人内在具备的根源性
动力,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坚持不动摇,从源头开
始尽量减少问题,就不会有后续的麻烦,才是最简洁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