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经一
章〉)
“大学”可以理解成“大人之学”。依照朱子〈大学章句序〉的
说法,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小学的教学内容是
洒扫、应对、进退等仪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活动,包括
具体的生活规范和实用的知识技能。到了十五岁,选拔贵族与平民的
优秀子弟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伦理
、政治和哲学素养,其目的是为国家培育、储备未来的领袖人才。
〈大学〉有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和止
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明明德是就内圣来说,包括修身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亲民是就外王来说,包括修身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修
身”是〈大学〉全篇的关键。明明德和亲民、内圣和外王共同的理想
是“止于至善”,以至善为最高标准。
“知止”是“知止于至善”的简称,至善其实也没有终点,个人
乃至天下国家的提升进步都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有努力奋斗的空间,
顶多只有阶段性的完成,没有止息的一天。明白一切以至善为依归,
由内而外就能够发挥“定、静、安、虑、得”五种功效。“定、静、
安、虑”是从内心层面来说,“知止而后有定”,因为指向永恒的至
善,所以心能够定,如同手中握有罗盘,无论身在何处,总是朝一定
的方向前进,不会迷惘困惑。
“定而后能静”,静是相对于动而言,动心是因为恐惧疑惑而扰
乱其心,因为一时的情绪、欲望牵引,干扰了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
其实事物还是原本的面貌,只是内心坚持不住原则,才会摇摆不定。
倘若方向明确,意志坚定,如同孟子说的“不动心”,专注在当下该
做的事,一步一步往前进,自然能够累积成果,突破困境。
“静而后能安”,虽然前进的过程一定会遇到各种阻碍,但已经
全力以赴,做到力所能及之事,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担忧的,心安理
得。“安而后能虑”,内心平静安定,思虑自然清澈,对事物有透彻
的观察掌握,做审慎、详细、妥善的规划,可以提升成功机率。“虑
而后能得”,最后付诸实践,便是至善的完成。由“得”又回到“定
”,形成正向的循环,内在心境与外在行动同步提升,不仅自我的德
性得以增长,家国天下也得到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