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10-22 18:47:3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经一章〉)
〈大学〉原本是《礼记》当中的一篇,从宋代开始特别重视〈大
学〉,朱子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
书》。〈大学〉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我想可能是和〈大学〉提出“
心意知物”的架构有关,在心性论上有进一步诠释的空间。儒家正式
提出心性论是从孟子开始,《论语》虽然“仁知”、“仁礼”并举,
而以“仁”为中心思想,“仁”就相当于孟子的良心;但《论语》中
的“仁”是从实存的道德体验来说,还没有单独提炼出“心”这个概
念。心性的意义和关系,到孟子才有完整的表述。孟子的心是道德心
,主张“仁义内在”,仁义都是从良心善性而发。孟子说:“学问之
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原则上只要找回
良心,就能够做出道德行为。但从实际面来说,道德实践往往牵涉到
人内在各种复杂的意念,以及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了解,也就是“意”
、“知”、“物”的部分。〈大学〉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论的进一步展
开。
孟子有心性、心身(大体小体)的区分,〈大学〉将修身工夫区
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内心层面做了更细致的分析,建立
“心意知物”的基本架构,但心意知物的含义为何?如何做工夫?彼
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读。宋明儒如朱子、王阳
明,乃至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一方面有各自的学问特色,另一方面也
借用〈大学〉“心意知物”的架构,表达自己对于修养工夫的看法。
大体上来说,各家都同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整体性的工夫,
都是修身的一环。但朱子会更强调仔细区分这四种工夫不同的含义,
不宜混为一谈。阳明则比较强调这四种工夫都是通贯的,说的是同一
件事,只是从不同的面向描述而已,阳明说:“无心则无身,无身则
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
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工夫其实只有一种,就是“致
良知”,也可以说在精神上回到孟子的“求其放心”。
王船山对于〈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有独特的解释,
心意知物虽然有所分别,但又可以通贯。照阳明的讲法,知识并没有
独立的地位,完全笼罩、包含在良知当中,成为良知的一部分。船山
并不这样看,大体上他认为“格物致知”是属于外在客观知识这一面
,“诚意正心”是属于内在心性修养这一面。但所谓的“知识”其实
也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虽然最外层的“格物”的确是对于外在事物
的认识了解,但人的精力有限,要优先认识哪一种事物,“致知”所
致的是哪一种知?已经有个人主观的选择取舍、价值判断在其中,不
可能完全客观。内外、主客只是相对程度上的差异,其实都互有关连。
船山的“诚意”和“正心”也是分开解释,“正心”的“心”船
山认为如同孟子说的“志”,无论有没有意念发动,心志永远都在。
立志、持志就是要确立大方向,不受纷杂的意念所动摇,才能够做为
“诚意”的根据和基础。“正心”就是一心在好善恶恶上,保存心中
的天理。“诚意”则是以正心所存养的天理为标准,应用、贯彻到现
实的意念上,使意念皆符合心志,才能够真正做出道德行为。这有点
类似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和“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区分,只是船
山不承认“无善无恶”这一类的说法。〈大学〉经文简略,对于“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解释,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就看每个人
在道德生活当中的体验而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