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
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
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
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王阳明《传习录》卷
中)
以上是王阳明〈答顾东桥书〉中的一段话,顾璘(号东桥)的思
想立场较倾向于朱子学,或者说朱子学已经是当时读书人的共识,因
此对王阳明的心学有颇多质疑。最常见的质疑就是“专求本心,遂遗
物理”,认为阳明只讲本心的觉悟,恐怕会忽略现实事物的处理需要
许多客观知识。引文即是阳明的回应。
从引文来看,阳明并没有否定客观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对
外界事物才能做有效的掌控与利用。但阳明强调的是“物理不外于吾
心”,也就是说客观知识毕竟只是工具,要如何运用,决定权还是在
人自身。阳明说:有忠孝之心才有忠孝之理,并不是说没有忠孝之心
,忠孝的客观知识就不存在,而是就算有这些知识也没用。举个生活
中的例子,现在是网络时代,知识的取得相较于以前便利、迅速许多
,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但人们的生活是不是比以前更幸福呢
?虽然很多人会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自学,但不可否认的是诈骗、腥羶
色的资讯也比以前泛滥,还是要看人如何运用。又如戒除不良习惯,
比如因为贪吃而导致肥胖,因为熬夜而损害健康等,一般人并不是不
知道这些知识,而是就算有这些知识,不下定决心的话也没用。我想
这是阳明强调“物理不外于吾心”的意思。
阳明的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
邪?”东桥对阳明的误解是“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但阳明所讲的
“求本心”并不是叫人脱离现实,寻找一个虚幻、空洞的存在,这完
全不是阳明的意思。阳明所讲的本心就是在事事物物之理上去证实、
去表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事物,我们如果能够区分出本末先后,
用恰当的方式去回应,将一切人事物都安置妥当,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形成整体的合理秩序,才能够证明本心是真的,不是嘴上说说。真
正的本心是实践出来的,能够实践就表示本心更充分地觉悟,对客观
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也更强,我想这是阳明说“心即理”和“知行
合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