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道德与技艺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2-05-14 21:19:36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
心下》)
儒家关怀的核心问题是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并不是盲目地服从社
会规范或教条,而是从“仁”或爱心出发,找到对待人事物的恰当方
式。孟子对于道德实践有两个有趣的比喻,一是射箭,二是工匠(梓
匠轮舆),两者都属于技艺。孔子说:“君子不器”,达巷党人称赞
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表示儒家的道德实践不侷限在特定的专门
领域或一技之长,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以技艺来作比喻呢?
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道德实践和技艺一样具有“可操作性”,
就像学游泳一样,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懂得再多,还是不明白游泳是
什么,除非真正跳到水里游几个月,才会真的懂、真的明白。跟纯粹
认知性质的学问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如数学,重点就在于那些演算的
数字、公式、符号本身,不必或者暂时不必去问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
用、可以操作或改变哪些现实事物。
道德与技艺的不同之处在于技艺通常有具体、明确、可测量的目
标,比如射箭的目标就是正中红心(彀),但道德实践的目标通常没
有那么明确,笼统地说是“志于道”、“止于至善”,但什么是道、
什么是至善,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果硬要订出一个标准,就
会像一开始讲的变质成教条,未必是真正的道德。“道”或“至善”
主要是内在良心的感受,这并不是说都没有具体的标准或行为规范,
而是标准、规范是可变化的,如果环境中各种条件、状况不变,我们
固然要遵守自古流传的常规,不需要刻意作怪;但如果状况改变了,
当然要调整做法,不能食古不化。
“道”或“至善”是绝对的、形而上的标准,但除此之外,还有
相对的、形而下的标准,这就牵涉到孟子的第二个比喻“工匠”,孟
子认为一位好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一定会订定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
做为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就像工匠教导徒弟,也会用圆规、方矩来
测量,如果徒弟的圆形或方形画得歪七扭八,一样会被师父骂,并不
是瞎子摸象,完全凭感觉而漫无标准。但孟子又马上提醒我们:虽然
这些标准是可教的、可学的、可测量的,但不应该将这些具体标准和
绝对的“道”或“至善”混淆,道德和技艺一样,真正的精髓在于“
巧”,这一点连老师都派不上用场,只能靠学生自己领悟。如何巧妙
运用各种标准或规范,让仁心、爱心得以在其中充分呈现,是儒家道
德实践的要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