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
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
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行得通?一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
,往往是诉诸于某些客观外在的行为规范,比如不可以杀人、偷窃、
说谎等,在大多数人类社会当中都肯定这些规则,也可以说是一种“
普世价值”。除了消极的禁止之外,进一步还要积极尽到人际关系当
中的义务,比如长官交代的任务、答应朋友的承诺要努力完成等。儒
家当然也肯定上述规范,但孔子的回答主要是从“心法”切入,而不
在于特定的行为。“忠信笃敬”是真诚信实,“言忠信,行笃敬”是
任何言行都是以真诚信实为前提,发自良心、真心,无论走到哪里,
即使是风俗习惯与中原大不相同的蛮貊之邦,依然可以行得通。
言行的对错有没有客观的标准?不能说完全没有,每个社会甚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是好的、正确的事,但这些标准往往是浮动的
,随着环境状况而改变,如同孟子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
疫情升温时戴口罩是正确的,但平常戴口罩可能会让人觉得怪异。客
观标准的好处在于稳定,可以清楚地被我们认识掌握,并依此标准来
衡量、判断自己的言行;缺点是容易僵化,情况改变了如果还拘泥于
原有的言行模式,便会窒碍难行,比如“与病毒共存”还沿用过去“
清零”的思维。
因此真正的标准应该更强调主观面,这当然不是说“只要我喜欢
有什么不可以”,凭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任性妄为。言行的标准一方面
要发自内在的真诚,自主、自愿遵守;另一方面也要参酌客观的情势
、环境的变化,找出在当下最合适、最恰当的行为,对于自己以外的
人事物才能够安顿。也可以自我立法,设计种种有效运作的制度、系
统,用来衡量、判断良心、真心落实实践到什么程度,借此激励自己
更努力。但这仍然只是一种辅助,再好的机器如果没有人去妥善保养
操作,最后还是会变成一堆废铁。言行的真实价值依然不是由体制决
定,而是人的真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