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
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儒家思想的特色是很强调内在动力的培养,不断超越、突破自身
的限制,朝向至善的境界前进,这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历程。比如《论
语》这一章,孔子非常谦虚,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圣人或仁者,能够做
到的只有努力修养、实践(为之不厌),并且将行道的心得与别人分
享(诲人不倦)。但即使是这两点,弟子也还是望尘莫及。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的关键在于不厌、不倦,一般
人为什么会感到厌倦?因为坚持做正确的事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好结
果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名声、金钱等现实利益,这本来就不
是修道者追求的目标,即使得不到也不会太沮丧难过。
另一种是即使非常努力,也还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比如孔子的
弟子冉求就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
子回答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冉求向往孔子说的道理,只是自觉能力不足。但孔子认为冉求并不是
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划地自限。这意思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在现有
的条件下,把事情处理到最好”的意愿和能力,只是因为有时候效果
不是马上显现,试了几次看不出效果,缺乏明显的激励,难免心灰意
冷。就好像学习英文,每天背十个单字,连续背一个礼拜,英文程度
还是没什么提升。但如果能持续一年,就会有显著的进步。
学习英文还只是小事,属于特定的技能,如果说到治国平天下、
推行仁政王道,或是教化人民,那更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达成,甚至
完全看不出成果。孔子周游列国,也并没有真的说服当时的君王接受
他的理想,但孔子还是坚持下去,政治上行不通,就转而在文化上努
力,整理传统典籍、教导学生,始终不灰心丧气,最终开创了延续千
年的儒学传统。这种“面对困难依旧不放弃,不断设法克服”的精神
是我们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