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专栏】儒家的生死观与现代社会

楼主: vikk33 (陈V)   2022-02-23 09:01:12
【专栏】儒家的生死观与现代社会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6d72e9bd-c5d6-46e7-9cab-c0321a15a149
一、现代教育的盲点—国家应把这种有关人生观的思想告诉学子
各位或许听过日本曾经发生过奥姆真理教的事件,当时最令日本人吓了一跳的是,有很多
读自然理工科学的博士竟然相信教主麻原真晃的话,而替他做了会致人于死地的毒剂。很
多人就问:何以学历这么高又这么多的博士为何没有所谓的基本伦理观呢?其实,我的小
学同学于台大电机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国防部上班,但他的脑里只有国民党教给
当时学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如果跟他讲社会议题,他大概都是保持沉默,不然就是以三民
主义的讲法来分析社会。这不外显示出许多读理工生医的学生常常忽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重要性,他们过于专注自己的专攻,也不太想去碰触这类知识。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各个时代的烦恼,古时候的人能够吃饱是最大的问题,而现代的
人看精神科的比例就非常高,也由于科学高度发达,所以有很多人就信仰新兴宗教,也有
回归传统宗教的。从整体来说,年纪越大越会碰到死亡的问题,人们自然容易去寻找慰籍
内在心灵的宗教,而一般年轻人碰到内心问题时,较容易寻常刺激以解决一时的迷惑与困
惑,因为死对他们来说似乎是还很远的事情。
有人说古代的印度,天气酷热,环境险恶,对于“活着就是苦”这句话就有实际的感觉。
所以印度教的各个宗派与佛教都认为一切皆苦,而寻求解脱,而在阿拉伯世界,多的是沙
漠,早上热得不适人居住,只能晚上工作,其风土是不适合人的生存,所以他们自然很容
易产生一神教,祈求神的救济,梦想着理想的天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以旧
约圣经为共同的经典就是这个典型。至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汉文化,则相反的是追求长
生不老,所谓好死不如赖活就是这种生死观的显现。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道教有所谓的
炼丹术追求长生,在汉人社会自杀的比率相对低。
在现代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国家却必须把各种安身立命的学说
乃至宗教告诉接受国民教育的学生,让他们长大以后自己去抉择自己之所需要,这将给现
在的人们在人生迷惘、困惑时,至少可以有参考的资料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安排。
二、儒家生死观与汉人
儒教与印度教、佛教乃至基督教非常不同。如上所述,汉人的观念是好死不如赖活,喜欢
养生以求长寿。而把汉人的这种愿望变成理论的儒教是有其一套理论的。一般人会认为儒
家谈生不谈死,这种讲法只对了4/5,不过如果说:儒教是把长生理论与孝结合而对死后
世界不太谈则是对的。
民国初年的思想家梁漱溟在一开始的时候研究佛教,后来研究儒教,他在读“论语”的时
候,对于论语中充满著“快乐、快乐”的文字非常惊讶。而论语确实也不是苦的世界,而
是“乐”的世界,例如在开头时,即是“不亦乐乎”。但是不论如何享受现实的世界,死
有一天一定会来临。对于以现世为最高的汉人来说,死是非常痛苦的事。对于只想到现实
的世界的中国人来说,死是非常恐怖的。如此一来,中国人就希望能够圆满地说明长生,
而创造理论让中国人可以信服永生而成功的就是儒教。
儒教把人分成精神与肉体,人有精神的主宰者(称为魂)与肉体的主宰者(称为魄)。魂
魄一致的时候,就是活着的状态。相反来说,魂与魄分离的时候,就是死的状态。换句话
说,肉体的呼吸停止的时候,本来一致的魂与魄就互相分离,魂到天上去,魄到地下去,
这就是死。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把分离的魂与魄叫回来,而使其一致的时候,就会成为“生”的状

但问题就在于要将之呼叫至那里呢?这是有问题的。
死者的肉体,随着时间的经过,会只剩下白骨。在变成白骨的骸骨里头,头骸骨被认为具
有特殊的意义的,而把这个头骸骨先留起来,并在其后将之加以埋葬,这就发展成为墓。
因此一般人很重视这个骨头。在忌辰之日把预先留下来的头骸骨拿出来,在活着人(相对
于祖父,很多是由孙子为之)的头上就盖上头骸骨,比拟成死者,在此要使魂与魄合在一
起。烧上味道很香的香招揽天上的魂,在地上洒下很香的酒,呼叫地上的魄,也就是把魂
与魄招到其归来的场所—尸(替代物或是纸人)。这就是招魂仪式。或许人们会演奏奇怪
的音乐,而以狂乱的状态跳舞。因为这个仪式,死者就能够再回到令人怀念的现世。这是
透过激烈而又恐怖的咒术之观念而使人再生的仪式。因为死者能够再生,所以就想借此解
决人们对于死的恐怖与不安。在持续这种仪礼之中,尸所带上的头骸骨就转变成头罩(魌
头),后来尸的整体就由木板来取代,并在板上显现出以死者之姓名为首的死者本身。这
个木板就称之为神主或是木主,汉人就把这个比拟作死者加以祭拜。后来这个神主就被佛
教导入,而成为牌位。这种招魂再生的仪式是古今东西极其一般的生死观。首先,承认灵
的存在,把灵召唤而使之在现世再生。做这种宗教仪式的宗教者被称为祈祷师(shaman)

但是儒教的独自性不止于此。在儒教里,招魂仪式是以祖先崇拜、祖灵信仰为核心,儒教
当然祭祀祖先。但祭祀的主持者是谁呢?是其子孙的现在之长,但是这个长有一天也会死
,如此一来,就有必要一族持续去做祖先祭祀的必要。换句话说,生子孙是有必要的。如
果从肉亲的关系来看,就会变成是:祖先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一族)

如果加以整理的话,这就显示出:(1)与祖先的关系(过去),(2)与父亲的关系(现
在),(3)与子孙一族的关系(未来)。儒教不把这些关系零散地加以讨论,而是将之
统合为一个。亦即将(一)祖先的祭祀,(二)对父母的敬爱,(三)生出子孙这三个行
为总括为《孝》。因此,普通人很容易把“对父母的敬爱”认为这就是孝,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行孝而产出子孙,使祖先、祖灵再生,自己有一天虽然也会死。但因为子孙及自己一
族之祭祀而可能再生于这个世界上。儒家甚至说“(我)身是亲之遗体”,因此像基督教
认为“子是神之所赐”的观念是完全没有的。
结果,在此就产生一个转换,亦即自己的生命是父亲的生命、祖父的生命,更且是远久前
的祖先之生命,因此能够追溯自己的家系。不要说是百年,追溯至一千年前、一万年前、
十万年前,进而追溯至生命的源头,自己也是确实存在的。这我们称之为“血脉”。与此
相对照的,百年前、千年前、万年前,假如子孙、一族存续的话,自己的个体即使死去,
但在与子孙的生命的连续上会继续存在。换句话说,我们能够通过孝行去触摸到自己的生
命是永远的。如此以来,死的恐怖与不安不就可以解消了吗?
上述这种理论对于汉人来说,可以说是对于死的说明最有整合性的理论。这种死的理论从
相反来看,是想要承认永远的生命的理论。
因此儒教的生命论是孝的本质,儒教把招魂仪式这种通于古今东西所存在的咒术,用生命
论加以构成,而成功的做出解除死的恐怖与不安的说明。而儒教就进一步以孝为基础,在
这个生命论上面建立“家族伦理”,并更进一步建立起社会伦理(政治理论),到了12世
纪的时候,更在这些理论上面形成其独特的宇宙论、形而上学。
三、儒家的生死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传统的儒学已经受到佛教的影响,因而朱熹就建构了儒家的形而上学(所谓理气二元论)
,但随着资本主义往东的发展,基督教与科学就冲击了儒学在东方的影响性。其实,人口
的移动、社会的流动,具有相同血缘的族人已经被打散,在古代社会,在皇室与官僚对自
家家族兴旺的思考之下,庶民百姓靠着宗族、家族的力量来维持生活的基本,是汉人的家
族与宗族之功能。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人们除了靠自己力量与父母的力量来生活之外,所
谓宗族、家族乃至同族亲戚几乎都已快变成外人,公共的政治反而变成是更重要的手段。
曾经有个笑话说:两个路人打架,到了警察局,家人一来才知道彼此是亲戚。因此博爱思
想是我们现代社会所不可欠缺的,尤其佛教把众生视为父母更是培养现代人的同胞爱的最
重要精神,也是使人们较不容易武力相向的一种社会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