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
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
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
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
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
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
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黄
直录》)
阳明先生的这两段话,令我想起基督教《圣经》的一句名言:“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
就够了。”“各随分限所及”就是活在当下,一般人之所以心中有各
种担忧、恐慌、焦虑,原因在于注意力脱离当下的良知呈现,注意未
来不可知、不可测的结果;但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是“天下事物
,都便知得,便做得来”。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因此内心也不能安定
。阳明所说可以理解成将重心由外在转移到内在,注意力放在当下该
做、能做的事情上,并且努力完成,心自然能够静定。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巨木是由小树苗点滴生长而
成。同样地,要做出一番道德事业,也不是一蹴可及,需要日积月累
的工夫;良知也是“事上磨练”,在推动道德事业的过程中,逐渐培
养茁壮。“知个天理”、“能个天理”、“尽个天理”是当下实践,
如果每天都能过得认真、充实、有意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自然
会获得丰硕的成果;如果过分关注未来,企图掌握一切,忽略了当下
实践,反而会导致失败。
阳明所说和“对未来预先作准备、规划”并不冲突,事情的完成
需要各种资源,包括时间、人力、物力等等,如果缺少规划,事情也
就不能顺利完成,不合良知的判断。但世间事瞬息万变,即使预作规
划,也未必就能够完全按照原本的计画进行,需要视情况调整。因此
最重要的还是心的静定,在第一时间就能够调整步调,重新找出当下
该做的事为何。掌握“当下实践”才是致良知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