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
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从《论语》这两章可以看出孔子的信念:有德者必有福。孔子在
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曾经两次遇到危难,一次是被匡人误认为是鲁国
的恶人阳虎,因而遭到围困;另一次是宋国的司马桓魋企图杀害孔子
。孔子都保持镇定和勇气,认为凭借道德和文化的力量,能够顺利度
过难关,匡人、桓魋害不到自己。周文王死后,孔子全盘继承周的文
化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
为儒家的宗师。上天赋予孔子的使命,便是将这珍贵的学说流传到后
世。既然使命尚未完成,上天当然也就不会轻易地让孔子死去。
是因为冥冥之中有什么神秘力量在保护孔子吗?恐怕也不必作如
此解释,关键在于“天生德于予”,也就是人性内在的良善本质,孔
子的道德、学问触碰到了“心之所同然”,具备感动人心的力量,“
得道者多助”,关键时刻自然能够得到众人协助而化险为夷。孔子确
实有这样的自信,且正因为自信、从容、镇定、勇气,面对困境可以
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判断,提高了存活的机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质疑: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例子也所
在多有,比如国文课本上常见的“贬谪文学”,有理想抱负、有才华
的文人比如屈原、陶渊明、柳宗元、苏东坡等等,在政治上往往不得
志,甚至遭遇排斥打压放逐,小人则往往握有权势,位居要津。孔子
所言似乎也不能当成一种普遍的定律。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些文人的德行不一定达到孔子的高度(传统
上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感动人的程度当然也有限。另一方面,就算
真的因为坚持理想而死,君子的内心也不会有任何怨恨,如同孔子对
伯夷、叔齐的评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因为人生的意义、价
值不必靠外在的结果来保证。从“心安理得”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也
算是另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