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
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
。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
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黄省曾录》)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
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
,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
了个什么,可哀也已。(王阳明《传习录‧卷上‧薛侃录》)
近来高中生有“取消早自习”的呼声,希望有充足的睡眠,获得
教育部的认可。家长和老师则担忧如果上课时数缩短,恐怕会影响到
课程进度。高中生的想法我可以理解,现代人的生活特色就是一个“
忙”字,不仅学生在学校有十几二十科要学习,大人要拼事业也是忙
得焦头烂额,台湾人的工作时间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目的当然是要
拼成绩、拼业绩,在竞争中生存或求胜,但却容易导致过劳。
从心学的观点来看,并不是否定事业、学业的价值,但应该问的
是背后的出发点、动机为何。如果唸了这么多书、做了这么多事,不
仅内心没有感到更充实满足、幸福喜悦,反而觉得焦虑担忧、疲累不
堪,不知所为何来,就失去了忙碌的意义。求学、做事的目的应该是
“体认扩充良知良能”,也就是爱人,包括自我成长与帮助别人,重
点在质不在量。如果抱持竞争比较的心态,整天想着成绩、业绩如何
无限扩张,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量化的外在条件上,恐怕是舍本逐末
,只会徒然增加人的压力、痛苦罢了!
心学的思考方式是:凡事“问什么是根本”?如同阳明先生的比
喻,种树要从根本培养起,不是在枝叶上用功夫。〈大学〉说:“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子说:“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把
握根本就是把握“道”,“道”是简单的(损有精简之意),并不复
杂。把握根本原理才能够一以贯之、以简御繁,对事情做有效的处理
,事半功倍;而不是迷失在复杂的经验现象当中,不重要的事情拚命
努力,重要的事情反而轻忽了。
依此观之,学生在学校学习许多科目,目的不是要强记许多知识
,出社会就还给老师。具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即使上课时间增加到
每天十二个小时,老师也不可能全部讲完。目的应该是启发学生对这
一科的兴趣,并且能够清楚描述这一科的核心本质、精神内涵,自我
评估自己做到多少。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使教学时数缩减,仍然能够做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