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1) 先进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7-20 16:09:48
论语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
之,则吾从先进。”
札记11.1“先进”是指初学礼乐的人,对一切文明成果都感到敬畏与
好奇,能体会其精神内涵。他们是纯朴的老百姓,保有纯真的理想与
实践的热情。“后进”是指娴熟于礼乐、登上高位的人,他们满足于
既有的成就,对一切都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孔子赞许先进,可见礼
乐文明不足恃,不忘初心才是价值之本。
论语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
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札记11.2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遭遇困阨的弟子,如今都不在身
边。”弟子大多死亡或流散,令孔子思念、惋惜,并举四科十哲为例
。孔门人才济济,十哲只是在陈蔡之间者。四科以德行为首,可见道
德实践是儒学的根本。言语是思想、表达乃至外交,政事是治国,文
学包括诗书礼乐。可见孔子能因材施教。
论语11.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札记11.3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他对我所说没有不喜悦的
。”这表面上是遗憾,其实是赞扬颜回。其他弟子有些听不懂孔子所
说而心生疑惑,有些听懂了而做发挥,孔子便可一一指点,将道理的
精微奥妙充分展开。颜回对道理能够默识心通、闻一知十,下课后身
体力行,深得孔子的精髓,故无可指点。
论语11.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札记11.4“间”是质疑。冬天父亲叫闵子骞拉车,他拉不动,父亲就
鞭打他,衣服破了露出稻草,父亲才发现继母偏心,只给亲生子女穿
棉袄。闵子骞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全家终归
和乐。船山认为这故事是邪说,但仍可参考。父母兄弟对他可能有偏
爱,但连外人都认同,可见他是真孝顺。
论语11.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札记11.5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
之玷,不可为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由此诗可见南容是个
谨言慎行的人。一般人认为祸从口出是因为人心险恶,有话对家人说
即可。但即使是面对亲近之人,南容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感情
用事、败坏家教,这才是修身齐家之道。
论语11.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
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札记11.6本章与6.2类似,只是6.2是鲁哀公发问,本章是季康子发问
。孔子对国君必须详尽回答,康子则可等他主动发问再告知,不必强
迫他听课。孔子有许多精通六艺的学生,但孔子始终认为只有颜回才
好学,可见孔子的学问并非专家之学。专家之学可直接模仿老师,但
修身养性只有自己摸索体验才行。
论语11.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子曰:“才不才,亦各言
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吾不徒行以为之?。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可徒行也。”
札记11.7?是外棺。颜渊逝世,颜渊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车以买?。孔
子认为自己身为大夫不宜步行,且自己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有棺无?
,故拒绝此请求。孔子对颜渊之死极为哀痛,但这和厚葬颜渊是两回
事,颜渊才华虽高但毕竟是平民,不适合举办豪华的葬礼。内心的真
感情要配合身分、地位才能恰当表现。
论语11.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札记11.8颜渊死了,孔子说:“哎呀!真是天要毁灭我的道啊!”颜
渊德行修养极高,被孔子视为最佳继承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孔子
一生以弘道、传道为己任,要继承孔子之道,也需要有同样的人格精
神才行,这种继承人是不容易找的。如此优秀的弟子竟然短命而死,
无怪乎孔子深受打击,感叹命运的无奈。
论语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札记11.9恸是过度哀伤。从者是跟随在旁的学生。孔子说:“不为颜
渊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要为谁呢?”孔子与颜渊是师生、朋友关系
,孔子的哀伤表面上是逾越分际,但孔子不觉得过度,反而觉得这是
内心真感情的表现。可见情感的表达没有公式可循,只要不妨碍公领
域,应当以存心真诚、充分抒发为原则。
论语11.10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札记11.10颜渊家贫而厚葬,不合礼制。颜回视孔子如父,孔子却无
法像对待孔鲤一样,妥善安葬颜回。船山说:“君子之爱人也以礼…
…贞生死而一于礼,即所以厚之也。”颜回以“克己复礼”闻名,厚
葬看似对颜回好,其实是同学主观的想法,不了解颜回的心意。厚不
厚不在物质条件,而在贞定心志以守礼。
论语11.1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
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札记11.11孔子认为与鬼神或人相处,道理是一样的,皆应秉持诚敬
之心,但必须从当下的人生开始修养。生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之大德
曰生,就人来说则是心的创造性。此理超越于现实的生死之上,但必
须透过心的发用,克服种种艰难,理的内涵才得以日渐丰富、充分发
挥。死亡是生的完成,重点在生不在死。
论语11.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
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札记11.12闵子和悦正直,子路刚强,冉有、子贡口才流利。孔子见
到学生成材很高兴,但提醒子路注意,以免不得善终。“刚”可分为
义理与气质,义理之刚是秉持无条件的自信,不受世俗欲望诱惑。气
质之刚是定型的性格,无法视情况调整。子路气质之刚太强,恐怕容
易与人起冲突,但其行动力仍值得赞许。
论语11.13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札记11.13鲁人想改建长府(国库),闵子骞认为照旧即可,孔子称
赞他说得很中肯。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国家的富裕不在政府搜刮多少
财物,而在人民衣食无缺、心灵富足。讨论国库大小是搞错重点,与
其劳民伤财,不如将资源投入更重要的事。闵子能从大处着眼,一针
见血指出即使不改建,国家也不会怎样。
论语11.14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札记11.14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路个性质朴而好勇
,不受礼乐束缚,鼓瑟时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孔子批评他的乐音欠
缺中和之气,其他学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子路虽然流于粗野,但他志
向高远、行动力强,已奠定了立身行道的基础,只是需要精益求精而
已。若仅讲求虚文,恐怕连子路都不如。
论语11.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札记11.15子张(师)的个性外放,子夏(商)的个性拘谨,孔子认
为两者都不好。“中庸”是形而上的道理,“过与不及”则是形而下
的经验现象,两者属于不同层次,不可混淆。中庸是意义、价值的实
现恰到好处,不是将两人的个性相加除以二,如此则太机械化。中庸
是最究极的,过与不及都是做不到中庸。
论语11.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札记11.16季氏生活奢华不合礼,冉求本应设法纠正,但竟助纣为虐
,继续帮季氏搜刮,受到孔子严厉斥责。孔子很少这么生气,可见照
顾百姓是儒家的重要原则。儒家以义利之辨为根本,义利从动机上说
,为团体奉献心力是义,只计较自己占有多少是利。冉有心术不正,
孔子要学生大力声讨,亦是希望骂醒他。
论语11.17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札记11.17孔子因材施教,能以一字说出学生的特质,可见他很了解
学生。先了解个性上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思考补救之道。子羔忠厚老
实,需以学习启发智慧。子张喜欢装模作样,要脚踏实地不过度。子
路直率粗野,需培养谦逊。曾参虽然迟钝,但道德实践不靠聪明,而
是笃守内心的真诚,故只有曾子能传道。
论语11.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屡中。”
札记11.18孔子说:“颜回已经接近道了,但却每每陷入贫困。子贡
不接受命运的限制,从事买卖,常准确猜测涨跌。”本章可见道德实
践不靠聪明才智,颜回与子贡都很聪明,但颜回全盘接受人生的各种
境遇,故能不动心而安贫乐道。子贡的用心却在追求外物上。体道者
自然能善处外物,求物者却未必合乎道。
论语11.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亦不入于室。”
札记11.19“践?者”是遵守外在规范而行动的人,欠缺自主思考的能
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考验容易动摇。“善人”是能够回
归内在、本质面的人,但偏向气质之善,依靠自然的禀赋去待人接物
,不拘守成法。“入室者”则充分发挥心性之善,不但开发出实践的
根源动力,还能广泛学习先贤的智慧。
论语11.20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札记11.20“说得到做不到”是常见的人性弱点。心理学上有“道德
许可证”效应:当我们标榜自己道德高尚时,反而可能使坏。无论自
我修养或观察别人,都要以“真诚”为宗旨。言论笃实固然值得赞许
,但也要分辨他是实践有成的君子,或只是外貌庄重?君子忠于良心
,言行只是自然的表现,而非刻意修饰。
论语11.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札记11.21本章主旨为因材施教,可参考11.15。真正的善一定包含两
端,既能勇于实践,又能谦虚让贤。但每个人气禀不同,子路长于前
者,冉有长于后者。孔子就弟子个性上的偏向予以指点,刻意违反平
日的习惯,以提升心灵自觉。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而超越之,心灵便
能恢复清明自由,进而实践中道。
论语11.2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
在,回何敢死!”
札记11.22道必包含相反的两端,无论选择生或死,都有要实现的意
义价值,非受制于环境。孔子被匡人误认为阳虎而受困,为此而死并
不值得,故选择绕道而行,导致颜回失散,稍后才赶上。孔子很挂念
颜回的状况,颜回先前见到老师从容镇静,也知道不必激怒匡人,若
有必要再舍身取义,故不敢先孔子而死。
论语11.23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
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
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亦不从也。”
札记11.23孔子认为子路、冉求不算是“大臣”。真正的大臣必须眼
光远大、胸襟开阔,从最高层次思考问题,以天下太平为己任。若无
法辅佐国君行道,就应该马上辞职,不尸位素餐。子路、冉有为季氏
效力,只是贡献技术、满足需要罢了,境界不高。但两人懂得尊重客
观的法制,故也不会盲目追随上级造反。
论语11.24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
者。”
札记11.24子羔学问有限,孔子认为子路让子羔担任县长是害了他。
子路认为子羔可在治民、事神的经验中学习,不一定要读书。孔子认
为子路是强辩,令人讨厌。子路说的固然没错,但与其花很多时间摸
索,还未必找得到正确的路,不如直接学习先贤的智慧。且县长责任
重大,应该选择合适的人才,不宜躁进。
论语11.25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
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
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
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
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札记11.25本章的主旨为虚实相生。子路、冉有、公西华常抱怨自己
不受重用,孔子有意指点他们,故请他们谈谈志向。三人谈的都是兵
农礼乐等实事,子路话说得最满,认为只要有我在便可治国,不懂得
礼让合作,引来孔子一笑。另外两人较谦虚,但也侷限在某个领域。
只有曾点从“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着眼,烘托出物各付物、人人自
在自得的化境,不言实事而实事自在其中,引发孔子赞叹。前三人有
意必固我之心,先以主观的想法设定具体目标,若达不到易有挫折感
,故孔子以曾点的虚境界来让三人放下。但只羡慕此境界而未踏实努
力,亦是私欲。故在曾点提问时,孔子也反过来肯定前三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