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05) 公冶长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5-18 13:00:32
论语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
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
之子妻之。
札记5.1本章可看出孔子挑选女婿的眼光。古代讲究门当户对,男人
有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女方才愿意许配。但孔子的态度却与俗见不
同,虽然公冶长曾经入狱,但乱世的法令未必合理。南容则因谨言慎
行,获得众人尊重。无论是公冶长的忠于己,或南容的信于人,都可
见孔子重视内在的德性,而非外在的条件。
论语5.2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札记5.2子贱是孔子弟子,治理单父鸣琴而治。“鲁无君子者,斯焉
取斯”是说如果鲁国没有众多君子,子贱也无法成就其德。君子与小
人的差异,就在前者喻于义,后者喻于利。鲁国虽然弱小,但文化水
准甚高,人民还能向往道德理想,故多君子。个人的力量有限,上位
者更需要“尊贤而容众”,方能事半功倍。
论语5.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
也?”曰:“瑚琏也。”
札记5.3子贡希望了解自己的境界到哪一层,故请孔子指点。孔子认
为子贡已经成器,且是器中贵重的瑚琏(祭祀时盛黍稷的玉器)。器
有正反两义:一是器用,即能够发挥专长而对社会有贡献者,如学者
与事业家。二是器限,将全副才华投注在一事,亦可能为此事所限,
忽略德性的实践,故孔子说“君子不器”。
论语5.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札记5.4“佞”是口才善巧,“御人以口给”即以口才与人争辩。孔
子为什么讨厌佞?因为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说的。虽然思考与表达
也很重要,但如果存心争强好胜,总想以言语压倒别人,只会陷入诡
辩、引发斗争,徒然浪费时间。言说的价值应以道德实践来衡量,雍
也虽然未达仁者之境,亦不必去挑拨是非。
论语5.5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札记5.5孔子欣赏漆雕开(孔子弟子)的才学,推荐他做官。漆雕开
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而推辞。漆雕开未能信的是什么?我认为既不是
专业知识,也不是身心修养,而是将修养所得的道理,落实在生活中
,通过现实考验,才有济世安民的效果。漆雕开能察觉自己的不足,
这正是求上进的第一步,所以孔子很高兴。
论语5.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
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札记5.6台湾近来由于22K低薪,许多年轻人出国打工,成为社会现象
。本章孔子亦有类似感叹,周游列国却找不到理念相近的君主,想和
子路移民海外。子路听了大喜,摩拳擦掌准备行动。孔子肯定子路的
冲劲,但也提醒他谨慎。最后孔子仍未出走,除了考量到创业的艰难
外,也是因为对华夏人民怀有深情吧!
论语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札记5.7子路擅长军事,冉求擅长政治,公西华擅长外交,但孔子都
不以“仁”称许他们。因为才能只是气性强弱,“仁”却是精神修养
。气力强大的人可以征战四方,气力普通的人也可以成一技之长。但
“仁”却要求发心动念乃至一言一行,皆合乎天理良心。即使外在成
就辉煌,也未必管得住自己,可见仁之难。
论语5.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
札记5.8本章可参考曾昭旭老师的解释。“闻一知二”与“闻一知十
”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多学而识”的经验知识,后者是“一以贯
之”的天理良知。子贡虽然聪明,但只表现在商业上。颜回领悟的道
,不仅不侷限在特定领域,还能够使不同学问各安其位。子贡也察觉
自己的不足,所以孔子称赞他有自知之明。
论语5.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
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札记5.9古代没有电灯,工作大多在白天进行,白天睡觉就表示“志
气昏惰”。孔子以朽木、粪土比喻宰我,不是说宰我资质差,而是不
用心,故连孔子也难以教导。宰我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虽然能说
出一大套道理,但却以此自满,没有勉励自己落实去做。可见言说只
是表象,透过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孔子之道。
论语5.10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
欲,焉得刚?”
札记5.10本章为成语“无欲则刚”的出处。“刚”有义理之刚与气质
之刚,一般人不明白,认为逞强、暴躁就是刚,但这只是气质之刚。
义理之刚从立志说,内心坚持正道,就不会被世俗的利害所动摇,而
能够将理想贯彻到行为上,这种刚是很少见的。气质之刚则是假象,
心中欲望甚多,一旦遇到诱惑便会屈服。
论语5.1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札记5.11子贡所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强恕而行
”可达成人我一体的仁者境界。若能视人如己,就能减少人间的冲突
、纷争。故子贡所说在道理上是对的,问题在于子贡天资聪敏,容易
空谈理想,却忽略了实践的艰难,未必能时刻警惕、持守恕道。因此
孔子告诫他勿随意发言,说了就要负责。
论语5.1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札记5.12“文章”不只是文字,包括威仪与文辞。孟子说尽心知性知
天,性与天道是一,即是贯通天人的那一点真生命、真精神,也就是
诚。孔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出乎至诚;但子贡等弟子却只看得见表现
在外的文章,故感到迷惑不解。只有透过恳切的实践,才能体会孔子
的生命精神,使一切言行有真实的意义。
论语5.1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札记5.13子路有剑及履及的行动力,听到道理后,就一心想着如何将
之实践出来,很怕再听到其他道理而来不及做。虽然“道并行而不相
悖”,但人在当下只能选择一条路去走。多听道理固然可拓展思路,
但也容易分散心思,甚至以此自满而妨碍实践。子路对道理虽然未必
透彻明白,但认真切实的态度值得学习。
论语5.1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札记5.14孔文子在历史上做了不少坏事,却获得“文”这个正面諡号
,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虽然是就知识学习而
言,但却隐含“努力省察并克服自身弱点”的修养。聪明的人、地位
高的人常自以为是,孔文子却知道自己所知有限而虚心求教。即使只
有这一项优点,孔子也认为值得赞许了。
论语5.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
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札记5.15子产是大政治家,既身居高位又有君子之德。虽然事功显赫
,但“行己也恭,事上也敬”,行事谦虚谨慎,完全没有大头症,故
能广纳善言而止息纷争。在施政上则是“养民也惠”,务求对人民有
实际恩惠而非喊口号;“使民也义”,以理性规划人事与职务而各得
其宜。这四点可说是领导者应有的素养。
论语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札记5.16晏平仲是齐国贤相晏婴,他的人际关系很好,关键在“敬”
,用白话来说就是尊重两字。结交朋友一开始是出于自然的喜欢之情
,即意气相投。相处久了,彼此的差异慢慢浮现。如果强求其同,便
会引起争执;如果各行其是,又会日渐疏远。只有相互尊重,共同朝
向进德修业的目标努力,友谊才能长久。
论语5.17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札记5.17臧文仲是鲁国大夫。“居蔡”指供养大龟,做为占卜之用。
“山节藻棁”指柱头斗拱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短柱画著水草。大龟的
住处如此奢华,可见臧氏之不智。本章展现孔子的理性精神,一般人
算命是为了预测吉凶,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只要诚信待人、明察
事理,自能逢凶化吉,何必迷信神龟呢?
论语5.1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
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札记5.18“仁”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还要看内心的动机。子文担任执
政三进三退,皆能保持平常心,且尽力协助继任者,固然是忠,但也
要看施政是否合宜,不能盲目服从体制。陈文子不断逃离有乱臣贼子
的国家,固然是清,但也要看他是否为了自保,舍弃治国的责任。以
仁为形而上的根据,忠清才能发挥价值。
论语5.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札记5.19“思”是省察克治,除了道德上的善恶需要思量,计较利害
也多少有思的作用在其中,只是方向有偏差而已。季文子行事谨慎,
“一思”是蒐集必要资讯,形成合适方案,此时心中对是非对错已大
致掌握。“再思”是检讨决策,下定决心克服难关。“三思”则不免
参杂得失心,削弱了行动的勇气与时机。
论语5.20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论语5.20甯武子是卫国大夫。“愚”不是愚笨,而是大智若愚。卫国
夹在晋楚两强之间,一开始励精图治,尚能自保。此时甯武子虽可积
极任事,但卫国命运未卜,努力也无补大局,故选择低调。等到晋击
败楚,卫成公被晋国囚禁,甯武子却能尽力周旋,救回卫君。这种在
危乱中坚忍不拔的毅力,才更难能可贵。
论语5.21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札记5.21孔子晚年返鲁,由政治转向教育而立功于万世。孔子在鲁国
的学生都志向高远(狂),以求道为依归,不屑于流俗之小利。且在
言语、政事、文学等专业领域有杰出表现(斐然成章)。所“裁”者
唯有“简”,亦即踏实努力,不但心性纯良,且能贯通道德与事业两
端,使道德有丰富的内涵与具体的成效。
论语5.22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札记5.22伯夷、叔齐在历史上以“清”闻名,依孟子的说法,两人不
为恶人效力或交谈。乡人如果衣冠不整,看了一眼就离开。这很容易
流于狭隘而与人结怨,但孔子却说他们因为“不念旧恶”而“怨是用
希”。可见他们的批判是就事论事,不给人贴标签;出于平正之心,
不陷入意气之争。故能获得对方的谅解。
论语5.2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札记5.23本章用白话来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有人向微生高要一点
醋,他就向邻居要来给人。孔子认为没有就应该说没有,可帮忙问邻
居,不必拿别人的东西来做人情。这虽然是小事,但可看出微生高的
生命重心外移,不仅掩盖了客观事实,甚至认为外在的虚名,比内在
的真诚、正直更重要,故受到孔子批判。
论语5.2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札记5.24足是过度。一般人常以为做人要八面玲珑,不仅对长官、朋
友要极力巴结讨好。即使对别人不满意,也要藏在心里,向对方嘘寒
问暖,维持表面和谐,将来才有好处可拿。孔子和左丘明却认为这么
做很可耻,宁可内外如一。我们固然不必刻意得罪、刺激别人,但也
不必做无谓的应酬,保持基本尊重即可。
论语5.2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
札记5.25子路如同侠客,对朋友慷慨重义气。这固然值得赞赏,但可
能太外向,欠缺思考而轻易牺牲自我。颜渊谦虚谨慎,努力修身养性
,但可能太内向,未必能承担事业。儒家的精神就是内外兼修,使民
各安其位。孔子不仅有兼善天下的胸怀,还能够视不同对象(老、少
、壮)给予妥善照顾,可谓守经而达权。
论语5.2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札记5.26本章孔子用“讼”来比喻德性修养的过程,很有意思。良心
就像公正无私的法官,负责照察自己的意念言行;一旦偏离道理,便
会开庭断案,彻底检讨自我,辨清前因后果、是非曲直,避免再次犯
错。时时警惕、真诚面对自己的过失,已经很不容易;要将内心的犯
人导向正途,更需要仁慈、智慧与勇气。
论语5.2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札记5.27十室之邑,指小村庄。忠是忠于己,尽力完成自己分内的事
。信是信于人,对别人的承诺都能够实现,使内外一致、人我和谐。
这是人人都有的心愿,但却不是人人都能达成,必须努力修养才行。
不仅要认清、接纳外在的条件限制,还要省察、克治内在的习气欲望
。搬开这些路上的大石头,才是最难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