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01) 学而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5-18 12:56:03
论语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札记1.1“学”以道德实践为主,专业知识为辅。“时习”是工夫所
在,脑中有强烈的意识,才能遇事不乱。“朋”点出团体的影响力,
朋友相处以道义为核心,进德修业自然省力。“人不知”是对自我的
考验,即使依道义而行,在社会上也未必事事顺利;能做到“不愠”
,不生气、受伤、灰心,才是真正的修养。
论语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札记1.2“犯上作乱”易让人联想到威权,现代讲求法治,即使是家
人也不能侵犯彼此的自由与人权。但这不表示“孝悌”不重要,只是
家人之间要以柔性的关怀、沟通为主,尽量减少刚性的命令、要求。
良知良能的培养从爱亲敬长开始,对亲人的爱(齐家)可激励自己向
善(修身),在社会上善尽职责(治国)。
论语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札记1.3对人和颜悦色也是一种修养,为何孔子说“鲜矣仁”?或许
要从动机面来看。和颜悦色是基本的礼貌,但巧言令色则逾越了分寸
,恐怕是为了从别人身上求取不正当的利益,所以刻意摆出讨好的模
样,而不敢透露真心话。如某些大学生平时跷课、不唸书,期末才向
老师哭诉、求情,便是“鲜矣仁”的实例。
论语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札记1.4暑假看了《轻松驾驭意志力》这本书,书中提到:人常把未
来的我当成陌生人,麻烦事都丢给未来的我去伤脑筋。答应别人的事
情没有尽力去做,总是拖到明天,对自己是不忠,对别人是不信。“
言过其实”是人性常见的陷阱,要时时警惕(三省)。“传习”的重
点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做事的真实可靠。
论语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札记1.5孔子思想从某方面来看,也是培养政治、企业、军队各领域
CEO的学问。领导者的一举一动,对下属影响很大,谨言慎行才会受
大家信赖。团体里的资源如时间、金钱,皆是大家共同奉献,要常怀
感恩之心而节制使用。爱与信是人际相处的基本道理,如何落实则在
“时”,即临机应变、洞烛机先的能力。
论语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札记1.6孝(父母)、悌(兄弟)是家庭伦理,信(真诚)、爱(关
怀)是社会伦理,从家庭出发扩展到社会,便可逐渐接近仁的境界(
亲仁)。孔子不反对知识的学习(学文),只是强调本末先后的关系
,以道德为本,知识为末。道德有知识的辅助,方能成其大用;知识
有道德贞定其方向,才不致茫然而无所归。
论语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札记1.7“贤贤易色”是以尊敬贤者代替爱慕美色,美色是大自然赋
予,无须付出努力,即使拥有也不可贵。贤不贤却操之在己。竭其力
、致其身是全力以赴,人的潜能有时超乎自己想像,如同跑步有撞墙
期,需坚持到底才能突破难关。即使不具备高深的知识,只要懂得约
束自己、善待他人,便掌握了儒家的要旨。
论语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者。过则勿惮改。”
札记1.8狂(进取)与狷(自守)皆各偏一端,为何孔子特别强调态
度庄重?或许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如今之资讯爆炸,人心浮躁不安
,故必须努力把持住自己。“无友不如己者”易被误解为势利眼,其
实如不如己的标准不在名利,而是存心的正邪,亲近善人可改变自身
气质。过则勿惮改是要人放下虚假的自尊。
论语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札记1.9慎终是丧礼,追远是祭礼,为什么这两种仪式能使民德归厚
?丧礼是对失落的人事物表达哀悼,最大的失落便是亲情。哀悼死者
的同时也安慰生者,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祭礼是怀念祖先创造
的文化业绩,继承之而在未来发扬光大。贯通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的人心,便不致被眼前的浅薄小利迷惑了。
论语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札记1.10现代人有时会以“温良恭俭让”反讽儒者的愚昧软弱,但我
想这一章的关键在“异乎人”。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些人以为要争权夺利,以骄奢、虚荣装饰自己,才能获得别人重
视。但这只是胜人,真正的强者是自胜,能克制私欲而自我约束,发
挥人格感召的力量,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论语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札记1.11这一章又常受质疑,认为儒家是愚孝。子女未当家作主则观
子女之志,父母过世、子女作主则观子女之行。我个人认为“三年无
改于父之道”并非盲目遵守父母的观念与做法,而是合乎“道”者才
接受,以免张扬父母之恶。但我们也不必刻意斥责父母的过错,可让
过错自然消失,保存对父母的敬爱之心。
论语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札记1.12这一章隐含体用、本末关系。和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和的
外在表现。和是身心、人我、物我皆和谐而通为一体,如心之使臂。
先王之道以和为本,大小事皆依此精神处理,但和是抽象的,必须以
恰当的规范(礼)将和落实在生活中,才不会混乱糊涂。反之礼也非
一成不变,可随时调整以实现和的理想。
论语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札记1.13西方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说:“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
更重要。”讲求信用与恭敬是把事情做对,但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不
在行为本身,义与礼才是衡量“对的事”的依据,掌握住要点才能忙
得有意义。“因不失其亲”对象有二:一是父母手足,二是良师益友
。前者血浓于水,后者有助于进德修业。
论语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札记1.14“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提倡贫困,而是饿了有饭吃,
累了有床睡就好。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每天
羡慕别人有名车、豪宅、高薪,便没有心思求道。“敏于事而慎于言
”是扭转一般人立下许多承诺却做不到的毛病。“就有道而正”是寻
找道德、事业上的楷模人物并努力效法。
论语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札记1.15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原始力量,即欲望。欲望是盲目(无定向
)、中性的(无好坏)。无谄(讨好别人求取利益)、无骄(夸耀财
势)是压抑追求物质成就的欲望,更好的方法是将欲望导向正途,全
力投入道德事业(乐道、好礼)。切磋琢磨即精益求精,子贡善于引
诗,孔子也展现老师风范,大力赞美他。
论语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札记1.16《晨读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这本书说:“人,是不善于
为自己打拼的生物。”只想到自己不被人肯定重视(患不己知),难
免灰心气馁。为关怀别人而努力(患不知人),反而充满动力。所以
人一定要活在社会上,而有对别人的种种义务、责任。这些义务看似
是负担,但在尽责任中就成全了自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