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系说神易 第四讲 天地乾坤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4-05-16 17:14:41
系说神易─易经哲学在当代视野下的返本开新
 
 第四讲 天地乾坤:易经哲学的时空境界
  阐释觉知境界的心物时空现象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以“泰”“否”说《易传》误解
  易学传统的两大断裂及其误解影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gJRIYbo2TI
【神易随笔】易学断裂与神易缘由
  自古以来,易经即为先秦群经之首。据传易学肇始,乃可溯至未有文字记录的
远古伏羲时代,历经上古圣贤演绎而传述不绝。《周礼‧春官‧大卜》记述上古易
法而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
十有四。’,其中的《连山》与《归藏》早已亡佚,唯存《周易》文本流传至今。
《周易》观念体系,史载乃是源自伏羲,其本文部分称为“经”,其解说部分称为
“传”。现今一般所称之《易经》,即指《周易》,乃是并含经传两部。今存易经
之《周易》文本,据传乃是周文王所作,再经孔子增益阐释;因而《汉书》赞为‘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乃是依照汉代流行观点,认为上古伏羲氏开创八卦观念体
系或更作六十四卦,中古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及撰写卦爻辞而成《周易》本文部分
,近古孔子则继之阐述《易传》而成《周易》解说部分。《周易》本文“经”部共
撰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周易》解说“传”部,即为《易传》,又称“十翼
”,乃指《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
》、《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虽然现代学者之考证观点,认为《周易》文
本,可能非仅文王及孔子所作,然而文王与孔子仍是其思想内容的主要开创者及影
响者。
  基于《周易》观念体系的易学传统,自孔子以降,历代乃是易家辈出而流派广
衍,其相关思想论述更是几乎旁及于一切国学领域,因而《四库全书‧总目‧经部
‧易类小序》评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虽然易说繁衍,然而易学传统之主要脉络,就其过往史迹,大约可以分为“象
数”与“义理”两派,正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论及先秦以来两
千多年的易学演变而说: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
  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
  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
  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
  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
  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所谓象数学派,乃是基于《易经》之卦象爻变,而将其符号运算体系,推广应用于
种种自然与人文现象。所谓义理学派,乃是基于《易经》之卦爻辞义及《易传》之
微言大义,而推衍印证易理于人文事务之道德诉求。易学传统在象数与义理上之派
别区分,追根究底,正是相关于易学起源之占筮活动,在方法过程上的术数面向与
释义面向─象数学派肇于占筮术数之体系化,而义理学派则肇于占筮释义之道德化
。究其肇始,易学传统正是源自占筮活动的升华转化;而创于商末周初的《周易》
经部,其时代氛围正对应了当时中国文明由迷信鬼神到人文修为的升华转化。
  《礼记‧表记》评论商周两代的相异时代氛围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易》经
部乃是周文王于殷末,遭商纣王囚于羑里而演;随着殷商灭亡而周朝兴起,其思想
脉络也正反映了时代氛围的转化更变。周文王所撰之《周易》卦爻辞义,虽是系于
占筮,却非落于绝对宿命观点,反而是强调了人们面对变局之道德修为,乃可长保
安治。《周易》经部作为周朝取代商朝的意识型态基础,潜移默化而推动着提升人
文修为于鬼神崇拜之上的时代风潮,乃以占筮“上承天命”之名,化成道德“下开
人文”之实。随着周朝统治数百年后,信仰风尚已由“先鬼而后礼”的迷信鬼神,
转化成为“事鬼敬神而远之”的敬事鬼神,而以“近人而忠焉”的人文道德为本。
其后《易传》所强调阐述的人文修为,也正对应了此种信仰更化的风尚趋势。因而
原本商代相关祀问鬼神的占筮感应之术,经历周代升华转化之后,其感应基础不再
是依赖外在鬼神力量,而是凭借内在心神力量;而此心神感应乃是基于占者已身道
德修为,是乃《系辞传》阐述而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占筮必然涉及感应,而感应作用并非限于占筮术数范畴。《周易》
经部原本仅是周文王在占筮上心物感应的简略记要,大略阐示了占筮所应的卦爻含
义。《易传》则进一步发扬其人文修为与道德理念。而《系辞传》更是广泛论及心
物感应的原理及应用,将狭义的占筮易术,弘扬为广义的感应易学;其通篇论述观
点也就立于人文修为的道德基础上,超越于占筮之术,而深究及感应之道。《系辞
传》作为论述《易经》大旨本原之《易传》篇章,其内容不在辨析卦爻相关之象数
辞义,而在论述《易经》所禀本原的相关道理,也就必然溯及感应之道的一切相关
原理应用,更涉及了占筮方术到易学传统的相关哲学意涵。  
  《易经》所谓“易”字的意涵指涉,根据现代学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对于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古代字迹考证,其原始字形乃是象征了“两酒器相倾注承受
”,显示了水液正由一酒器倒至另一酒器;会意上有“赐与”之义,又象征著“更
易”、“交易”之义;而由两相对酒器在倾注时的水液状态变化,其意涵更引申出
“基于相对而感应变化”的“变易”之义,而有“相对感应”之义。现今“易”字
,乃是源自远古字形之简化,只截取单一酒器部分及倾流液形,而成“易”之字形
。因而《易经》之“易”的根本意涵,在体式上指涉了“相对感应”,在现象上指
陈了“变化无常”,乃是意谓“相对感应之变化无常”,亦是意谓“变化无常之相
对感应”。一切相对感应可以析辨为主客之间的相对感应,其根本基础也就是心物
之间的相对感应。《系辞传》基于感应而揭示的世界观,若要勉强以欧西哲学观念
对应,较似其思潮传统所谓的“主观唯心论”。《系辞传》所谓“乾坤”正是指涉
其感应世界的主客心物相对作用,以“干”代表主方能感之心的作用,以“坤”代
表客方所应之物的作用,而所谓“易”正是指涉了其间相对的感应作用,所以乃云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传》所谓“天地”正是指涉其感应世界
,也正是占筮感应者所觉知的时空境界,所以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传》本于《周易》传统所揭示的世界观,乃是认为一切占筮感应发生在其主客相
对的时空境界中,更是认定一切万物感应发生在其主客相对的时空境界中,所以《
序卦传》阐释乾坤卦序而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基于相对,而以“阴阳
”代表一切万物现象之差异分别;基于主客,而以“刚柔”代表一切万物作用于主
动与被动的对比分别;既然万物感应于时空境界中,也就相关时间过往变化而有太
极阴阳变化,也就相关空间三维变化而有八卦刚柔变化,也就相关彼此双方时空境
界而相重两卦变化成为六十四卦。
  易学传统所展现的感应世界观,正是基于相对变化而在时空境界中显现万物现
象。此种观点即是“由变化而存有”的世界观,乃是完全相异于西哲古典传统柏拉
图式“依存有而变化”的世界观。“存有”与“变化”,西哲谓
之“Being”与“Becoming”,乃是根本哲学问题的焦点所在,而中国与欧西乃从不
同途径契入,也就自然形成了彼此根本相异的哲学传统与思潮特征。正如欧西哲学
传统无所争议的普遍特征,乃由一系列对于柏拉图思想的注脚所构成;中国哲学传
统的普遍特征,乃是基于一系列对于《周易》思想的注脚所形成。欧西古典哲学传
统基于存有而探求终极实体,乃有唯心唯物种种求唯之论,正是柏拉图洞窟之喻的
不同版本,率皆默认了终极实体的存在。然而中国《周易》之原始哲学思想,乃是
否认终极实体存在,认为一切实体不过皆是变化之所显现,并无脱离变化的实体存
在。易学传统乃依万物变化的时空现象,创设了太极八卦图式,正是对应着时空境
界的感应变化,也正对应于(占筮)观察者觉知境界的感应变化,因而《系辞传》阐
示了时空境界与觉知观察之密切相关而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也阐述了
觉知观察之感应变化于时空境界中而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以中
国哲学的根本传统,乃是基于相对变化的心物感应之学。欧西哲学传统偏重存有之
学,印度哲学传统偏重觉知之学;而中国易学传统基于感应变化之道,以感应通达
觉知,以变化联系存有,从而得以连结会通诸学。过往易学传统之流衍,乃在术数
学派与义理学派之演变;然而术数推算与义理言说只是感应发用之两端表现,并皆
不能圆通尽摄感应之道。从而《系辞传》基于《周易》本文,由占筮之道到感应之
道的诠释转化,自古至今也就尚未受到完备认识与承接发扬,而未能圆通成就其广
摄心物感应的神明之学。
  《系辞传》基于感应变化而肇始开创的神明之学,乃在基于感应之道而善致世
事变化,正如孔子《系辞上传》自诘易道本用而阐述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
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道发用之神明感应,正是存在于觉知观
察的时空境界中。一切实体现象所存的时空变化环境,就科学实验上来说,是相关
于观测者所处的参照架构体系;就观察基础上来说,正是现象所存在发生的觉知境
界。若就易理而言,在觉知观察上乃指能以觉照而谓之“神”,在境界辨析上乃示
感应变化而谓之“易”,故称“神易”;在意义上正通于孔子《系辞上传》所言: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在感应上正相关《系辞上传》所谓:‘易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在卦理上正涉及《说卦传》阐释乾坤卦义所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
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神之于易而辨证达理,即谓之“明”;明达
事理以应化世务,乃是盛德大业之基,故而《系辞下传》言及神易化世之德而说: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
之,吉无不利。’、‘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所以《系辞上传》述及易道修持
而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而《系辞
下传》则述及易理辨构而说:‘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圣人作易,即是以
变化为本而审察万物之理;辨构卦理而奥妙祐助其神明觉照之感应道交,周易蓍法
乃以卜决卦象而预测事相,故曰“幽赞神明”。易理显体,在于其道神明觉照;易
理发用,在于其德变通化行;因而可以应对世务事机而祐赞神明感应,所以《系辞
上传》阐述了易理神应而说:‘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是
以《易传》所开创的神明之学,上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通达理原,下乃‘和
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而贯摄理则,乃成就其圆具心物感应的变化之道。通贯易理于
神明之学,乃是神主明从,正如《庄子‧列御寇》评论“神明”之所谓‘明者唯为
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
悲夫!’,故而称之“神易”。
  神易之上达理原,了悟一切现象变化无常,本原乃通佛学之无我空性。神易之
下摄理则,明察一切现象乱中有序,法则乃贯科学之范式定律。上达乃悟心性之体
,下摄乃明物式之用,中和乃发感应之相,外务乃生变化之境,是以《系辞上传》
阐述神易之体用相境而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
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故而《系辞传》之分上下
,乃是藉以区分其阐述内容在道体与器用上的不同指向。《系辞上传》阐述易学道
体,因而始于天地乾坤,终于神明德行。《系辞下传》阐述易学器用,因而始于卦
象爻变,滞于情利谋辞,乃是孔子终老未及完成之作。而《周易》经部之分上下,
亦有其象征体用区分。〈上经〉象征天道体现,因而始于乾坤天地,终于陷险离散
。〈下经〉象征人伦世用,因而始于感应不息,终于日新又新。由《周易》经部的
占筮要录,到《易传》诠释的微言大义,而在《系辞传》阐发为心物感应的广义基
础;此一思潮演变历程,正是易学传统由周易占筮之术到神易感应之道的发扬光大
,乃会通为神明之学的内圣外王之道。此一神明圣王之道,正对应了《庄子‧天下
篇》之所诘示:‘神由何降?明由何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也正是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修持基础,也即是相关于《尚书‧大禹谟
》所记载帝舜训勉夏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
传功夫,而可谓为中道神易之修持传统。然而孔子《系辞传》转化易学传统所开启
的神明之学,却未能为后世所承继发扬,而竟两千多年来隐晦不彰,正如《庄子‧
天下》感叹于天下众学庞杂却不传道统,而批判说:
 ‘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
  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
  ,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
  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
  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
  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
  ,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系辞传》在易学史上的承先启后地位,如同孔子在儒学史上的承先启后地位
,皆是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角色。孔子终老而未及完成的《系辞传》,乃
是其思想成熟之作,借由阐释《周易》本原而开展其易学思想博大精深之理。然而
《系辞传》及其余《易传》在历史发展的思潮影响上却有两大问题,致使整体易学
传统有着严重观念断裂,也造成了后世思想贻误。此两大问题:其一即是孔子以《
系辞传》为主轴的思想开展,未能被后世所完整正确理解,以致现今易学传统也就
欠缺其感应之道的神明之学;其二乃是《易传》对于《周易》卦爻辞义的传统阐释
,有着严重误解,以致现今易学传统的卦爻解释,背离了周文王演卦的原旨本意。
其一问题主要在于后世易学主流思潮未能了解《系辞传》乃是本于心物感应的世界
观,以致只知乾坤两卦的动静刚柔意涵,而却不知乾坤两卦的主客心物意涵。例如
朱熹《易本义》阐释《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然后能变化,既
成万物也’此段,而说:‘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以为未言乾坤
两卦,而其余易家几尽皆同此论。实则‘神也者’即述乾卦,‘既成万物也’即述
坤卦,近如清朝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语之谓:‘化者,造物之迹也,统乎地者也
,故以其可见之功而谓之成。神者,生物之心也,统乎天者也,故以其不测之机而
谓之妙。’后世易学开展,既然未解乾坤真义,也就不知《系辞传》所谓“神”之
心性意涵,从而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其所述神明之学的感应之道。其二问题主要在于
《易传》以“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象,来诠释上下重卦的六十四卦卦义,乃是周
人错衍误植之法,非是文王演卦本义。文王易学本是以“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之象
,来推演内外重卦的六十四卦卦义。《易传》不得此学系统意涵,以致解述错谬,
遂而在阐释卦义上往往因辞设说而穿凿附会。例如《易传》诠释〈泰〉〈否〉两卦
,乃是基于“天、地”或“君子、小人”而牵强解释其卦义。若依《易传》所言:
上地下天的〈泰〉卦既是代表‘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吉亨卦象,为何上地下日的〈
明夷〉卦竟会‘以蒙大难’?而上日下地的〈晋〉卦既是代表‘明出地上’的晋升
意义,为何上天下地的〈否〉卦不是代表‘天于地上’的正位意义,而竟意谓‘天
地不交而万物不通’?《系辞传》首句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而〈泰〉
〈否〉两卦的天地定位解释,分明是与其矛盾而牵强附会!实则文王重卦,内卦代
表我方自身,外卦代表彼方环境,用以指涉占者自身与面对环境的相互感应。内干
外坤的〈泰〉卦,象征了自身主动而环境被动,也就代表了环境听命于自身的顺利
情况;而内坤外干的〈否〉卦,象征了自身被动而环境主动,也就代表了自身受制
于环境的不利情况。两卦原始意涵,本不涉及“天、地”或“君子、小人”的概念
解说,乃是后来周人谬衍,而《易传》更增误解,以致后世解卦更是难明文王真意

  以《系辞传》为思想核心的《易传》诠释传统,在其历史沿革所发生的上述两
大问题;其一乃在其思想开展上的观念断裂,其二乃在其观念本原上的承接谬误,
因而造成易学传统未能通达内圣外王的神明之学,也难以会通诸学而真正超越占筮
范畴。是以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也就在易学传统的历史问题下,陷于纷纭
庞杂的观念指衍,未能贯通全备而达《庄子‧天下》所谓‘配神明,醇天地,育万
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
在’以奠定中国文明体系的一贯哲思基础。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基础的易学传统,虽
然从周文王开创《周易》以来,首先即在转化殷商流行的鬼神迷信,而以逐渐建立
人文修为的道德风范;然而孔子在《系辞传》所藉易理而欲揭橥发扬的神明之道,
却未为后世所深刻了解。至于今日,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时代风气下,科学思潮
已经成为当代主流意识型态,却也造成了唯物论观点的盛行于世。因为当代科学预
设了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才能确立科技仪器或研究对象的客观独存,而以建立所
谓科学观察的存在基础;所以当代科学知识也就在哲学角度上默认了唯物论的观点
。当代科学思潮所隐含的唯物论观点,实际上障蔽了人类在知识探索上的领域范畴
。二十世纪中叶的一些儒家学者体察此点,也就共同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
界人士宣言》,强调了中国文明之互补于欧西文明,乃在心性之学的文化传统。因
而现今开创神易也就旨在转化当代科学的唯物论迷思,而使科学主流传统逐步转向
心物感应的思潮发展。若说周易思想在于引导华夏文明从鬼神迷信到人文修为的时
代思潮转化,则神易思想旨在于引导当代文明从唯物科学到心物科学的时代思潮转
化,并皆关于开启人类文明跃向另一崭新境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