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02) 为政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5-18 12:56:50
论语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札记2.1如何成为好的领导者?孔子以“北极星”的意象做比喻,含
意丰富。领导者不必亲自处理大小事,可“居其所”。换言之,领导
的重点在人格风度(德),以庄重、沈静的态度安定民心,使人人各
司其职。领导者要让人心悦诚服,而非强力掌控,具备“不怒自威”
的气象,成为众人景仰典范(众星拱之)。
论语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札记2.2“思”是情意不是思考。“思无邪”可译为“情感纯洁真挚
”。人年轻时富有理想朝气,中年以后心思常黏着在现实功利上,丧
失了赤子之心。孔子说“兴于诗”,文学作品的功能,就是使人徜徉
在优美的意境中,唤醒生命深处的真情实感,重拾追求至善至美的动
力。这也是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判断标准。
论语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札记2.3这一章通常解释成古代“德治”与现代“法治”两种制度的
差异。曾昭旭老师则用来说明他的六十分理论:六十分以下是谋生,
以上是自我实现。我认为这章可从领导者的心态、风格着眼,如果领
导者强调严刑峻法,人民固然听话,但只是敢怒不敢言。透过道德感
化、彼此沟通尊重,才能让人民衷心向善。
论语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札记2.4这一章展示孔子的学思历程,非常重要。难解之处在于各阶
段只有动词,却未说明立、不惑……的目标为何。从心所欲是自由,
不踰矩是道德,孔子之学便是追求自由与道德的“合一”。志于学是
学此道,立是行道小有基础,不惑是辨清行道的疑难,知天命是在现
实中成就此道,耳顺是辅导别人实践此道。
论语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
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札记2.5这一章的疑难在于“无违”什么?如果指无条件顺从父母,
则是愚孝。如果指严守礼法,则太呆板教条。孟子说:“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无违”或许可解作勿顶撞叛逆,以免伤害亲子之间
的爱。但亲情要恰如其分表现,而不互相干扰、妨害,就需要敬(尊
重),由敬而生礼。爱与敬是相互成全的。
论语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札记2.6这一章要先弄清楚“忧其疾”是指谁?父母忧儿女不是孝,
儿女忧父母才是孝。为什么儿女只担忧父母的健康?如果担忧父母的
事业、名声、财富,则太过现实功利。如果担忧父母的人格修养,虽
不算错,但也容易引发争执对立。从关怀疾病入手,最能呈现纯粹无
私的孝心。由保父母之身启发爱父母之心。
论语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札记2.7这一章我想可从“不敬”的原因去思考。父母以爱子女为主
,子女以逐步自由独立为主。立场不同则有争执,爱变质为宰制,自
由变质为叛逆,宰制/叛逆的二元对立,中断了心灵交流,故只能在
形躯上求依靠(能养)。秉持“敬”(尊重)画出一条虚线,爱与自
由、亲子便可各居其位而又能相互连通了。
论语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札记2.8“色难”不只是和颜悦色,而是衷心感到快乐。古代礼教严
格,子女侍奉父母要晨昏定省(服其劳、先生馔),久了就麻木而缺
乏真情。现在正好相反,家人如情人、好友般亲近,没有礼仪、敬意
做缓冲,亲子之间容易起摩擦。故最好取中庸之道,以有弹性的“礼
”厘清父母儿女的分际,连通彼此的真情。
论语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札记2.9孔子教导颜回许多学问,其中知识之学的部分(如礼乐名物
),颜回未必都明白;即使不明白,也不必急着发问,以后可慢慢钻
研。但颜回的精彩处,就在于掌握、契合孔子之学的要点──道德实
践,故下课后能一心求道、心无杂念,达到“三月不违仁”的境界。
颜回不在言语上卖弄,看似愚笨实则聪明。
论语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札记2.10观察一个人(包括自己与别人)除了看他的行为(所以),
还要看行为是受哪些因素影响(所由),如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
但这还不够,除了从事实层(受制于因果律)来看之外,还必须从价
值层,感应对方的发心动念,了解其生命存在状态,即“所安”。如
此全面地了解人,才能给予适当的指点。
论语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札记2.11“故”如果指经验知识(如物理、化学),温故未必能知新
;即使知新,也可能跟道德关连不大。所以我认为“温故”应针对工
夫实践来说,同样以至善为目标,每个人可以走不同的路,如孟子求
放心、朱子居敬穷理、阳明致良知等。参考前贤的经验,走出一条适
合自己的路,才能独当一面而成为老师。
论语2.12子曰:“君子不器。”
札记2.12现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强调专业分工,如心理、政治、
经济、社会等学门,皆是截取人生某一面向,钻研其原理而成就器用
。儒家讲求道德实践、人格修养,表面上看来没有实际效益,却是保
障专业知识不被误用的先决条件。有高度的心灵自觉,生命才能圆融
自在,不被专业分工、角色扮演所割裂。
论语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札记2.13子贡天资聪颖口才佳,常犯说大话、空话的毛病,孔子因材
施教,提醒他做了再说。一般人有时也会怀抱高远的志向,但理想与
幻想的差别,就在于前者在心上有诚笃的修养工夫,事上有切实的行
动方案,后者只是随口说说。若能脚踏实地,谈理想亦无妨,但态度
上永远要保持对世事无常的谦逊和戒惧。
论语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札记2.14君子博爱众人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博爱众人。
君子凡事依理而行,道理就在每一个人心中,不是某一团体可以垄断
的,如陆象山说:“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现代人讲求人
脉经营,所谓鱼帮水、水帮鱼,也不过是利益交换。人脉应是志同道
合下自然形成的结果,非刻意拉帮结派。
论语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札记2.15这一章讲学思并重,宜从道德实践来看。“学”固然可包括
一切知识,但应以认识自我为先,了解自己的私欲、习气、成见,其
构造、来源为何,但这只是预备或辅助工夫;进一步要“思”,即当
下觉悟,在真实生活中克服上述限制而择善固执。学而不思则无法落
实,思而不学则会受欲望摆布而不自知。
论语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札记2.16“攻”可指研究或批判,“也已”可指停止或助词无义。陆
象山说:“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本心迷失便是异端
。象山之说虽不算错误,但恐怕太强调心而忽略事,且有骂朱子、骂
佛老的意思。或许可换一种解释:以本心为判准,不断修正自我的偏
差行为,使其恰到好处,祸害便止息了。
论语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札记2.17宋儒张载将“知”分为见闻与德性两类,前者是“脑”的知
,后者是“心”的知。此章所说应包含两种知:就见闻之知来看,固
然要诚实面对,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就德性之知来看,更应该如王
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在脑中认取而欠缺亲身实践
,就随便说知道,便会流于浮滥浅薄了。
论语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
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札记2.18子张请教孔子如何脱离22K的困境,孔子没有叫他用良知克
服饥饿(如此则太迂腐),而是指点他:透过比较(多闻、多见)和
选择(阙疑、阙殆),仔细调整自己的想法(慎言)与行为(慎行)
以求接近完善(寡尤、寡悔)。良知就从工夫实践中呈现出来,无论
结果有没有禄,起码活得心安理得了!
论语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札记2.19儒家主张人性本善,但在现实社会中,能充分发挥道德理性
的人是少数;许多人顺从欲望而行,理性隐而不显。领导者的职责便
是启发人民本有的理性,如孟子说:“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如果君子屈居下位,上位者多是庸俗小人(如台湾政客),社会
就无法进步,违背人心深处的普遍要求。
论语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札记2.20季康子问如何使人民服从与向善,孔子并未批判指责人民,
而是认为关键在主政者,需借由主政者自我提升,方能解决问题。孔
子的做法是刚柔并济,树立楷模。先以庄严的态度面对,使人民敬畏
仰望。再施以爱心感化,使人民心悦诚服。君民之间的互信建立后,
主政者再提倡道德,人民自然乐于学习。
论语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札记2.21管理学家杜拉克提倡高效能的五个习惯,其中一项是先做最
重要的事。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孔子未直接参政,而是透过道德教化改善社会风气,间接使政治清
明。儒家固然关心政治,但也明白人力有限,关心身边的人事物(孝
友)才是切实用功处,也容易看出成效。
论语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
何以行之哉?”
札记2.22“信”是言行一致、真实可靠,反之则为自欺欺人。以自欺
来说,凭空描绘许多理想却欠缺实践,则理想适成光景,使人迷失在
其间。透过实践才能使人生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欺人来说,我们
是透过别人的言语去预测其行为,如果言行不一致,对方的行为反应
不可捉摸,便难以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
论语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
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札记2.23文化就像人的生命会逐渐茁壮。从历史来看,夏、商较为原
始,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封建制度,结合血缘亲情与政治事功,才奠
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故流传百世。但血缘与政治皆出乎自然,至孔子
才有道德人格、心灵自觉的建立。礼虽然可随时代调整,但以道德为
主来统合孝道与事功的原则却是不变的。
论语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札记2.24祭祀应是感念先人的奋斗,启发后人向上的心志。若自己不
努力,却到处祈求鬼神降福,便是懒惰自私。要以“天助自助”取代
“临时抱佛脚”。就实践来说,义与勇是一体两面。义从持志说,勇
从养气说。有勇而无义,勇容易变成盲目冲动。有义而无勇,则缺少
行动力。义勇合一才是儒家的刚健精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