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04) 里仁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5-18 12:59:35
论语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札记4.1每个人虽然都有良心,能判断是非善恶,但良心的自觉发用
却无必然保证。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颜回能够“其心三月不违仁”
。所以选择良善的环境很重要,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现代科学也发现大脑有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别人。善用“境教”
,在良心昏昧时,便可及时刺激提醒自己。
论语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札记4.2本章孔子将仁者与不仁者对举。不仁者心容易受环境影响,
穷困时怨天尤人,富贵时骄奢怠惰,德行难以长久。仁者其心安于仁
而不动,无论际遇为何,都不改变爱人的心愿。“知者利仁”之利非
功利,而是成就、实现。在各种存在情境下,有智慧的人都能秉持明
觉的心,毅然选择能够实现仁德的路去走。
论语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札记4.3一般人虽然都有喜好或厌恶的对象,但好恶常流于主观,对
别人的了解、描述与评价未必恰当,情感容易过度,如“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仁者对别人的看法是公正客观的,公正是指心中有
超越的道德理想,以此判断善恶;客观是指力求真实,有一分证据说
一分话。一切依理而论,便可平心静气了。
论语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札记4.4人性本善,但人又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是否依照良心来行
动。志是心的方向,如果人坚持选择仁而不动摇,便可以克服恶;即
使一时之间做不到完美,罪过也会日渐减轻。仁既是心也是理,心是
就动力、情感来说,理是就法则、理性来说。压抑欲望难免会产生反
弹,时时自觉到爱和理想,便能走上中道。
论语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札记4.5本章指出人生理想在“道”而不在富贵贫贱。道就在每个人
心中,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可以秉持正道去应对,不必被“欲富贵
、恶贫贱”所制约。孔子之道即是仁,仁也是君子的本质。以仁代替
好恶是确立大方向,进一步要在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不违背仁,在
匆忙急迫与长期磨难之下,心志仍安于仁。
论语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札记4.6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矣。”连颜回也只能坚持三个月,故孔子说没有见过好仁、恶不仁者
。但“一日用力于仁”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好恶发自良心,每个
人都知道要好善恶恶,问题是心思不专、用力不够。故孔子勉励我们
从今天开始专心致力,逐渐养成仁者风范。
论语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札记4.7从内在来说,仁心是公正无私的,但人却会受气质、习性影
响,面对人事物有过与不及。但仁心时刻起作用,虽在昏昧之中,心
中一定会有微弱的声音,提醒自己改过。顺此不安之感,便可察知仁
心的存在。从外在来说,仁心虽然隐微难测,但观察一个人的交友,
也可大略推知其气质倾向,进而补偏救弊。
论语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札记4.8本章指出道的价值高于躯体生命。“闻道”程度有深浅:由
知性的了解,进至生命的实践,再至全幅生命(包含生死两端)的投
入。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深度,如果心灵彻底觉醒,坚守仁道而
别无杂念,即使只活一天,也是有价值的。如果活得浑浑噩噩,即使
长命百岁,生命依旧是虚幻而归于不存在。
论语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札记4.9为什么求道的士人,还会因为赚钱不够多而感到羞愧呢?这
是心灵的觉悟不够彻底所致。虽然认知上肯定道的重要,生活中还是
顺着世俗求声色、求名利的刻板模式而行,没有真正领略得道的喜悦
。殊不知再多的声色名利也只是过眼云烟,道才是真实永恒。能够克
服世俗的眼光和压力,才有谈学问的资格。
论语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札记4.10礼是具体的行为准则,虽然可以弹性调整,但仍然有一定范
围,故礼有一定要做(适)与一定不做(莫)的分别。义比礼高一层
,不仅能够判断在当前的情境中,适合采取哪种准则;在情境改变时
,也能够修正这些准则,以达成整体和谐(仁)为目标。道德实践是
基于人人都有的正义感,而非外在教条。
论语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札记4.11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价值观。君子与小人都很执著,君子
对内念念不忘良善本性,以成圣成贤为理想;对外念念不忘礼法,以
遵守规范来勉励自己。小人执著田地财产,一切判断与行动皆以此为
准。佛教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君子戒慎恐惧,及早远离祸患;
小人求生活安适而贪得无厌,不免触法。
论语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札记4.12“放”是依照。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容易招致怨恨
?因为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对自己有利就是对别人有害,故会引起
对方的报复。欲望之所以无穷,又是因为“价值错置”,误将无限的
意义,套用在有限资源的追求上所致。消怨之道有二:一是以法律明
订权利义务,二是以道德沟通人我感情。
论语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札记4.13“礼让”是礼的内在精神,此中有四阶段的心态转换:由反
省自我到克制自我,由克制自我到同理别人,由同理别人到谦让别人
。本章重点不在礼的有无,而是看待礼的态度。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身
分与义务,但如果礼只是刻板的体制分工,就失去意义。从上位者开
始,人人发挥礼让之心,国家才能大治。
论语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札记4.14本章似乎是针对像我这样的流浪博士或流浪教师而写。现代
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抱怨,却不问自己在学问、事业上有无独特贡献,
道德上能否成为众人典范。抱怨别人或环境容易,反省自己困难。当
然即使做到九十九分如孔子,也未必会被重用。若如此也认了,儒者
不对世俗成败负责,而是对“道”负责。
论语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札记4.15孔子之道便是要确立世间的良善秩序,以安顿身心、人己、
物我为目标。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皆以仁心为本,就自我来说
,时时警觉不使此心放失,便是尽己之忠。就他人来说,能以此心体
贴同理,便是推己之恕。但仁心不是挂空的存在,能以工夫实践使人
我的情欲皆得其正,方能彰显心之通贯。
论语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札记4.16“义”是对人事物做整体考量而指向理想境界,“利”是只
顾及一人一事一物之现实功效,故不免委屈、损伤了其他人事物。行
义自然有利,依理无不可通。“喻”是明白通晓,不只是表面上、知
识上的了解,更要融入生命中,成为一切言行的本质依据。君子与小
人分居光谱的两端,一般人则处在中间。
论语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札记4.17人天生有仁心,会同理、体贴、模仿别人的想法、感受与行
为。但效法别人有恰当与否的分别,见到善行如果只是羡慕,却没有
下定决心,努力成为像对方一样优秀的人,就不够深切。见到恶行,
如果内心没有警觉而随顺流俗,或以批判对方代替反省自己,便是糊
涂。故见贤必思齐,见不贤必鉴戒惕励。
论语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札记4.18面对父母的过错,“几谏”是中庸之道。虽然亲子之间最能
展现纯粹无私的爱;但父母仍有躯体生命这一面,想法、观念上不免
有盲点,即使有心也未必有爱的能力。如果儿女劝谏时疾言厉色,只
会激发对立,更难解决问题。如果撒手不管,又违背爱亲之心。只有
先守住自己,才可能一点一滴感动父母。
论语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札记4.19本章朱子注引用范氏之说:“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远行前如果不向父母报告去处,让父母担心挂念,子女于心不忍
。“游”是闲游,如读书、求职、游玩等相对轻松的状态。现代虽然
有手机、网络等科技,但再便捷的通讯,也比不上就近照顾的温暖。
除非有要务在身,子女仍以不远游为宜。
论语4.20与1.11的内容相同,故不重复。
论语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札记4.21人生在世,以无限的心与有限的身为两大课题。世间的情感
以亲情最纯粹无私,但死亡又是人生最大的忧患,面对父母有一天会
走的事实,孔子抱持“喜”与“惧”两种态度。喜是高兴父母长寿,
但也不能过分乐观,轻忽对父母的照顾。惧是担忧父母衰老,但也不
必过分紧张,而要珍惜有限的相处时光。
论语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札记4.22本章可说是“价值错置”的实例。古人与今人象征正位与颠
倒,圣贤很少著书立说,而是将道理融化在自家生命中。思想家天天
说教,却容易误把理论建构当成道德实践,以博取名声为满足,不努
力经营具体、真实的道德生活。这就是价值错乱,故一切理想都要以
行动来衡量,若有做到,内心方能无愧。
论语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札记4.23“约”有两义:一是约束,如“约我以礼”是发挥理性判断
的能力。虽然礼法可能流于教条,但在文明社会里,依照规则运作是
常态,守礼就不容易犯错。二是简约,即选择最有意义价值、最适合
自己的事去做,专注投入才有效果,分心则会一事无成。如李国修说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
论语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札记4.24人的心灵虽然无限,身体却是有限。心要透过身传达出意义
价值,就必须做取舍,善用有限的精力。以“言、行”两端来说,以
言语空谈理想容易,但落在具体生活中实行就困难。如果气力全花在
言说上,便有可能来不及或无力实践。所以孔子提醒我们,要选择困
难的路去走,不要偷懒,才是君子之道。
论语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札记4.25本章可以用我在社区大学开课的经验来印证。学术性课程招
生不易,常因学员太少而濒临倒闭。愈是用行销、人情等手段找来的
学员,流失机率愈高。真心认同这门课的人,反而能够长久。可见“
德”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不能强求,只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
,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而顺利开班。
论语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札记4.26“数”是唠叨囉唆。君子以自我反省为主,规过劝善虽然是
为对方着想,但在不知不觉中容易滑转,陷入黑白二分的思维,认为
自己全对而对方全错,发言流于偏激独断,反而会招来侮辱或疏远。
君子应多欣赏别人的长处,短处以两、三句话点到为止即可,心境不
仅能够常保从容,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