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札记3.1季平子身为大夫,却僭用天子礼乐“八佾”,激起孔子的义
愤。周朝行封建制度,随着身分、阶级不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规
范而不可变。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可能会觉得上述想法已经落伍。但
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章学习到孔子尊重客观制度的精神,维持和平、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论语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
取于三家之堂?”
札记3.2这一章仍是孔子批评鲁国大夫僭用天子礼乐,追逐虚荣的心
态不可取。此处要区分人的两重身分:一是道德人,基于人人都有良
心善性而说人人平等。一是事业(包括政治、商业等)人,基于职务
而有上下尊卑的关系,需尽忠职守、分工合作。两种身分有复杂的关
系,重点在以道德(仁)支持事业(礼)。
论语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札记3.3这一章非常重要,“仁礼相涵”是孔子的精髓。完整的人性
分为动力与结构两端,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做为动力,礼乐等仪式便会
僵化死亡。人若不是以气力硬撑门面而受伤,便是视礼乐为负累而舍
弃。唯有藉心灵自觉才能活化礼乐,使其日新又新,成就身心、人己
、物我的和谐,共创丰盛美好的人文世界。
论语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
札记3.4这一章的要旨承前章而来。礼之本在仁,亦即人内心的真情
实感。孔子不是主张礼只能俭朴,而是内外应该一致。动力不够,就
投身于庞大的体制运作,便会受两种伤:一是被体制同化而追求虚荣
,二是受体制压迫而逃避责任。两者都丧失了真我。与其付出这种代
价,还不如精简礼法,使礼皆呈现真情呢!
论语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札记3.5“不如”有“不及”和“不像”两种相反解释,此处采用后
者。“有君”不只是有一位君主,更象征人民团结一致。如果人民不
觉醒,有君也等于无君。这令人想起台湾与韩国,韩国有些手段不正
当,但人民齐心协力。台湾属于华夏却内斗严重。若从修养看则更强
调君,如朱子说“道心为主,人心听命”。
论语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
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札记3.6“旅”是祭祀。只有诸侯才能祭山川,季氏身为大夫却祭泰
山,是僭越之举。林放之前请教过“礼之本”,所以孔子感叹:难道
泰山之神会不如林放,不了解礼的真意吗?这章重点不在礼法而在人
心,礼的精神就是自我克制,降伏贪恋虚荣、纵情享乐等欲望。能做
到这点而不动摇,才能与天地精神相交接。
论语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
也君子。”
札记3.7这一章讲“争”的道理。小人拼得你死我活,着眼点是胜负
输赢。君子有时也不得不争,但就像射箭,争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
自己的心。这修为又包括两层:一是知识技能,如臂力、眼力等。二
是道德风度,如屏气凝神、从容进退等。君子是透过争来提升自我,
克服内心的傲慢与自卑,达成人我的和谐。
论语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札记3.8“仁”就像素颜美女,先天有美的本质,以“礼”稍加修饰
即可,过多的妆扮反而是累赘。就个人生活来说,彻底做好最有意义
的几件事即可。如此心思可常保单纯宁静,不致迷失在庞杂的任务中
。群体也是如此,严密的体制会扼杀生命力,光是维持体制运作就很
累人,便无力解决更根本、真实的问题了。
论语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札记3.9孔子能知夏礼、殷礼,不只是知识上、考古上的知,更能从
中体察到禹、汤的道德精神。杞、宋虽是夏、商之后,但礼可能随时
代而变,杞、宋君主更无禹、汤之德,故不足为训。如果有更多文献
,便可与孔子心中的君德相印证。禹、汤的本质就在于动力充沛,以
关怀天下之心推行事业,仁与礼通贯为一。
论语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札记3.10前人对孔子不想看的原因有许多解释,大致分“仁”与“礼
”两类。从礼上说如次序混乱、僭越名分等,其实礼原可因革损益,
问题是合不合理,不可为了权力、欲望而乱改。从仁上说如人心懈怠
、草率等,鲁国高层虽是周公后代,但已无忧国忧民、力求完善的风
范,孔子也觉得不忍心、不值得去看了。
论语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
示诸斯乎!”指其掌。
札记3.11有人请教孔子为何不观礼(见前一章),孔子没有直接回答
,反而说知道答案的人,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古圣先贤的人格风
范,不是用说的就可以了解,必须亲身实践、体验。圣王的伟大不在
王天下的功业(胜人),而在一言一行皆合乎天理良心(胜己),由
此展开完善的制度。孔子可谓王者之师。
论语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札记3.12本章主题是“诚”。如果少了真诚,祭祀只会变成一种刻板
的仪式,任何事也都是如此。诚是发自内心不容已的动力。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正是使身(与祭)、心(如
在)、灵(神在)为一体的关键。本章孔子强调亲身参与,换言之,
如果诚意没有贯彻到行为上,就不够诚。
论语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何谓也?”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札记3.13“奥”是地位尊贵的神。“?”是厨房神,地位低但比较实
用。王孙贾暗示孔子与其结交国君,不如奉承掌权的大夫,孔子却一
口回绝。从升官发财来看,王孙贾的建议是比较有效;但孔子志不在
此,他是基于天理良心而奋斗。如果获得提拔关照,却折损了自由独
立、主动无私的人格,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札记3.14“监”同“鉴”,意即观察取法而做调整。礼是一切生活方
式、文化成果的总称,包括个人与社会。礼本就是日新又新,方能适
应环境。但变中又自有不变者在,任何礼制都是为了安身立命、奔驰
天下,才有存在的价值,不然只成虚文。孔子并不迂腐守旧,不仅肯
定当代(周)之礼,还能以仁心去护持。
论语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
,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札记3.15本章朱子认为“虽知亦问,敬谨之至”。阳明反对此说,认
为圣人只是知天理,非无所不知,“不知而问”便是天理。孔子以知
礼闻名,“知而问”的可能性较大。问礼的重点不在学习仪节等经验
知识,而是表现敬慎的态度。孔子固然以天理良知为主,但良知也要
以恭敬之心的型态呈现,方能切合时宜。
论语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札记3.16古代射箭以德行为主,只注意是否射中,不必贯穿皮革制成
的标靶。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力量都不相等。由射箭也可以领悟做事的
道理,努力的重点不在与人竞争,斤斤计较成绩、名次、收入等,这
只反映“力”的差异。重要的是做任何事都秉持一颗诚敬的“心”,
即使结果不完美,也随时可以重新振作。
论语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札记3.17“告朔”即天子每年颁告历法,诸侯每月初一必须至祖庙献
活羊。当时鲁君已不参加告朔,但仍然准备羊。子贡觉得浪费而主张
去除,孔子认为羊的存在就象征大一统而不可废。现代在政治上强调
多元开放,但在修养上“隆礼”依然重要,坚守礼义才能贞定住浮动
不安的感性生命,不被眼前小利所迷惑。
论语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札记3.18春秋时代弑君、夺权之事屡见不鲜,臣下对君主不像以往那
样尊重。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乱世中要保持正直,只会被人
认为是怪胎或居心不良,连孔子也不可免,故有此感叹。孔子守礼,
乃是尊重客观秩序,维持君臣之间应有的道义,并非盲目效忠君主个
人,或怀有自私的动机,故与谄媚有别。
论语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
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札记3.19本章指出君臣之间是相对的。君臣的结合是为国家做事,要
做事则需符合形而上的天理、道理,与形而下的事物之理。君使臣之
“礼”并非君主任意订定,而是以理为标准。臣事君之“忠”亦非盲
目服从,而是尽力达成理的要求。天理、道理存在每个人心中,君臣
只是职务上的暂时分配,非牢固的阶级。
论语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札记3.20〈关雎〉是诗经首篇,主题是爱情。爱情一方面暴露出人性
的阴暗面,一方面又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关雎〉却温柔敦厚,两情
相悦时,虽快乐亦不过度;思念对方时,虽难过亦不受伤。爱情是人
心中最深刻、热烈的情感,连爱情都能够恰如其分,表示生命中的病
痛都已经痊愈,有一颗充实光辉的心了。
论语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
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札记3.21“使民战栗”如同恐怖统治,违反儒家之道。儒家无论是个
人(身心)或群体(君民)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将绝对权力赋予心或
君,不是用暴力来控制身或民;而是心身、君臣相互合作,为了建立
更美善的世界而奋斗。孔子这三句话都是警惕宰我谨言慎行,过去的
事来不及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认真面对。
论语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
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札记3.22孔子曾称赞管仲“如其仁”,本章又批评他小器,可见“仁
”有道德与事功两义。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保存华夏文明,现实上
对人民有好处,便是事功之仁。但管仲生活奢华、炫耀权势,孔子不
赞成他“崇尚虚荣”的人生观。可见道德之仁必须通过心性修养克服
小我,超越于现实得失之上,才是大器。
论语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札记3.23儒家对音乐不只是纯艺术的欣赏,还要听出道德意义。翕如
是开场白,为大合奏。纯如是众音和谐,指向理想;皦如是众音分明
,包容现实;绎如是众音相续,绵延不绝。此与中庸说的天地之道、
文王之德相应:“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我们在待人处
事上,也可以用这三个标竿来自我检验。
论语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
以夫子为木铎。”
札记3.24木铎是木舌铜铃,其声音代表宣传教化。“天下无道”即多
数人的价值观错乱、混淆,舍弃仁义而崇尚功利。孔子的一生便是为
春秋乱世乃至千秋万载树立人格典范,标示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努
力的方向。孔子的伟大又不在礼教等外在行为,而是由内心自然流露
出的仁者风范,正是这点令仪封人感动。
论语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
札记3.25韶是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武王伐纣虽然是义举,
但难免有杀戮,故未尽善;舜以禅让继位,和平中正而尽善尽美。艺
术是人心的象征,心有美善两面,美是善的表现,善是美的本质。有
善而无美,情感会流于干枯;有美而无善,情感会流于放荡。儒家主
张美善合一,兼具深刻感动与教育意义。
论语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札记3.26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什么身分就要有
相应的行为,但却不是角色扮演、逢场作戏,而是透过外在的仪式,
体现内在的精神价值。居上之道在宽,宽是信任包容。行礼之道在敬
,敬是专注认真。临丧之道在哀,哀是真情实感。无论做任何事,都
要全心全意投入,这才是孔子所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