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07) 述而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05-18 13:02:09
论语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札记7.1老彭是商朝贤大夫,孔子认为自己对古代的爱好大概可以和
他相比。儒家对古代的了解不是严格就历史事实(如蛮荒状态)来看
,而是做为理想的象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不能理解成孔子
食古不化,将旧礼教一成不变硬搬照套,而是从经典中淬取出古人的
精神价值,做为今人立身处世的对照标准。
论语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札记7.2本章的疑难在于识、学、诲的对象为何?“识之”不宜解作
发明本心,因良知乃不虑而知,无经验内容可学习。但也不宜看成盲
目背诵,而是在学习各项知识、技能后,秉持清明的良心去厘清本末
轻重(默想),遇事方能活用而对人我有益。这工夫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也不确定能做到,只是不断勉励自己。
论语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札记7.3修德、讲学从心上说。德不从外来,修德即是从心上开发出
道德实践的动力。但心的迷悟只有自己知道,将体验化为客观义理,
方能与人沟通、期勉。体验无止境,讲学亦无止境。徙义、改过从事
上说,爱人固然不期待回报,但在动机纯净的前提下,还是会尽量选
择有效的方法,事上磨练的工夫亦无止境。
论语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札记7.4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孔子以天下为己任
,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总是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却没有因
此变得偏激,而是“君子坦荡荡”,不怨天也不尤人。孔子一方面能
坚持理想而永不灰心,一方面又能尊重、体谅现实的限制,无条件接
纳人生。他充分地活在当下,而自在自得。
论语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札记7.5周公匡正天下、制礼作乐,是孔子年少时的偶像。我们在生
活中也应该寻找道德上、才性上足以做为表率的人物,未必要凡事模
仿,但可效法他努力不懈的精神,激励自己向上。孔子晚年归鲁,重
心从政治转移到著述、讲学上,但对年少时的志向仍念念不忘,故有
此叹。可见孔子奔驰天下的心愿永不熄灭。
论语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札记7.6“道”是超越的理想,人生在世,除了求取衣食、名利外,
总希望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但意义价值不能空谈,必落实在“德”
,亦即德性的实践上,透过修养变化气质,不受感性欲望限制。修养
的原动力又在“仁”,亦即无私爱人的心。内圣工夫纯熟后,既能悠
游自得,又必显为外王事业,便是“艺”。
论语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札记7.7束脩是干肉,古代拜师的见面礼。孔子虽然秉持有教无类的
精神,但有一先决条件,就是学生要有主动求学的意愿。如果学生自
暴自弃,老师再怎么努力教也没用。但人性本善,自暴自弃的人也有
善良的心,他们只是愚昧、叛逆、自私等劣根性及不良风气的受害者
。只要幡然悔悟,孔子仍然会接纳他们的。
论语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札记7.8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复是教导。为什么
孔子要等学生有深入探索的意愿才教导?因为孔子的学问是从真情实
感出发,学生也必须拿出十足的诚意才能体会。对于短视近利,只注
重成绩、名次、金钱、享乐,却忽略道德养成的人,也不必多费唇舌
。可见孔子教学强调实效,而非表面应付。
论语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札记7.9孔子做任何事都是全心投入,无论是协助治丧或吊问亲友,
都会拿出真情实感,而非敷衍了事,故行礼后仍保有哀戚之情而无心
唱歌。虽然每个人都有吃喝玩乐的欲望,但孔子懂得节制,考虑到丧
者的心情,不忍心大吃大喝,可见孔子对人的体贴。孔子能够敏锐感
应当下的情境,而以最恰当的行为去回应。
论语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札记7.10孔子因为有无条件的自信,故无论是个人的得失或环境的顺
逆,他都能够坦然接纳。国家需要他就出来做官,不需要他就退隐,
毫无怨恨。颜渊亦是如此,生活穷困却不改其乐。子路觉得老师没看
到他的优点而不服气,孔子却认为在战争时更需要戒慎恐惧、深谋远
虑,发挥心灵的明觉,而非逞匹夫之勇。
论语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札记7.11世俗通常会以成就去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但在现实名利之上
,孔子还开出了人格修养的领域。在追求财富权位前,便要有所警觉
,合于义的才去追求,不合义的就舍弃。因为人生的理想在义,利只
是实现义的凭借,利本身并无价值。即使贫贱(如博士卖鸡排)也可
以活得心安理得,不必受世俗观念影响。
论语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札记7.12“齐”同“斋”,即斋戒沐浴,是祭祀前的准备。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以现实人生的道德实践为重心。但生死又是人
性的试炼,从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斋戒关乎鬼神,战争关
乎国家兴亡,疾病关乎个人生死。三者都处在生命的临界点,更要以
诚敬、从容、镇定、谨慎的态度去面对。
论语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札记7.13韶是舜的音乐,可体会舜的德行,孔子评为“尽善尽美”。
史记“三月”前有“学之”二字。孔子学习韶乐,竟连肉的味道也忘
记了;可见他一定是全心全意投入,这也是学有所成的先决条件。舜
不仅孝感动天,又能奔驰天下,内圣外王两方面都达到圆境。我们也
应像孔子一样,以至善做为学习的标竿。
论语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札记7.14孔子遇上卫国内乱,出公攻打父亲蒯瞆。冉有与子贡觉得机
会来了,便由子贡试探孔子是否帮助卫君。孔子认为伯夷、叔齐面对
道义与权力的冲突,都毅然选择道义,即使饿死也无怨。可见道德理
想是人真心向往的,心安理得便是最大的快乐。我们又焉能为了渺茫
难测的功名,去委曲自我、出卖良心呢?
论语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札记7.15“饭疏食”是吃粗食,“曲肱而枕之”是弯起手臂当枕头。
孔子不是追求俭朴,而是懂得将有限的心力,用在对人生最有意义的
进德修业上,故对食衣住行自然不会太在意。心灵的充实快乐,远胜
过外在的功名或物质享受。义本身就有价值,合于义的富贵固然可接
受,不义的富贵就任其消散,无所用心。
论语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札记7.16“五十”或作“卒”。易经是天人之际的学问,六十四卦以
乾坤为纯理,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君子既有刚健不已、奋发向上的动力,又能包容、承
载万物,使之各安其位。六十二卦代表各种处境与位置。学易可贯通
道德实践的原理与应用,故能不犯大过。
论语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札记7.17“雅言”有两解,一是常谈论,二是说标准古音。孔子常教
导弟子《诗经》、《尚书》与守礼,读诗可感发心志(兴于诗),使
人超越现实功利,流露出真性情。《尚书》是先王政事的记录,可了
解治乱兴衰的原因。礼是自我约束,待人接物皆能恰到好处。从这三
条进路切入,便可逐渐体悟道理的全貌。
论语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札记7.18“不对”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的学问是实践之知,要做了
才懂。“发愤”即愤悱,虽有爱人之心,但尚未落实到人事物上,起
及物润物的大用。落实了则有心灵畅通之乐。仁心超越于感性欲望之
上,可忘食、忘忧、忘老乃至忘死。理想虽然无穷尽,但只要当下发
愤实践,每一步都生意盎然且充实饱满。
论语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札记7.19本章表现孔子好学不倦的精神。孔子的生命便是日新又新、
自强不息,从道德实践来说,虽然存心的纯净无私本身就是一桩美事
,但要发挥爱人润物之用,便必须参考前人的经验、知识的辅助,方
能恰到好处。这就要靠后天的学习。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由身心到
家国天下,知识的探求也是永无休止的。
论语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札记7.20本章可参考谢良佐之说。常道人人可走,怪异之事却只有少
数人有经验,故语常不语怪。儒家以德行仁,非以力服人,故语德不
语力。渲染祸乱等负面消息,不仅令人悲观,仁心也会逐渐麻木,故
语治不语乱。天道与人道是一,下学人事即可上达天理;在形迹上穷
究鬼神,反易流于妖妄,故语人不语神。
论语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札记7.21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却见善则迁,有过
则改。一般人缺少自觉,故容易受群体风气影响。孔子有深切的道德
意识,以至善为终极目标,无论遇到任何人,都会秉持良心去判断对
方的言行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向对方学习,亲近良师益友。如果不
合理也可刺激自己警惕,勿犯同样过错。
论语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札记7.22桓魋是宋国司马向魋,欲加害孔子。孔子面对死亡威胁依然
镇定,这是因为有根本自信的缘故。“天”原本是人格天,有意志、
能行赏罚。但在儒家“天”的意义已转化为道德原理。天命下贯为德
性,故人性本善;此善是定然的,不受祸福等外在条件影响。正是出
于这种信仰,桓魋才动摇不了他的心志。
论语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
三子者,是丘也。”
札记7.23弟子怀疑孔子在修养上藏了什么秘诀,不然何以孔子做得到
,他们就做不到呢?却不明白道德的本质就是心灵的体验与行为的实
践,任何外在的知识或方法,如果少了这点根本动力,便会失效。相
反地,如果内在有真精神,孔子的一切言行皆可成为修道的凭借。做
到了便能懂得孔子所说,别无其他秘诀。
论语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札记7.24孔子的四种教法可分为两组,文、行是外在,忠、信是内在
,内外兼修。文是言教或通过典籍研读来学,行是身教或通过在生活
中实践来学,言行皆以忠信为准。忠是尽己,不仅要自觉到仁心的存
在,还要尽力存养扩充。信是信实,除了信守承诺,更要依循义理、
事理、物理等客观法则,以通向人事物。
论语7.25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札记7.25善人与有恒者从外在行为说,圣人与君子从内在心态说。有
恒是坚持做某件好事(如捐款),善人则有恒心毅力去从事各种善行
。但行为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仁心的判断。能够长久持守仁心,
便是君子。能使君子之德遍及天下,便是圣人。有恒是第一步,要有
恒就必须真诚面对自己,不可装模作样。
论语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札记7.26孔子钓鱼,但不用绳网拦水捕鱼;以系着生丝的箭射鸟,但
不射在巢中休息的鸟。本章展现孔子的仁德,天地万物与人本是一体
,人出于生存需求,虽然要牺牲动、植物来养活自己;但不能对鱼儿
赶尽杀绝,或趁鸟儿不备而起贪念,如此才能保存本有的善心。对动
物都如此仁慈宽厚,对人就更不用说了!
论语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
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札记7.27本章说明孔子著述的原则。“不知而作”是指诸子百家的著
作,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从大公至正的圣人之教来看,仍然未臻完
善。孔子在著作时则是博采前人学说,秉持良心去判断是非曲直,总
结出立身处世之道;并且广泛蒐集、记录历史事例,以印证此道理。
这比起天才虽然是次等,但更切实可行。
论语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
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札记7.28互乡的风气很差,当地人完全听不进去道理,不是冷漠就是
排斥。但却有一位少年求见,孔子也接纳他。其他学生对少年有刻板
印象,孔子却肯定人人都有仁心善性,主动求见就表示他洁身自好,
应肯定这份上进之心;勿苛责他的过去,使他灰心丧志。可见孔子心
胸宽阔,以鼓励代替责备才是教育之道。
论语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札记7.29一般人认为行仁很难,孔子却鼓励大家:只要有心,仁就立
刻在你身上呈现。可见仁(不安不忍)有几个特质:一是自由,出于
自觉选择(欲)才有仁,一旦心思昏昧走偏,仁就消失。二是无条件
,仁是内在本有,不受名利等外在条件影响。三是妙用,仁是自发的
力量,一旦呈现,私欲习气就减轻一分。
论语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
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
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札记7.30党是偏私,巫马期是孔子弟子。鲁与吴同为姬姓,古代同姓
不婚,鲁昭公却娶了吴国女子,违反礼制。从本章最后一句话,可见
孔子能够坦诚认错。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不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
表现上,故能将别人的批评当作提升自我的契机。知礼是就鲁君整体
形象而言,孔子认错正说明他毫无偏私。
论语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札记7.31本章描写孔子生活的乐趣,如现代人说的小确幸。除了严肃
的道德义务,生活也要适时放松,唱歌、弹琴、郊游等,以舒展身心
。孔子在休闲时也依然有一颗敏锐活泼的心,未流于昏昧放纵。听到
有人歌唱得好听,一定会及时赞美并向对方学习,使对方更有信心。
可见孔子从容、诚恳、谦逊、慎密的风范。
论语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札记7.32“文”包含用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知识,莫是大概。知识有
客观性,人人所学相同。知识只是用来辅助道德实践,如何将学问灵
活运用在生活中,才是儒家的重点。孔子说他尚未成为君子,一来是
因为道德实践无穷无尽,君子的修养要用一生去持守。二来是孔子谦
虚,正因为谦虚,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论语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札记7.33仁是德行或动机纯粹,圣是事功或结果盛大。圣与仁不是固
定的目标,而是永不止息的奋斗,故孔子不敢自居。如果自居,反而
不合圣与仁的意义。为是自修,之是仁圣之道,诲是教人。以身作则
才能教人,教人时又对道理体会更深,即教学相长。不厌、不倦表示
孔子乐在其中,道理无穷,悦乐亦无穷。
论语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札记7.34疾病是病重。这段对话可能发生在子路祈祷前或祈祷后。一
般人认为宗教是借由某些仪式请求神明降福。孔子对斋戒祭祀也很慎
重,但宗教在孔子已经人文化,天是纯粹的道德原理,只要时时净化
、提升意念,便可与天合德,尽了此生的责任。孔子以诚意正心、戒
慎恐惧代替祈祷,不求福但自然有福报。
论语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札记7.35奢侈与节俭都是不好的,应该取中庸之道,当省则省,当用
则用。但如果要比较奢与俭,奢的危害较大。因为奢侈会鼓动人的感
性欲望,使人迷失在物质享受当中,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流于骄傲放
纵。节俭的人虽然太过固执,不懂得善用钱财来联系、传达人我的情
谊;但起码能珍惜财物,以备不时之需。
论语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札记7.36坦荡荡是心胸宽广、光明磊落,长戚戚是时常担忧。君子与
小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有无条件的自信,无论成败得失,自我的价
值都不会减损分毫。只要尽力去做、问心无愧,任何结果都能够坦然
接受。小人则相反,因无真实的修养,心情容易随外境起伏,时时活
在恐惧失败的阴影下,形成生命的负担。
论语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札记7.37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适。本章所述皆
是两两相对的感受,可看出孔子的中和之气。圣人的修养便是从容不
迫,心急则容易因紧张而犯错,心缓则容易因懈怠而放肆,故宜保持
平稳的步调。孔子的EQ很高,能够察觉及管理好情绪,待人不卑不亢
,做事认真负责,流露出自信与镇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