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益] 一休和尚漫画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0:30:44
小鲁,最近重看 一休传 漫画
https://comic.acgn.cc/manhua-yxhs.htm
读一休的修行历程…
有几个疑惑
1 对于悟道感到疑惑,悟道后,当遭遇困境还会在迷茫吗?
可是小鲁读佛经时,看见佛菩萨,许多经典上,看到有所觉悟,就不再迷茫了,这是为何阿

2 我看到漫画,看到一休开悟时,描述的境界算是开悟了吗?
3 对于,修行断除欲望时,本身也会出现 断除欲望的欲望…
那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圆满呢?
备注:这本漫画,我觉得有许多争议的地方,我就直接跳过了,我只挑我不太明白的部分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0:35:00
听闻法师大德们曾说过,开悟有很多种程度,能在开悟后又彻底断除烦恼的,属于大彻大悟。一般都属于初步证悟,初步的证悟,只是见到目标,但烦恼习气还在,所以还要不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0:37:00
建议您,可以稍微翻一下漫画1~2集可以一起讨论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0:37:00
断的往前走,修行断烦恼,一直到亲自走到目的地。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0:38:00
只是说实话,看见一位这么精进的修行者,变得疯疯癫癫有的不能理解…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0:40:00
所以主要还是要依法不依人,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境界,但至少依照法理去修学,可以保护自己与众生的安全。尤其像我们这类初学者。至于修行,其实核心要领就是无我利他,如同车轮往前走。真正的利益众生,必然要放下我执。放下我执,才能带给众生真实的安乐。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0:43:00
但是,他悟道的 道理的方向我都能理解…而且更加的平易近人所以会有疑惑…道理我懂…但是不知道如何实践…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0:45:00
实践其实就是古德讲的一句话,看别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自己实是凡夫。这是真正的修行实话 ~学习看自己的问题,就是道业前进的开始。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0:47:00
如果真的能做到,也放下分别了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0:47:00
一步一步学习吧,不论世间法或者佛法,除非天才型的人,几乎大家都是要一点一滴练出来的。喜欢这个,代表自己还有贪,讨厌那个,代表还不够包容,其实只要能反问自心,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了。佛菩萨、大德们也曾是凡夫,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佛陀在世也受尽磨难,为什么在佛的眼中,这些都不是磨难反而能转这些逆缘成为帮助众生的道用,原因无它,因为佛陀让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只要自己肯学肯练肯修,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点跟师长学的观念供您参考,阿弥陀佛~
楼主: tony5361627 (东东)   2017-12-10 01:07:00
阿弥陀佛,明白了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7-12-10 01:1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2-10 05:38:00
证悟有不同层次,有闻慧的证悟,思慧的证悟,修慧的证悟资粮道下品是闻慧的证悟,进一步,资粮道中品是思慧的证悟,进一步,资粮道上品是修慧的证悟,转入加行道,加行道是止观双运的修慧的证悟,透过加行道的止观双运,获得见道瑜伽现量根本定智的证悟,瑜伽现量根本定智的证悟能断烦恼,在见道之前,资粮道、加行道的证悟还不能断烦恼《瑜伽师地论》:“修奢摩他(止)故,修毘钵舍那(观)故,能断烦恼。....如世尊言:相缚缚众生,亦由麤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透过闻思修三慧,依于止观双运为不共增上缘而能成办瑜伽现量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的灭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7-12-10 12:17:00
开悟当然还会有疑惑,因为头脑还是存在啊。 比方说达赖跟中国的关系,这个就是要用后天的思想和智慧去解决开悟是你悟知到诸法的空相 但是当生活中要用头脑时举个例子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 你一样会有疑惑存在一休这种是最高层次的根尘无染 他晚年还跟一个妓女生活在一起 还写了一首诗“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就是说他后天的喜好,跟觉性的显发是同步的,不会干扰一般的修行要避世 出家去追求清静的外境 但是定力够的时候 就可以同时在世俗中搅和 又保持觉照 如维摩诘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2-10 13:05:00
疑的分类有好的疑、等分的疑、不好的疑。好的疑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好的疑不是六根本烦恼中的疑;不好的疑是六根本烦恼中的疑,如《大乘五蕴论》说:“云何为疑(不好的疑)?谓于谛等(二谛、四圣谛)犹豫为性。”《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何等为疑?谓于谛(二谛、四圣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所依为业。”不好的疑在见道位时断除,见道位时以瑜伽现量断除以三结缚为主的烦恼(三结缚:遍计的萨迦耶见,戒禁取,不好的疑)《杂阿含420经》:“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有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于集、灭、道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若于苦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于集、灭、道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四圣谛:苦、集、灭、道)行者证悟由非量至量的过程:对于“颠倒知”产生“疑”,疑的提升过程由不好的疑->等分的疑->好的疑,由“疑”转“伺察”,伺察的提升过程由毫无理由至有理由但尚未决定,由“伺察”转“比量”,自依正因引生通达不欺诳之比量智,依于比量智引生具相止、观,由比量智止观双运转“现量”,由现量智(瑜伽现量)而能断除烦恼结使,例如断三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