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2) 见所断-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09 17:38:0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问:那么,没有属于色界与无色界之见所断烦恼障之瞋恚的理由何在?
答:因为所谓的“瞋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恶不善法。(注1)
—上周唸到此处,然而并没有色地与无色地所摄的恶不善法,因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说:“彼中悔眠诸不善,第一静虑以上无。”
首先讲“彼”,指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悔”,有对所造善法的悔,也有对所造不善
法的悔,一旦有悔产生,就会产生意(内心)不乐,因为上二界没有苦受,所以在上二界
不会有悔。
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没有“睡眠”的原因,是因为上二界的止—三昧(定)的力
量很强,所以处于这种止(三昧)的行者不需要睡眠。(注2)
“彼中悔眠诸不善”,有一“诸”字是复数,表示“不善”有许多,这些(不善)在
第一静虑以上无,即在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无(不善)。
色界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禅也可以译成静虑,亦即初静虑、二静
虑、三静虑、四静虑。
每一静虑又可以再细分,如初禅(初静虑)又可分为三处,第二禅(第二静虑)也可
以分为三处,第三禅(第三静虑)也可以分为三处,第四禅(第四静虑)可以分为八处,
所以色界四禅总共有十七处。无色界有四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
想处(有顶)。
造不善业,一定要有以欲界的烦恼为动机才能造不善业,而生于上二界的行者,他们
已经断除欲界的烦恼,所以没有以欲界烦恼为动机所造的不善业,这个讲法就说明了没有
初静虑(初禅)以上之地所摄的不善法。
这种讲法跟无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讲法是一样的,也就是不论是小乘的《对
法》(《阿毗达磨俱舍论》)或大乘的《对法》(《阿毗达磨集论》)都有共同的讲法。
色界有36个见所断烦恼,无色界也有36个见所断烦恼,烦恼这么多,为什么这些烦恼
并不是不善呢?有人起了这样的疑问。
接着就除疑,引《阿毗达磨俱舍论》回答这样的疑问。
此外,(色界、无色界各有36个烦恼,为何不是不善法?)《阿毗达磨俱舍论》说:
“所有上界(烦恼均)为无记。”说明了上界之地(色界与无色界)所摄的一切烦恼均是
无记。
因此没有上界之地所摄的恶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摄的烦恼,必须是无记。所
以虽然色界、无色界所摄的见所断烦恼各有36 个,但是这些烦恼都是无记的。
一般说,烦恼是所断,烦恼有的会障碍解脱,有的甚至会障碍成佛。
以欲界所摄的补特伽罗我执来讲,它虽然是烦恼,但是它不是不善的,是无记的。就
法我执来讲,因为现在谈的是自续派,因此并不归到烦恼障,而是归到所知障。如果以欲
界有情心中的补特伽罗我执来讲都是属于无记,不只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是无记,对于
声音或是对于自己一种常的执著,这些的体性都是无记的。
(注:唯识和中观自续所说的法我执内涵不同,但唯识和中观自续都把法我执归在所
知障,属于成办佛果位才要断除的所断品。在应成,唯识和中观自续所说的法我执属于烦
恼障,不论声闻、独觉、菩萨,都要断除。)
就暂时来讲,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及常的执著这三种,并不会对自他造成伤害;而
瞋恚或恼害心或伤害别人的想法,这些都是不善,所以属于不善的,主要是有一种想伤害
别人的想法,以及由这种伤害别人的想法为动机而造作的身语行为,这些都是不善。而补
特伽罗我执、法我执只是对于补特伽罗与法的愚昧无知,并没有直接想要伤害别人的意图。
所以《阿毗达磨俱舍论》说:“所有上界(烦恼)为无记。”说明了上界之地(色界
与无色界)所摄的一切烦恼均是无记。接着这一段是总结,因此没有上界(色界、无色界
)之地所摄的恶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摄的烦恼,必须是无记。以上就是把见道所
断做的粗略说明。
8.正式说明见道
关于正式说明见道中,因为前述那112个见所断烦恼障(遍计的烦恼障),必须有赖
于见道才能断除,因此现在正式进入见道的说明。
现在谈所断,是见道所要断的烦恼,一般的见所断烦恼,有属于声闻的见所断烦恼、
独觉的见所断烦恼,及大乘的见所断烦恼,现在所谈的内容是声闻的见所断烦恼。
接着谈声闻见所断…,“声闻见道”的定义可由前(P.9)见道的定义:“谛现观”
是“见道”的定义类推,但是现在谈的是声闻的见道,所以一样的在定义的内容“谛现观
”加上“声闻”,就变成“声闻的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
此中声闻谛现观的“谛”主要是指补特伽罗无我,亦即声闻对于补特伽罗无我的现观
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
以声闻行者来讲,主要是要能现观补特伽罗无我,才能够进入见道,对于极少数的声
闻行者来讲,除了能够现观补特伽罗无我之外,也有办法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空性,但是这是极少数的声闻行者,就他们自己本身要进入声闻见道,一定要能够现观补
特伽罗无我,而要现观二空及空性,只有少数的声闻补特伽罗才有这种能力。
对于要进入独觉见道的行者,除了要能够现观补特伽罗无我之外,还必须要有现观二
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能力,这样的行者才可以进入独觉的见道,也只有极少数的独觉
行者能够现观空性,并不是所有的独觉行者都能现观空性,但是独觉行者一定要能够现观
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才能进入独觉的见道。
对于大乘的见道来讲,除了要能够现观补特伽罗无我、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之外,还必须要现观空性,才能够进入大乘的见道,这是三乘见道的差异。
以声闻见道来讲,他能够断112个“遍计的见所断的烦恼”,但是无法断“遍计的外
境执著”,也无法断“遍计的实有执”。遍计的外境执著是属于粗品的法我执,遍计的实
有执是属于细品的法我执,这二个部分声闻见道无法断。如果是独觉见道,除了可以断
112个“遍计的见所断的烦恼”之外,也可以断“遍计的外境执著”,但是无法断“遍计
的实有执”。对于大乘的见道来讲,除了可以断112个“遍计的见所断的烦恼”之外,还
可以断“遍计的外境执著”(粗品法我执)及“遍计的实有执”(细品法我执)。
“声闻的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
(....待续....)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17-12-10 06:00:00
随喜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