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

楼主: d8888 (Don)   2016-02-15 20:44:08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一般不就是四圣缔传愈广,清静的人愈多,正好符合那个愿力与责任....呵
姑且不论大乘经的说法
声闻经典中无论南北传都有提到“如来十力”。“完整版”如来十力只有佛陀一人独有。
因为有此 100% 如来十力所以如来可以转梵轮,狮子吼,开创伟大的佛教。其余阿罗汉
圣没人能做到这件事。
所以要问广传四圣谛和广传菩萨道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获益的众生多寡。一百个声闻阿
罗汉和一百位具备 100% 如来十力的佛陀,开创的佛教局面是不同的。
再回到菩萨道的法义。菩萨道(特别是见道以上圣人)认为“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
。在烦恼燃烧活生生的当下同时就是解脱涅槃,所以修菩萨道的人,特别是见道位以上的
,能够不害怕生死轮回一世又一世修行菩提,有机会证无余涅槃也不证,最后成就无上正
等正觉,成就“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
的伟大佛陀。而一世又一世悲愿的轮回中,就可以多度很多人
阿罗汉圣人除非改练菩萨道,不然不可能证“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的圣慧,对于
生死的恐惧就无法如菩萨般降伏,若一心只想入无余涅槃,那能度的人就会比一世又一世
度人的菩萨少
: : 何谓无余涅槃?
: : 诸乘定义不同哩! 如果菩萨鼓励大家证阿罗汉,那谁来当那位菩萨?
: 你说的对,总要有人当菩萨,可是度人也要看境界到不到阿~~所有人都念佛念咒
嘴巴念佛也能结善缘。即使你今世无缘成就圣果,天天念佛也许你投胎几百次以后就有机
会遇到佛陀教你正法,而这一切的因缘都来自于你过去赞叹过佛陀。更别提往生净土等利
益。而且实际上念佛(不是特指嘴巴念)可以亲证菩萨法,但此不展开。
: 拜菩萨,那谁去证初禅至四禅、四果、涅槃?
: 想一想,以上初禅至四禅、四果、涅槃都无法证知的人,不就是凡夫? 又如何当菩萨?
: 就算有善心善行也是人天乘,应该算不上菩萨。
: 有些人做很多善事,福报很大,可是这样就是菩萨了吗?
这部分赞成。反过来说,现在有种说法就是菩萨成佛之前都是凡夫。但没有无漏慧的菩萨
,只是布施很多,念很多咒。怎么有可能成为“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
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的佛陀?如果菩萨没有无漏慧,只是布施很多,念很多咒
,那他成佛以后,应该只是位受人爱戴,福报广大,最多嘴砲、业务技巧比较高明的阿罗
汉,无漏慧应该与其他阿罗汉无差别,不应该是““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
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
所以我认为: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不代表菩萨没有无漏慧。高位菩萨有无余涅槃的入场券
,只是不用罢了。 所以不能说广修声闻法的四圣谛等同修菩萨道
: 其实涅槃的定义一开始是一样的。相关针对涅槃的学术研究是有的。
: : 所以此处鄙人的看法认为应该是: 菩萨随顺个人的发心鼓励大家修学三乘菩提.
: : 最后都会到达大乘佛教认为的真正无余涅槃, 也就是成佛.
: : 如果选择二乘,菩萨也欢喜赞叹, 反正先让你得涅槃法喜, 到时候你参学多了,
: : 心量大了,能量足了,觉得自己仍有诸多不圆满处,该是在往下走了的时候了,自然就会
: : 寻求佛道.
: 没错~~~我觉得还是有声闻的基础再去想菩萨行是怎么一回事是比较合理的。
: 其实许多大乘经都是赞叹涅槃的。
: 定其实很多种类,甚至初禅至四禅也不是佛教才有,所以无法用随时能入定来评判是
: 否为菩萨。
: 一个外道六师入九次第定,然后随处坐下就能入定,这是外道就能有的。
这部分应该有小问题?九次第定中的灭尽定是不通外道的。外道最多只有四禅八定,不会
有九次第定,应该是误植?
: : 但是,如果只是不求甚解,贪求功德, 只想消灾免难,又无戒行,那么这些
: : 行为当然就是民间信仰.佛法只是躯壳罢了!
: 没错......
: : 菩萨修的叫三昧,可坐可不坐.
: : 菩萨要修的三昧可多了,最基本的是通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也是利于不被
: : 染污之地的最基本禅定.
: : 而所谓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佛教专属禅定.
: : 大乘修习种种三昧的重点在于利益众生,其基本见地为般若波罗蜜与大悲心.
: : 大乘经里的三昧非常多,如大品般若经的百八三昧.
: : 如常见的一行三昧:
: : 就是一种先修习般若波罗蜜观智, 而再端身念佛的一种三昧.
: : 这些三昧不外乎都是要能达到以通晓五明,乃至接近佛的一切智智之能力为目标.
: : 而这些三昧,当然远不同于二乘行者自受用,急欲入涅槃,所入之禅定.
: 这我倒认为三昧与涅槃应该没有什么相违之处。当然啦~~~菩萨的三昧与阿罗汉的涅槃
: 都是非同小可的境界,可能也要证了才能了解.....
: : 所谓几万遍都只是个方便数, 重点是你能念进去你的"心"的量或(能量)到底有多少?
: : 发心正确,知见正确,又会调整自己的方法至最佳"入定"模式.总有一天会念入"心".
: : 念入心之后,便会逐渐转化你的正报与依报.
: : 再者,初发心菩萨也要增强能力与移除障碍的,老是病恹恹,东碰壁,西撞墙的,
: : 一定无事可成,搞不好还会退转.念这些经咒就是转化这些障碍的一大方便.所
: : 以不宜轻看.
: : 而诵经念佛持咒也能入心,还比禅修要方便多了.重点是你要找寻一条让你最能
: : 专心的方法.
: : 这些都是应用软件让你集资净障的,不能老抓住不放,菩萨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的.
: : 人类的语言是有极限的, 那种状态你要怎么形容? 不存在的存在?
: : 建议不要在这上面钻牛角尖.
: : 那您又何尝不是一厢情愿呢? 就各尊重各的吧!
两位法友的论法我认为刚好点到问题最重要的核心:撇开悲愿不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大
乘法到底好在哪里?难道说有爱心的人修声闻四念处就菩萨道,自了汉修声闻四念处就声
闻道吗?
个人认为菩萨道与声闻法,慧学上最根本的不同就是明心:也就是证悟 I大后文提到的阿
赖耶识。不是知识上理解,而是能活生生体验阿赖耶识。
证阿赖耶识跟哪些菩萨法有关?任意列举:
比如“万法唯心”,不证阿赖耶识此根本“心”哪能成立万法唯心? 现代人一堆用
意识心来解释万法唯心。请问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中,“意识版”万法唯心还成不成立?
否定阿赖耶识,则无万法唯心(只有误会后的意识版万法唯心),若略过唯心而只谈
万法生灭无自性,那就是缘起缘灭,而非不生不灭,是声闻法而非菩萨道
又比如菩萨法中,明言声闻缘觉没有完整版十二因缘智。因为他们对真如佛性不知不
见,反过来说,若不证阿赖耶识,不懂真如佛性,那即使你发愿修的是菩萨道,你对十二
因缘的理解也没有超过声闻人。
又,佛法中有些深妙法,为了防止因缘不具足的人轻易得法,往往写成不证阿赖耶识
就难以明白的“暗语”,如禅宗祖师公案,或是般若经。禅宗公案多的是学人怎么看都看
不懂禅师在表达什么,忽然证悟后就懂了。
其他诸经中明说“诸地自在通,灌顶胜三昧,若无此真我,是等悉皆无”等明白说需
要证悟阿赖耶识才能解锁的妙法更不用说了。
(这只是枚举一小部分,事实上末学认为没有一个佛法可以完全离开阿赖耶识)
所以末学以为,真要挑一个东西来代表菩萨道上不共声闻、缘觉人的法。那就是明心证阿
赖耶识。不证阿赖耶识,或是否定阿赖耶识。那很多大乘经、法读起来永远只是玄之又玄
的哲学,遮来遣去没有宗旨,大乘法说到最关键的地方往往忽然变成暗语,禅宗古德永远
看起来只是怪人。菩萨法的实际体验当然更不可能了。 但也是因为证了此心,所以高位
的菩萨智慧能赢过声闻缘觉人,声闻法和缘觉法永远无法取代菩萨法
: : 大家都当阿罗汉~谁来当菩萨?
: : 而且我说过了~~"最高"目标.....
: : 当然不一定,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类人只以自己的解脱为最高目标,而且急于一世解脱.
: : 他对自己身见的执著,搞不好还强于那些能舍身取义的凡夫.
: : 印顺导师也说过:不能说声闻乘者无慈悲心,但是有一类人坚持自己不证没法利益众生
: : 到最后反倒成为北传形容的那种声闻.
: 以解脱为最高目标的话,放下身见是必要的,光出家本身就是放下身见的一种体现。
: 印顺导师的这段话我不置评,不证也是能利益众生,证了当然更能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
: 。哪有教众生佛法自己却不证的道理呢?
: 那就像叫人做这件事,自己却不做一样。尤其佛法是心法,经文只是文字,传扬也是需要
: 有实际证悟程度的人才比较好。
: 个人是觉得有苦集灭道就够了....再去分析那是什么性并不会有什么帮助。
: 我拿起碗筷吃饭,不需要分析我的筷子是几公分、碗什么颜色才能完成吃饭的动作。
: 同理,我思维苦集灭道,那是什么性其实无关紧要...
若加上阿赖耶识,则有关紧要了。三性三无性关系到阿赖耶识如何成就一切法,关系到成
佛后的一切种智,能知一切法产生背后的原理,才能如声闻经典中如来十力可以知道一切
众生的需要
: :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缘起):
: : 诸行无常
: : ===> 依他起性(以阿赖耶识缘起解释)
: : 诸法无我
: : 涅槃寂静 ===> 体认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众生遍计所执性(执取万物实有)
: : 以达成涅槃寂静状态.
: 同上......
不提阿赖耶识,三性三无性用此方法解释,就会跟声闻法(声闻版三法印)叠床架屋,只
是重新发明轮子。但若以套入阿赖耶识、万法唯识来理解,则有声闻法没有的内涵
: :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 :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为了解释轮回与了知烦恼的运作方式乃做为禅修与大乘
: : 行门的理论基础, 就必须分开:
: : 心(阿赖耶识) = 集起
: : 意(末那识) = 第六识所依
: : 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不是实我或大我,而且两者都是无记
阿含中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意识称为心、意、识。末学以为并不同菩萨道中的阿赖耶识
这样的解释末学的感觉是:
没套用阿赖耶识,就无法确实的区分声闻法和菩萨法,只能把声闻法的东西用菩萨法的名
相重新包装,然后菩萨法就好像重新发明轮子,跟声闻法叠床架屋。 内容也许不是彻底
错误,但无法区分菩萨法与声闻法,没凸显出菩萨法中的特有内涵
: : (也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 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它只是一个一切身口意行为集中存放的仓库,而且它随
: : 时都在变动.
: : 就好像一杯盐水,表面上看起来静止,但是里面动的可厉害,NaCl不断的结晶与
: : 解离.
: : 而末那识是一个能有"我""我爱""无明""我慢"特质,能发动思想行为的"意"根.
: : 这是一个能以下原因所必须提出的理论:
: : (A)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类的我执或潜藏烦恼从何而来:
: : 人常常会在面临一些情境下升起烦恼, 这些烦恼藏于何处?
: : (B)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如何随业流转:
: : 人在生死流转时,业是放在何处?
: : (C)无想定与灭尽定如果没有六识外的末那识与阿赖耶,那么根本等同一样,无
: : 想定也就是涅槃. 此不合理.
: : (D)五识皆有根为依,独意识无依, 是故必有一意根也就是末那识.
: : 是故此诸识实不脱阿含名相范围.
: : 再者,其实识只有一个,即便是六识说,也是依功能分,如今大乘为解释更深法义
: : ,再将六识延伸出第七与第八,其实很正常.
: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创造一个‘感觉不到它存在’的一个东西来解决?
: 那这个解决方式其实也只是假设罢了....就是假设有个阿赖耶识....
: 所以阿赖耶识只是一种说法,是佛灭后一千年才有的说法....
: 如果要说业存放在阿赖耶识,那又会出现无限多的问题。比如:阿赖耶识是众生个别有
: 还是所有众生统一有唯一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几个,一个或无限?
: 然后根据你给的答案,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阿赖耶识可以明白体验。无明遮障不知道而已
其实从高位菩萨眼中看来,其实连否定阿赖耶识的人,每天都在跟阿赖耶识打交道,只是
日用而不知,对面而不相识
: : (4) 包括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乃至分别说部,南传等多部派都有为解释十二缘起所
: : 安立的名相, 比如"细心", "种子","穷生死蕴", "有分识"等说法, 其实跟阿
: : 赖耶识差不多.
: 原理是:
: : (a)意根与六识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看待万事万物,
: : (b)而人会以为眼前诸事物为真而有种种执取乃至造业.
: : (c)再以贪爱等染污的观念,心态与行为再度染回阿赖耶识,造成阿赖耶识污染.
: : (d)回到a to d持续进行染污.
: : 是故阿赖耶完全是缘起的,而污染的方式有一个动词叫"薰习".
: : 故:
: : 一切境界都是识的"成见或贪爱"之结果
: : ===> 境界为假,不再执取.
: : ===> 识也是缘起,也不可执取
: : ===> 灭苦
: : 既然不脱无常,苦,空,无我,缘起,与四圣谛,三法印,何来是新宗教之说?
: : 只是解释得更详细而已,更何况阿含经的义理确实有明显的缺漏.
: : 阿赖耶有点像云端或服务器或cache.........
: : 你的youtube的首页不是有你常看类型的影片吗?因为你的观看行为都被
: : 云端与服务器给纪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薰习"了你的云端.
: : 如果你乐好此类影片,总有一天你会满脑子这些影片的记忆,youtube 看
: : 到你也会一股脑的把这些影片推荐给你.
: : 修行,不就是要"反薰习"这些恶习气与烦恼吗?
: 不,以阿含经来看习气与烦恼并不是反燻习的概念,它不是单纯你将不好的念头转为
: 好念头就没事。
: 阿含经的原理是放下,不是转念。当然转念也是很好,但是跟放下是两件事。
: 我上面提到过了,这样阿赖耶识不过就是假设性问题,然后随着答案的不同又会出现
: 下一个问题。用业报就足以解释一切,不需特地再帮业设立位置,你设立了位置,
: 业就没有尽的一日,你只是将它燻成比较香,或不臭不香,或有点臭但夹杂着香,
: 但那也是业阿~~~
业报没有位置,那就没有业报了。
硬盘钱这么贵,为什么没人发明不用储存媒体就储存资料的方法呢?
还没提到转世记忆,和其他法的储存呢
: 造业的主体并没有因此不见....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一种常见。
: 其实也有学者已经提到这块,我也是看来的。
: 我记得印顺导师也有‘虚妄唯识’的说法。
作者: log56 (君主建山川)   2016-02-16 12:20: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