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佛在阿含经的教导当然是劝众生脱离轮回,但是这是有其因缘背景的.特别
: : 是为了当在印度哪种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此多的众生修习种种的方法
: : 想要找寻真理, 渴望永离诸苦. 告诉众生如何涅槃自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一
: : 件事.
: :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 厌离与逃避世间似乎是阿含佛典的主轴.
: 厌离世间才能从急遽大量烦恼中脱离出来,不是字面上‘厌离’看似负面,变成厌离
: 世间贪、嗔、痴也是负面的行为。
: 厌离世间所表示内涵是远离世间贪、嗔、痴,这是一种心的远离,不牵涉其中的
: 一种清净。
从"诸受皆苦"以及"无常故苦"以及四圣谛的苦谛看来, 能马上入涅槃无疑就是
佛陀在阿含教典里头的最高指导原则.
苦来自于有我,有我才有贪嗔痴.所以迅速摆脱贪嗔痴自是一切声闻的最重要功夫
摆脱贪嗔痴心当然清净,可是就他一个人清净而已.
或许烦恼止息的背后有无量卡车的愿力与责任未了.
: : 嗯,大乘佛教可不这么看啊! 就如同印顺导师所言, 大乘看的是佛陀的本怀,
: : 大乘认为:获取急于离苦与速得涅槃的知识其实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
: : 有看见所有的问题.
: : 宇宙的实相也非部派佛教可以洞悉. 这个问题可以从部派佛教的分裂所出现
: : 的各种主张之多元与争辩乃至与外道的辩论失败就可以知道阿罗汉的所知有
: : 限.
: : 再者,就如同我之前所言,证四双八辈其实也只是解决与自己相处的问题而已.
: : 努力观察自己就能解脱.只要去除了自己的苦,万事OK.因此所有的止观技术都
: : 是以此为导向.
: : 但是大乘可不相同, 你解决的你自己的问题还不够,你与A与B与C....乃至
: : Group A Group B......的相处问题也须一并解决. 如果你没有此等知识与能
: : 力, 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
: :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正遍知"."成佛". 而大悲心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
: : 也最自然的动力.就此观点来看,阿罗汉其实离真正的"觉悟"尚有一段距离.
: : 这用一句现代化的话语就是"进化",进化中途可以休息, 但是迟早会对自己不
: : 满意.会再收拾行囊往前走.只有面临问题,才能够再度有提升智慧的机会.
: : 因此,声闻乘行者视烦恼如寇仇,亟欲远之的行径.就某方面看来,其实是丧失了
: : 增强自己波罗蜜的机会.
: 就金刚经的观点,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何谓无余涅槃?
诸乘定义不同哩! 如果菩萨鼓励大家证阿罗汉,那谁来当那位菩萨?
所以此处鄙人的看法认为应该是: 菩萨随顺个人的发心鼓励大家修学三乘菩提.
最后都会到达大乘佛教认为的真正无余涅槃, 也就是成佛.
如果选择二乘,菩萨也欢喜赞叹, 反正先让你得涅槃法喜, 到时候你参学多了,
心量大了,能量足了,觉得自己仍有诸多不圆满处,该是在往下走了的时候了,自然就会
寻求佛道.
: : 而欲成佛, 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积极寻找彻底解决宇宙一切问题的方法.
: : 所以,维摩诘经才会说: 烦恼即菩提.不同于阿含经以个人离苦为一切行为的出
: : 发点.大乘更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场上, 以性空思想的彻底阐扬,发挥如幻如化的
: : 无边大用,彻底解决众生一切问题.帮助自己与众生"进化".
: : 易言之,前者讲无常之患.后者反过头来讲无常之用.
: : 从此观点来看,所谓涅槃寂静, 其实只是一个休息站或暂时状态,根本无涅槃可
: : 得.甚至也无轮回可得.
: : 因此, 古佛的再来与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完全可以解释, 甚至阿罗汉也有自愿重
: : 入轮回的可能,他可以不出来,但是迟早他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已证过阿
: : 罗汉的圣者, 再入轮回就几乎必定上求佛道了. 而这样的菩萨当然就可等效称
: : 作是圣者菩萨了, 而行舍智(或忍位)过后的观智也会因为宿命明而知道, 只是
: : 不入涅槃罢了.已经证过阿罗汉何须再证一次.
: :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与棘手, 原因是因为它牵扯到涅槃后的问题. 到底涅槃
: : 后的状态如何佛陀是不愿讲清楚的.
: : 我们只能从经上得知他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境界. 但这境界真就是恒常不变的常
: : 吗?似乎也不是,如果是, 那佛与阿罗汉就只是一个经过训练而变成的"梵". 专
: : 供人膜拜用.这明显打脸佛理.那涅槃后的状态会变吗? 难道涅槃后就是没事干
: : 吗?我想我们恐怕无法否认这个命题.
: : 唯一能肯定的, 就是解脱圣者不会再"被迫入轮回". 但是他们会处于何种状态
: : 呢?有一种可能性是无余涅槃后往生佛国净土.
: : 在阿弥陀经里提到: 极乐世界充满无量无数阿罗汉, 这些阿罗汉从何而来呢?
: : 有可能就来自各世界的四果圣人.当然很多南传人不信,那我可以理解,但是会这
: : 样说当然有所本.
: : 各位要知道: 所谓涅槃后非有非无, 其实就是有,只是此有并非不受后有的有,
: : 不受后有是指会造业的妄识停止运作,妄心停了,当然不受后有,不会再投生到妄
: : 识所能辨别的六道世间.
: : 以凡夫角度来看,当然等同消失,故说非有.但是, 他一定还是存在的,否则就是断
: : 灭,而且他也一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不然修行毫无意义. 只是他们存在的空间不
: : 是凡夫意识可以观察.甚至也非常可能有另外一段新的里程要走,不会没事干 .因
: : 此故说非无.
: 金刚经中有说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菩萨就算自己不取涅槃,也是欣乐世间众生证涅槃,脱离生死苦海的。
同意
: 而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是他要让众生证阿罗汉入无余涅槃。
笔者浅见,应该说,无论三乘菩提皆赞叹.
: 所以现在许多大乘寺院开始修习阿含学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事情,大乘本来就缺乏
: 正统的禅修宴坐,所以大多只能以念经念佛念咒拜佛菩萨为修行,这样跟中国民间
: 信仰实在没什么不同。
: 后来的‘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后人所造的罢了。
大乘佛教从来就不是没有止观的修学, 实际上来说南北三大系统的佛教
从开始以来就一直有师传徒的禅修"集团",所依的除了经以外,当然就是
阿毗达摩以及诸论.
但是"经"里头的论述,其实并不太清楚而且有时候会有部派传诵的差异,
所以多半都会参照甚至依循论的内容来作为禅修的指南.
就连现在的南传佛教也是非常重视论典的研修的.所以,根据论来禅修,
其实根本就很正常.不过,当然,"老师"的教法才是关键.
而且,在隋唐时期行者的禅修工夫是相当强的,包括如来禅与祖师禅都很
盛行.智者大师本身也是如来禅的高手.也写过几本著名的禅修指南.
但是因为几本论典(如俱舍论)太过详赅与完备,所以导致古人认为有它
就够了,因此便因为这样埋没了阿含经.
当然,祖师判教的影响,大乘经被判为圆顿,阿含被判为不了义.而人们普
遍又自视甚高,很少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根器差,心量小的藏教种性.眼高手
低的结果,也导致次第分明的"小乘"经束之高阁.
而致命的政治力如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把重修证次地与义理的宗派几乎
全毁了,只有禅宗与净土宗能延续,其他的就剩少数乃至灭绝.此举无疑更
补下了至深至重的一击.
然而诵经念佛的修行方式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低俗,那么民间,只是一种"唯
信"的宗教行为.那就看个人解读了.
鄙人的看法是:低不低俗还是要看你的心态是什么? 如果是对大乘很有信
心,发广大愿,具足正知正见与六度,修这些始终不辍,那么总有一日效果
辉煌.
怎么说呢?
您在以下不是有提到: 大乘的菩萨随时能入禅定吗? 是啊!我也很同意.就
这样来看,那为何这些行为不能入定? 真正厉害的是能用最一般的方法就
能够入法界实相的人.
很多人以为非要七支坐法,盘腿,修五停心观才能入定,因而批判大乘的法
门无法入定,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比如谛闲法师与太虚大师都分别曾在
讲经与阅藏时入定. 另外也有人念佛入定.
这些都是非典型的入定案例.无法用一般的禅修理论解释.必须要用大乘
的理论才能说明.
但是,如果只是不求甚解,贪求功德, 只想消灾免难,又无戒行,那么这些
行为当然就是民间信仰.佛法只是躯壳罢了!
: 其实大乘菩萨的本质就不是坐在那里禅坐为修行,没有一套禅坐系统是很正常的,
: 以维摩诘经来看,菩萨的境界是一种不需要禅坐,却异常高于阿罗汉的一种
: 境界。
菩萨修的叫三昧,可坐可不坐.
菩萨要修的三昧可多了,最基本的是通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也是利于不被
染污之地的最基本禅定.
而所谓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佛教专属禅定.
大乘修习种种三昧的重点在于利益众生,其基本见地为般若波罗蜜与大悲心.
大乘经里的三昧非常多,如大品般若经的百八三昧.
如常见的一行三昧:
就是一种先修习般若波罗蜜观智, 而再端身念佛的一种三昧.
这些三昧不外乎都是要能达到以通晓五明,乃至接近佛的一切智智之能力为目标.
而这些三昧,当然远不同于二乘行者自受用,急欲入涅槃,所入之禅定.
: 如果菩萨的境界是这种定义,那以念经念佛念咒,强调念几万遍的修行根本是错误的。
: 念经念佛念咒的方式比禅坐还不直指其心,根本与印度教道教的多神信仰没什么两样,
: 不可能是菩萨舍于禅坐以后的修行方式。
所谓几万遍都只是个方便数, 重点是你能念进去你的"心"的量或(能量)到底有多少?
发心正确,知见正确,又会调整自己的方法至最佳"入定"模式.总有一天会念入"心".
念入心之后,便会逐渐转化你的正报与依报.
再者,初发心菩萨也要增强能力与移除障碍的,老是病恹恹,东碰壁,西撞墙的,
一定无事可成,搞不好还会退转.念这些经咒就是转化这些障碍的一大方便.所
以不宜轻看.
而诵经念佛持咒也能入心,还比禅修要方便多了.重点是你要找寻一条让你最能
专心的方法.
: 如果菩萨是以念经念咒念佛几万遍为修行,不证涅盘那是刚好而已,因为根本证不了。
这些都是应用软件让你集资净障的,不能老抓住不放,菩萨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的.
: : 而佛的报身净土就是一个能让生命再上层楼之由清净识所构成之世界. 涅槃后旅
: : 居净土听受法华经等大乘法义是有可能的.
: 这段话应该就算是大乘也会有争议,那个‘清净识’的存在就算是大乘也不一定认同。
人类的语言是有极限的, 那种状态你要怎么形容? 不存在的存在?
建议不要在这上面钻牛角尖.
: : 如果决志寻求佛道,那么一定累积波罗蜜,或许就有自愿重入轮回的可能性. 但此
: : 轮回已非彼轮回, 之前的轮回是自作自受,是在自己惩罚自己.现在的轮回是甘露
: : ,是工具,是软件,是无比的利器,因为自己已经"不沾锅了",也因为智慧利故,故能
: : 堪受任何境界,欢喜做,甘愿受.
: : 事实上,所有大小乘的矛盾尽在于此,一者以有个涅槃为绝对目标, 一者以一再进
: : 化为最终目标.因为涅槃为二乘禁止讨论区,而且还会搬十四无记来对干, 所以一
: : 直是难以与其说清楚讲明白的区域.
: : 上座部的保守有其好处,但是却有着不能随顺因缘的坏处, 因为他们只讲因缘法,
: : 却在解脱道外的领域不善于用因缘法.
: : 但是,劝众生尽早"脱苦".远离轮回, 遁入涅槃真的是明白宇宙实相的伟大的佛陀
: : 要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吗?
: 依照金刚经是这样没错.....‘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当然很多人是将‘无余涅槃’作另外的解释,那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那您又何尝不是一厢情愿呢? 就各尊重各的吧!
大家都当阿罗汉~谁来当菩萨?
而且我说过了~~"最高"目标.....
: : 说明白点,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 恐怕认同的人不会在少数.
: : 千万别以为外道的学说都是不堪一击的纸糊沙包.比如有名的眼创论, 它声称如此
: : 复杂功能的眼睛怎么可能是演化来的,的确,眼睛虽然还是缺陷,但他的构造真的是
: : 非常精密,不是无神论者三言两语可以否定的.
: : 同样的,也不是用因缘所生法可以解释的,这种解释太笼统,太肤浅. 根本搔不到痒
: : 处.阿含经的教理刚好就不能解释这种事情.因为,与解脱无关.
: : 当林靖娟女士为救小孩而舍身取义时, 恐怕也会有一大批人认为他的行为或许比
: : 在森林里经行禅修的人更无我. 什么是无我? 解脱成为阿罗汉是完全无我吗? 恐
: : 怕未必.
: : 说实在话,这些东西已经类似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应该太深入, 但是如果要辩证法义
: : ,让人对法的抉择有助益, 那么还是必须说一说的.
: 就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看见的很多在火场或意外舍身救人的英雄,反而容易
: 在事后产生一种无法将那时的情境与现实脱离的症候群,就像是美国大兵去阿富汗回到
: 家看电视还满脑子枪林弹雨一样的症候群。他的家人会有他不在这里的错觉。
: (不懂可以看电影台美国狙击手)
: 这不一定跟是不是更无我有关。只能说林靖娟女士舍身取义是让人钦佩、动容、尊敬
: 的行为。
: 我相信有过无我禅修训练的英雄,可以减少类似的症候群现象,不过这就属于心理学
: 、精神学的范畴了。
当然不一定,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类人只以自己的解脱为最高目标,而且急于一世解脱.
他对自己身见的执著,搞不好还强于那些能舍身取义的凡夫.
印顺导师也说过:不能说声闻乘者无慈悲心,但是有一类人坚持自己不证没法利益众生
到最后反倒成为北传形容的那种声闻.
: : , 如来藏等等也都是缘起无我, 这些都没有实质的本体,只是为称呼法界特性
: : (性质)或法界功能的假名罢了.瑜伽师地论说还说阿赖耶识涅槃时会消失呢!
: : 至于苦空无常,大乘没有否认.但是他更看到了空的用处. 如果不空, 那么一切
: : 事物都将不能改变.好的永远好,坏的永远坏.一阐提永远是一阐提.成佛永无指
: : 望.就是因为空, 一切都变为可能. 留级生能上台大, 周立磐陀伽能证阿罗汉.
: : 由此看来,无常必非坏事,无常故苦其实也是方便说.
: : 善用空性,就是能将佛教缘起理论应用极大化的手段.也是菩萨储存资粮, 在具
: : 备自我保护的观智(或三三昧)下,仍能大行各种幻化佛事的基本凭借.
: : 至于净土, 很简单, 也是因空性的发挥而设置的佛法留学国度. 既然法界现象
: : 的功能面阿含经几乎没提, 南传当然无法理解.
: : 而且, 去净土也并非享乐, 无营生以及五蕴之痛苦只是方便众生专精在法之思
: : 维与实现上,如理思维, 法次法向.这与往生天界的纯耗福德天差地别.
: 你所提的阿赖耶识、庵摩罗识、如来藏就算是大乘本身也不一定有定论。
: 这几个名词在大乘长久以来也没有统一的定义,顶多就是后世统一采取某一种说法而已
: 。
: 也许龙树那时代对阿赖耶识听都没听过.....
: 其实大乘在后世试图用新造的理论去解释很多东西,反而会将阿含基础整个否定掉。
: 六识变八识,并不一定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新宗教的诞生,哈哈哈哈~~~~~
: 只有像金刚经这样的大乘经才不会有这种问题。所以就算信大乘,也是信初期大乘
: 才可以。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理论"能不能推翻阿含.哦~~应该说还是不是佛教就好~~
唯识三性: 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 圆成实性.
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看:
(1)合不合乎四圣谛:
基本原理: 缘起(依他起性)
[阿含:业感缘起][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苦
> 流转 (遍计所执性)
集
灭
> 还灭 (圆成实性)
道
唯识:在了知阿赖耶识如何以依他起性运作的状况下,解决了众生遍计
所执的错误认知,以达到圆成实的灭苦状态.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缘起):
诸行无常
===> 依他起性(以阿赖耶识缘起解释)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 体认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众生遍计所执性(执取万物实有)
以达成涅槃寂静状态.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为了解释轮回与了知烦恼的运作方式乃做为禅修与大乘
行门的理论基础, 就必须分开:
心(阿赖耶识) = 集起
意(末那识) = 第六识所依
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不是实我或大我,而且两者都是无记
(也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它只是一个一切身口意行为集中存放的仓库,而且它随
时都在变动.
就好像一杯盐水,表面上看起来静止,但是里面动的可厉害,NaCl不断的结晶与
解离.
而末那识是一个能有"我""我爱""无明""我慢"特质,能发动思想行为的"意"根.
这是一个能以下原因所必须提出的理论:
(A)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类的我执或潜藏烦恼从何而来:
人常常会在面临一些情境下升起烦恼, 这些烦恼藏于何处?
(B)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如何随业流转:
人在生死流转时,业是放在何处?
(C)无想定与灭尽定如果没有六识外的末那识与阿赖耶,那么根本等同一样,无
想定也就是涅槃. 此不合理.
(D)五识皆有根为依,独意识无依, 是故必有一意根也就是末那识.
是故此诸识实不脱阿含名相范围.
再者,其实识只有一个,即便是六识说,也是依功能分,如今大乘为解释更深法义
,再将六识延伸出第七与第八,其实很正常.
(4) 包括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乃至分别说部,南传等多部派都有为解释十二缘起所
安立的名相, 比如"细心", "种子","穷生死蕴", "有分识"等说法, 其实跟阿
赖耶识差不多.
(5) 阿赖耶识的原理是:
(a)意根与六识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看待万事万物,
(b)而人会以为眼前诸事物为真而有种种执取乃至造业.
(c)再以贪爱等染污的观念,心态与行为再度染回阿赖耶识,造成阿赖耶识污染.
(d)回到a to d持续进行染污.
是故阿赖耶完全是缘起的,而污染的方式有一个动词叫"薰习".
故:
一切境界都是识的"成见或贪爱"之结果
===> 境界为假,不再执取.
===> 识也是缘起,也不可执取
===> 灭苦
既然不脱无常,苦,空,无我,缘起,与四圣谛,三法印,何来是新宗教之说?
只是解释得更详细而已,更何况阿含经的义理确实有明显的缺漏.
阿赖耶有点像云端或服务器或cache.........
你的youtube的首页不是有你常看类型的影片吗?因为你的观看行为都被
云端与服务器给纪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薰习"了你的云端.
如果你乐好此类影片,总有一天你会满脑子这些影片的记忆,youtube 看
到你也会一股脑的把这些影片推荐给你.
修行,不就是要"反薰习"这些恶习气与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