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07 14:11:14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佛在阿含经的教导当然是劝众生脱离轮回,但是这是有其因缘背景的.特别
: 是为了当在印度哪种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此多的众生修习种种的方法
: 想要找寻真理, 渴望永离诸苦. 告诉众生如何涅槃自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一
: 件事.
: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 厌离与逃避世间似乎是阿含佛典的主轴.
厌离世间才能从急遽大量烦恼中脱离出来,不是字面上‘厌离’看似负面,变成厌离
世间贪、嗔、痴也是负面的行为。
厌离世间所表示内涵是远离世间贪、嗔、痴,这是一种心的远离,不牵涉其中的
一种清净。
: 嗯,大乘佛教可不这么看啊! 就如同印顺导师所言, 大乘看的是佛陀的本怀,
: 大乘认为:获取急于离苦与速得涅槃的知识其实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
: 有看见所有的问题.
: 宇宙的实相也非部派佛教可以洞悉. 这个问题可以从部派佛教的分裂所出现
: 的各种主张之多元与争辩乃至与外道的辩论失败就可以知道阿罗汉的所知有
: 限.
: 再者,就如同我之前所言,证四双八辈其实也只是解决与自己相处的问题而已.
: 努力观察自己就能解脱.只要去除了自己的苦,万事OK.因此所有的止观技术都
: 是以此为导向.
: 但是大乘可不相同, 你解决的你自己的问题还不够,你与A与B与C....乃至
: Group A Group B......的相处问题也须一并解决. 如果你没有此等知识与能
: 力, 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
: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正遍知"."成佛". 而大悲心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
: 也最自然的动力.就此观点来看,阿罗汉其实离真正的"觉悟"尚有一段距离.
: 这用一句现代化的话语就是"进化",进化中途可以休息, 但是迟早会对自己不
: 满意.会再收拾行囊往前走.只有面临问题,才能够再度有提升智慧的机会.
: 因此,声闻乘行者视烦恼如寇仇,亟欲远之的行径.就某方面看来,其实是丧失了
: 增强自己波罗蜜的机会.
就金刚经的观点,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而欲成佛, 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积极寻找彻底解决宇宙一切问题的方法.
: 所以,维摩诘经才会说: 烦恼即菩提.不同于阿含经以个人离苦为一切行为的出
: 发点.大乘更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场上, 以性空思想的彻底阐扬,发挥如幻如化的
: 无边大用,彻底解决众生一切问题.帮助自己与众生"进化".
: 易言之,前者讲无常之患.后者反过头来讲无常之用.
: 从此观点来看,所谓涅槃寂静, 其实只是一个休息站或暂时状态,根本无涅槃可
: 得.甚至也无轮回可得.
: 因此, 古佛的再来与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完全可以解释, 甚至阿罗汉也有自愿重
: 入轮回的可能,他可以不出来,但是迟早他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已证过阿
: 罗汉的圣者, 再入轮回就几乎必定上求佛道了. 而这样的菩萨当然就可等效称
: 作是圣者菩萨了, 而行舍智(或忍位)过后的观智也会因为宿命明而知道, 只是
: 不入涅槃罢了.已经证过阿罗汉何须再证一次.
: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与棘手, 原因是因为它牵扯到涅槃后的问题. 到底涅槃
: 后的状态如何佛陀是不愿讲清楚的.
: 我们只能从经上得知他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境界. 但这境界真就是恒常不变的常
: 吗?似乎也不是,如果是, 那佛与阿罗汉就只是一个经过训练而变成的"梵". 专
: 供人膜拜用.这明显打脸佛理.那涅槃后的状态会变吗? 难道涅槃后就是没事干
: 吗?我想我们恐怕无法否认这个命题.
: 唯一能肯定的, 就是解脱圣者不会再"被迫入轮回". 但是他们会处于何种状态
: 呢?有一种可能性是无余涅槃后往生佛国净土.
: 在阿弥陀经里提到: 极乐世界充满无量无数阿罗汉, 这些阿罗汉从何而来呢?
: 有可能就来自各世界的四果圣人.当然很多南传人不信,那我可以理解,但是会这
: 样说当然有所本.
: 各位要知道: 所谓涅槃后非有非无, 其实就是有,只是此有并非不受后有的有,
: 不受后有是指会造业的妄识停止运作,妄心停了,当然不受后有,不会再投生到妄
: 识所能辨别的六道世间.
: 以凡夫角度来看,当然等同消失,故说非有.但是, 他一定还是存在的,否则就是断
: 灭,而且他也一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不然修行毫无意义. 只是他们存在的空间不
: 是凡夫意识可以观察.甚至也非常可能有另外一段新的里程要走,不会没事干 .因
: 此故说非无.
金刚经中有说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菩萨就算自己不取涅槃,也是欣乐世间众生证涅槃,脱离生死苦海的。
而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是他要让众生证阿罗汉入无余涅槃。
所以现在许多大乘寺院开始修习阿含学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事情,大乘本来就缺乏
正统的禅修宴坐,所以大多只能以念经念佛念咒拜佛菩萨为修行,这样跟中国民间
信仰实在没什么不同。
后来的‘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后人所造的罢了。
其实大乘菩萨的本质就不是坐在那里禅坐为修行,没有一套禅坐系统是很正常的,
以维摩诘经来看,菩萨的境界是一种不需要禅坐,却异常高于阿罗汉的一种
境界。
如果菩萨的境界是这种定义,那以念经念佛念咒,强调念几万遍的修行根本是错误的。
念经念佛念咒的方式比禅坐还不直指其心,根本与印度教道教的多神信仰没什么两样,
不可能是菩萨舍于禅坐以后的修行方式。
如果菩萨是以念经念咒念佛几万遍为修行,不证涅盘那是刚好而已,因为根本证不了。
: 而佛的报身净土就是一个能让生命再上层楼之由清净识所构成之世界. 涅槃后旅
: 居净土听受法华经等大乘法义是有可能的.
这段话应该就算是大乘也会有争议,那个‘清净识’的存在就算是大乘也不一定认同。
: 如果决志寻求佛道,那么一定累积波罗蜜,或许就有自愿重入轮回的可能性. 但此
: 轮回已非彼轮回, 之前的轮回是自作自受,是在自己惩罚自己.现在的轮回是甘露
: ,是工具,是软件,是无比的利器,因为自己已经"不沾锅了",也因为智慧利故,故能
: 堪受任何境界,欢喜做,甘愿受.
: 事实上,所有大小乘的矛盾尽在于此,一者以有个涅槃为绝对目标, 一者以一再进
: 化为最终目标.因为涅槃为二乘禁止讨论区,而且还会搬十四无记来对干, 所以一
: 直是难以与其说清楚讲明白的区域.
: 上座部的保守有其好处,但是却有着不能随顺因缘的坏处, 因为他们只讲因缘法,
: 却在解脱道外的领域不善于用因缘法.
: 但是,劝众生尽早"脱苦".远离轮回, 遁入涅槃真的是明白宇宙实相的伟大的佛陀
: 要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吗?
依照金刚经是这样没错.....‘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当然很多人是将‘无余涅槃’作另外的解释,那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 说明白点,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 恐怕认同的人不会在少数.
: 千万别以为外道的学说都是不堪一击的纸糊沙包.比如有名的眼创论, 它声称如此
: 复杂功能的眼睛怎么可能是演化来的,的确,眼睛虽然还是缺陷,但他的构造真的是
: 非常精密,不是无神论者三言两语可以否定的.
: 同样的,也不是用因缘所生法可以解释的,这种解释太笼统,太肤浅. 根本搔不到痒
: 处.阿含经的教理刚好就不能解释这种事情.因为,与解脱无关.
: 当林靖娟女士为救小孩而舍身取义时, 恐怕也会有一大批人认为他的行为或许比
: 在森林里经行禅修的人更无我. 什么是无我? 解脱成为阿罗汉是完全无我吗? 恐
: 怕未必.
: 说实在话,这些东西已经类似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应该太深入, 但是如果要辩证法义
: ,让人对法的抉择有助益, 那么还是必须说一说的.
就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看见的很多在火场或意外舍身救人的英雄,反而容易
在事后产生一种无法将那时的情境与现实脱离的症候群,就像是美国大兵去阿富汗回到
家看电视还满脑子枪林弹雨一样的症候群。他的家人会有他不在这里的错觉。
(不懂可以看电影台美国狙击手)
这不一定跟是不是更无我有关。只能说林靖娟女士舍身取义是让人钦佩、动容、尊敬
的行为。
我相信有过无我禅修训练的英雄,可以减少类似的症候群现象,不过这就属于心理学
、精神学的范畴了。
:: 没有人说中阴(最早出自大毘婆沙论)是实我, 而阿赖耶识, 庵摩罗识(第九识)
: , 如来藏等等也都是缘起无我, 这些都没有实质的本体,只是为称呼法界特性
: (性质)或法界功能的假名罢了.瑜伽师地论说还说阿赖耶识涅槃时会消失呢!
: 至于苦空无常,大乘没有否认.但是他更看到了空的用处. 如果不空, 那么一切
: 事物都将不能改变.好的永远好,坏的永远坏.一阐提永远是一阐提.成佛永无指
: 望.就是因为空, 一切都变为可能. 留级生能上台大, 周立磐陀伽能证阿罗汉.
: 由此看来,无常必非坏事,无常故苦其实也是方便说.
: 善用空性,就是能将佛教缘起理论应用极大化的手段.也是菩萨储存资粮, 在具
: 备自我保护的观智(或三三昧)下,仍能大行各种幻化佛事的基本凭借.
: 至于净土, 很简单, 也是因空性的发挥而设置的佛法留学国度. 既然法界现象
: 的功能面阿含经几乎没提, 南传当然无法理解.
: 而且, 去净土也并非享乐, 无营生以及五蕴之痛苦只是方便众生专精在法之思
: 维与实现上,如理思维, 法次法向.这与往生天界的纯耗福德天差地别.
你所提的阿赖耶识、庵摩罗识、如来藏就算是大乘本身也不一定有定论。
这几个名词在大乘长久以来也没有统一的定义,顶多就是后世统一采取某一种说法而已

也许龙树那时代对阿赖耶识听都没听过.....
其实大乘在后世试图用新造的理论去解释很多东西,反而会将阿含基础整个否定掉。
六识变八识,并不一定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新宗教的诞生,哈哈哈哈~~~~~
只有像金刚经这样的大乘经才不会有这种问题。所以就算信大乘,也是信初期大乘
才可以。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07 17:13:00
什么是初期大乘 ?玄奘大师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全印度各宗派)中,以论主身分取得胜利后,当时候在大乘佛教徒中,称玄奘大师"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佛教徒尊称他为"木叉提婆"(解脱天),同时被大小乘所公认一代高僧。了解这段历史后,再回过头来看后期学者推论出来的大乘时期不难发现几个明显矛盾 :(一)大乘若是后人所编撰而成,何以那些以圆满佛陀智慧为主的部派僧众,会无法在辩论中胜过玄奘大师 ?难道这个 "后人",智慧更胜佛陀 ? 如果属实,为什么在历史上却从来没有提及这些编撰大乘的 "隐世高手"。而重视师承的佛教,为什么如龙树、无著、世亲、玄奘.....等等,在他们的文献中,也没提过这些隐世高手 ?唯一说法,大乘乃是佛说,惟有佛说才能圆满佛说。我这样推论,您认同吗 ?(二)当时候的那烂陀寺,是全世界佛教学术的顶峰,而校长是戒贤法师,那烂陀寺大小乘乃至各派学说都有,也互相辩论,为什么校长却是一位大乘行者 ? 戒贤大师所专精的就是您质疑后人编撰的<瑜珈师地论>。(三)论印度佛教历史,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在国际上是考据印度佛教史的极贵重文献,多处能找到佛教古蹟,全都是因为依照了玄奘这本书而找到。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印度留学10多年的玄奘大师,却从没提过大乘是后人所编撰,也从没分过什么初期、后期...玄奘大师认定了大乘是佛陀亲传,这又该如何解释 ?最后结论,印度本是不重视历史的国家,现今距离玄奘又已经将近千年之远,这中间的转折有多少历史文献在动乱中丧失 ?何以当今学者的资料,就能比更接近当时亲游印度的玄奘可信度还高 ? 这合乎逻辑吗 ? 可想看看。更何况玄奘大师并不只是学者,也不是去旅游,而是在当时的印度佛教界当中,拿到了最高的认证与公信力。试问当今那些议论大乘的学者们,有谁拿到这类成就肯定 ?被全印度佛教界、五印度的国王所认可,争相供养。北传不流行辩经,可以请问有那些的佛教学者,有谁去挑战过藏传佛教的辩经 ? 大胜藏传各高僧大德,取得藏传一至认同?抱歉,末学从来没听过。藏传也是大乘佛法的聚集地,如果真有实力,那就像玄奘大师那样以实力来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无误的,否则其实那些学术资料,只能当成一种了解印度佛教的参考资料而已。如果过度推断,恐怕是不足以采信的。佛法不只是历史,更重要的还包括法义的论证,与修行的亲证这才是真理之展现。了解以上历史背景之后,若想知道什么是大乘 ?可参考,《称赞大乘功德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里面佛陀有亲自讲解何谓大乘。至于要选择相信佛陀,还是相信学者的推论,就凭各人智慧了言尽于此,阿弥陀佛。引领众生皆成就佛果,应该才是佛陀真正的究竟悲心本怀。而这条大道,更是属于每个众生的。
作者: waree (白熊)   2016-02-08 00:09:00
推玄奘大师...从头看到尾..发现大家从不同切入点思考..都有道理想要推翻其中一人的论点..就会有无法说明解释的地方会不会大家的论点其实是不互相矛盾的?不过还是感谢各位大大分享对于法义的论点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08 17:14:00
每个人都有各自看法,也尊重您的见解,阿弥陀佛。
作者: samed (peace)   2016-02-11 21:06:00
这次的讨论 我个人非常欣赏 没感受到太多情绪的介入大家就自己观点提出讨论 对对方论点提出质疑 留给自由思考的空间 并礼貌往来 我感觉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