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佛教.

楼主: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06 17:24:26
: ..................
: 脱离或常住于生死轮回:北传教义提倡发愿成菩萨(例:地藏菩萨)或佛(例:阿弥陀佛),常
: 住于生死轮回直到一切众生都证涅槃;而南传教义则是尽快修证涅槃,当世就脱离生死轮盘
: 。我们再次提及佛陀,他说过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在这生死轮回打滚,应该尽力修道,尽快脱
: 离生死轮回。如他本身在证果位时,他高兴的呼喊再也没有生死了,这是他的最后一生了。
: 佛陀在《增支部》里说:“比丘们,就是一小点的粪都有戾气的臭,所以我不会贪恋短暂的
: 再生生命,就算最短如弹指的时间。”常住于生死轮回直到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就是永
佛在阿含经的教导当然是劝众生脱离轮回,但是这是有其因缘背景的.特别
是为了当在印度哪种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此多的众生修习种种的方法
想要找寻真理, 渴望永离诸苦. 告诉众生如何涅槃自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一
件事.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 厌离与逃避世间似乎是阿含佛典的主轴.
: 恒?北传教义说到文殊和观音菩萨都是过去佛的化身,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的佛。这一类的
: ‘觉悟菩萨和佛’在北传经典中,都是常住于世至到一切众生都成了佛。这些说法是相反于
: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一切的名(心)色(身)都是无常的;一切的有情都要生、老、病、死,除
: 非生死已了。一个证了果位的众生已了生死,这就是说他再也不会倒回来化成任何种类的身
: 形,因为一切的出现(生命,物质,有形)都是无常、苦、无我。
这就是标准用南传角度看北传的例子.
在佛陀时代,也同时是奥义书发展至高峰的时代.印度的哲学走向了前无古人
的境界,就连来者也只有大乘佛教能与其批敌.非人格而抽象纯精神的梵成为
宇宙最高主宰,而上帝(梵天)也只是梵幻生的人格神.也会毁坏.
在如此的环境下,释迦牟尼佛以三明破斥了梵天造人的神话.但是也标示了以
"离苦"为主要目标的教法.
"诸受皆苦"就是佛要当时众生深刻体认的功课.除此离苦,一切事情的研究都
是浪费生命.所以所谓的佛教哲学就只限于三法印与四圣谛而已.涅槃寂静是
唯一的标的." 梵行以立,不受后有".
标榜上座部的南传部派佛教, 以其保守的行径自然也会将此目标订为佛教的
最高实践.既然不受后有,哪来的古佛再现?
嗯,大乘佛教可不这么看啊! 就如同印顺导师所言, 大乘看的是佛陀的本怀,
大乘认为:获取急于离苦与速得涅槃的知识其实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
有看见所有的问题.
宇宙的实相也非部派佛教可以洞悉. 这个问题可以从部派佛教的分裂所出现
的各种主张之多元与争辩乃至与外道的辩论失败就可以知道阿罗汉的所知有
限.
再者,就如同我之前所言,证四双八辈其实也只是解决与自己相处的问题而已.
努力观察自己就能解脱.只要去除了自己的苦,万事OK.因此所有的止观技术都
是以此为导向.
但是大乘可不相同, 你解决的你自己的问题还不够,你与A与B与C....乃至
Group A Group B......的相处问题也须一并解决. 如果你没有此等知识与能
力, 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正遍知"."成佛". 而大悲心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
也最自然的动力.就此观点来看,阿罗汉其实离真正的"觉悟"尚有一段距离.
这用一句现代化的话语就是"进化",进化中途可以休息, 但是迟早会对自己不
满意.会再收拾行囊往前走.只有面临问题,才能够再度有提升智慧的机会.
因此,声闻乘行者视烦恼如寇仇,亟欲远之的行径.就某方面看来,其实是丧失了
增强自己波罗蜜的机会.
而欲成佛, 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积极寻找彻底解决宇宙一切问题的方法.
所以,维摩诘经才会说: 烦恼即菩提.不同于阿含经以个人离苦为一切行为的出
发点.大乘更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场上, 以性空思想的彻底阐扬,发挥如幻如化的
无边大用,彻底解决众生一切问题.帮助自己与众生"进化".
易言之,前者讲无常之患.后者反过头来讲无常之用.
从此观点来看,所谓涅槃寂静, 其实只是一个休息站或暂时状态,根本无涅槃可
得.甚至也无轮回可得.
因此, 古佛的再来与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完全可以解释, 甚至阿罗汉也有自愿重
入轮回的可能,他可以不出来,但是迟早他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已证过阿
罗汉的圣者, 再入轮回就几乎必定上求佛道了. 而这样的菩萨当然就可等效称
作是圣者菩萨了, 而行舍智(或忍位)过后的观智也会因为宿命明而知道, 只是
不入涅槃罢了.已经证过阿罗汉何须再证一次.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与棘手, 原因是因为它牵扯到涅槃后的问题. 到底涅槃
后的状态如何佛陀是不愿讲清楚的.
我们只能从经上得知他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境界. 但这境界真就是恒常不变的常
吗?似乎也不是,如果是, 那佛与阿罗汉就只是一个经过训练而变成的"梵". 专
供人膜拜用.这明显打脸佛理.那涅槃后的状态会变吗? 难道涅槃后就是没事干
吗?我想我们恐怕无法否认这个命题.
唯一能肯定的, 就是解脱圣者不会再"被迫入轮回". 但是他们会处于何种状态
呢?有一种可能性是无余涅槃后往生佛国净土.
在阿弥陀经里提到: 极乐世界充满无量无数阿罗汉, 这些阿罗汉从何而来呢?
有可能就来自各世界的四果圣人.当然很多南传人不信,那我可以理解,但是会这
样说当然有所本.
各位要知道: 所谓涅槃后非有非无, 其实就是有,只是此有并非不受后有的有,
不受后有是指会造业的妄识停止运作,妄心停了,当然不受后有,不会再投生到妄
识所能辨别的六道世间.
以凡夫角度来看,当然等同消失,故说非有.但是, 他一定还是存在的,否则就是断
灭,而且他也一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不然修行毫无意义. 只是他们存在的空间不
是凡夫意识可以观察.甚至也非常可能有另外一段新的里程要走,不会没事干 .因
此故说非无.
而佛的报身净土就是一个能让生命再上层楼之由清净识所构成之世界. 涅槃后旅
居净土听受法华经等大乘法义是有可能的.
如果决志寻求佛道,那么一定累积波罗蜜,或许就有自愿重入轮回的可能性. 但此
轮回已非彼轮回, 之前的轮回是自作自受,是在自己惩罚自己.现在的轮回是甘露
,是工具,是软件,是无比的利器,因为自己已经"不沾锅了",也因为智慧利故,故能
堪受任何境界,欢喜做,甘愿受.
事实上,所有大小乘的矛盾尽在于此,一者以有个涅槃为绝对目标, 一者以一再进
化为最终目标.因为涅槃为二乘禁止讨论区,而且还会搬十四无记来对干, 所以一
直是难以与其说清楚讲明白的区域.
上座部的保守有其好处,但是却有着不能随顺因缘的坏处, 因为他们只讲因缘法,
却在解脱道外的领域不善于用因缘法.
但是,劝众生尽早"脱苦".远离轮回, 遁入涅槃真的是明白宇宙实相的伟大的佛陀
要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吗?
说明白点,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 恐怕认同的人不会在少数.
千万别以为外道的学说都是不堪一击的纸糊沙包.比如有名的眼创论, 它声称如此
复杂功能的眼睛怎么可能是演化来的,的确,眼睛虽然还是缺陷,但他的构造真的是
非常精密,不是无神论者三言两语可以否定的.
同样的,也不是用因缘所生法可以解释的,这种解释太笼统,太肤浅. 根本搔不到痒
处.阿含经的教理刚好就不能解释这种事情.因为,与解脱无关.
当林靖娟女士为救小孩而舍身取义时, 恐怕也会有一大批人认为他的行为或许比
在森林里经行禅修的人更无我. 什么是无我? 解脱成为阿罗汉是完全无我吗? 恐
怕未必.
说实在话,这些东西已经类似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应该太深入, 但是如果要辩证法义
,让人对法的抉择有助益, 那么还是必须说一说的.
: 北传教法中的‘觉悟菩萨和
: 佛’,出现在幸福和无痛苦中(例: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也相反于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
: 切的名色都是苦的。这些都可以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陀身体中看到,他时常得病,受多余的
: 风之苦、泻肚、饥渴和其他的病痛。还有北传教法中的常住于世,无尽的再轮回中渡化其他
: 众生含有‘实在物’或‘我’(中阴、庵摩罗识)。这也相反于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名色都是
: 无我的。
没有人说中阴(最早出自大毘婆沙论)是实我, 而阿赖耶识, 庵摩罗识(第九识)
, 如来藏等等也都是缘起无我, 这些都没有实质的本体,只是为称呼法界特性
(性质)或法界功能的假名罢了.瑜伽师地论说还说阿赖耶识涅槃时会消失呢!
至于苦空无常,大乘没有否认.但是他更看到了空的用处. 如果不空, 那么一切
事物都将不能改变.好的永远好,坏的永远坏.一阐提永远是一阐提.成佛永无指
望.就是因为空, 一切都变为可能. 留级生能上台大, 周立磐陀伽能证阿罗汉.
由此看来,无常必非坏事,无常故苦其实也是方便说.
善用空性,就是能将佛教缘起理论应用极大化的手段.也是菩萨储存资粮, 在具
备自我保护的观智(或三三昧)下,仍能大行各种幻化佛事的基本凭借.
至于净土, 很简单, 也是因空性的发挥而设置的佛法留学国度. 既然法界现象
的功能面阿含经几乎没提, 南传当然无法理解.
而且, 去净土也并非享乐, 无营生以及五蕴之痛苦只是方便众生专精在法之思
维与实现上,如理思维, 法次法向.这与往生天界的纯耗福德天差地别.
作者: watanmila (watanmila)   2016-02-06 17:26:00
无记
作者: d8888 (Don)   2016-02-11 18:29:00
如来死后是有是无对外道是无记,对多闻佛弟子不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