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我们研究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众的修行生活,就可以明了他们都是跟着佛陀的指导而专心修
: 行,尽力发挥本身所能到达证果位。佛陀亲身教导他的弟子众,即使那些已证到第一,第二
: 或第三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弟子众,也不应该停顿修道,应该再专心修行至达
: 终点,也就是阿罗汉果位。在《法句经》的第166句,佛陀说:“利益人的事如何重大,不
: 可废弃自己的责务;知道自己的责务,应常专心自己的责务。”在证了果位之后,他们就再
: 也不会自私,而且跟着佛陀同心协力去弘扬佛法,马胜比丘如此;阿那律尊者如此;大迦叶
: 长老如此;富楼那尊者如此;圣弟子都是如此。佛陀入般涅槃后,都是这些阿罗汉弟子众在
: 结集佛经、律典,来保障佛法继续一代代正确的流传下来。
: ........................
: 在《如是语》中佛陀说的很清楚,有三种人能真正利益世间上的众生:“比丘们,这三种人
: 的出现在这个世界是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快乐,以慈悲心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为了带来善
: ,利益及快乐给天人和人。是那三种呢?比丘们,在这当中,如来出现在这个世界,他是正
: 等正觉者,也即是阿罗汉……凡是觉悟证果的佛弟子,也是阿罗汉……比丘们,还有那些正
: 在勤修,多闻,严修守戒的佛弟子……。”在这里表明的很清楚了,佛陀是第一种人、他的
: 阿罗汉弟子众是第二种人,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如果他们都好像北传教法所说的那样自私
: ,他们没有可能会证到第一果位的须陀洹,因为须陀洹已经断除我见。第三种人能真正的利
: 益众生,是因为他们真诚舍离世间去修道,以这启发性的模范来鼓励众生修行。
: ..............
只有一点要注意: 北传佛教并非只要利益众生而不重视自己的修持. 如果
自己的烦恼不能消融到一定程度, 利益众生都是带烦脑的善恶混杂业,顶多
升升天, 善业迟早消耗殆尽.
因此大般若经才会说自修苦空无常无我, 要有一定的解脱道的训练.金刚经
也才会说, 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才真是菩萨.
三乘菩提差在哪里呢? 大乘把视众生的苦为己苦也当成修无我的一个课题
。它把缘起的原理更彻底消化吸收得到一个结论: 众生其实是休戚与共,
彼此紧密相关, 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如果不能更大范围解决众生的苦
, 自己尽管努力解脱, 所达之无我仍有其限制.
因此在四圣谛的基础下, 扩大心量成为大乘佛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
题. 此外,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一切境界也是一种证无上菩提不可
或缺的训练.
另外,很多人对北传批判二乘者无慈悲心忿忿不平, 其实这当然是北传的一
种误解,但是慈悲心的流露程度会表现在行为上,毫无疑问,二乘行者较关心
在自己的修持上,修持的目的还是求自我解脱,而不是利益众生.
尤其在突破顶位或行舍智后. 涅槃味会越来越重,能够利益众生的时间几乎
将所剩无几.时候到了还是入涅槃. 这很明显不如佛陀的累世所发大愿的大
悲心所能展现的张力.
而且,在阿罗汉的行为表现上, 我们确实也见到某些阿罗汉几乎不说法的,
当然也可能是他累世没修口业与辩才故.所以,讲二乘无慈悲心固然不对,
但是慈悲心不如佛菩提强烈应该无庸置疑.两者在程度上确实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