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佛性,法身VS梵我(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佛..

楼主: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06 17:55:25
: 有一次,佛陀的某弟子(嗏帝比丘)生起一种见解,同样的一个识在无尽轮回旅游。佛陀彻底
: 地责备他在邪曲佛陀的教法,才提醒他一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的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
: 中没有实际众生的存在:眼识的生起是缘着眼和颜色的和合,耳识的生起是缘著耳和声音的
: 和合等等,它们在连续不断的生灭中。但是在北传教典中说一切众生都有着一个佛性(阿赖
: 耶识),在佛陀教法中这是不正常的常见。
上面已述, 所谓佛性, 只是成佛的可能性, 或者每个生命都是法界功能
的具体而微的展现.只是每个生命开发的完不完全而已.
上座部佛教以离苦为主要诉求的知识, 完全缺乏正向的法界功用了解,
很容易将缘起法解释成肤浅的说明. 比如一部车是由零件组成所以是缘
起.类似说法太多太多.这种说法始终忽略一个问题,"车子是由"人"组成
的", 很明显有一股能量让它被组成.
这股力量非常奇特, 它完全不顺于大自然走向随机杂乱的规律, 相反的,
还时时抵抗它.它的展现表现在法界一切行为:
比如在鼻能闻,在眼能视,在脑能思,在足能行,更神奇的是, 他能知道缘
起.进而讲解缘起,利用缘起,乃至利用之而改变命运转凡成圣.
所以,以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立场,我们不只想知道这股力量怎么来, 还
想知道怎么用.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大乘佛法的佛性或真如(常住真心)非常见的理由:
佛性或法性,真心:都是指法界体性,也就是法界的性质,特性,他不是一个
特定的精神或实质的物.就类似宇宙的特性或宇宙的运作定律一样. 因为
它的特性,法界会是如是状态,生命能如此运作,六道因此轮回, 业报如是
产生,涅槃借此可证.
它是中性的,平等的,平衡的,能依个人生命状态变现出各种世界. 好似TV
的monitor.只是它的显像由心性频道决定.六道的众生只是各各出现在不
同频道里罢了.彰显此特性才能看到空性的功能面.
要知道空性在梵文的原意是0的意思,但0不是没有, 而是有base与座标原
点的意义,也有平衡的意思,法界都依此0性而生缘起现象.比如-5与5都因
0而能有意义.因此,既然是特性,说它为常见并不合理.
因此法师说常见,完全是误解.甚至是当局者迷.
: 在北传教法中说他们的菩萨和佛,可以自由来去自如和随意选择在三十一界中的任何一界出
: 世(例:地藏菩萨在地狱),意思是说这些众生不必受到因果法则的支配。这相反于佛陀的教
: 法。
照这么说目楗连尊者去过地狱也该受地狱报? 天人到地球听佛陀说法也该受人报?
菩萨与圣者能凭愿力与神通道力出现在任何地方.不是因为业.
: 佛陀说证了第一果位(须陀洹)再来世七次;证了第二果位(斯陀含)再来世一次;证了第
: 三果位(阿那含)不再来欲世、但在四禅天证涅槃;证了第四果位(佛陀,辟支佛,阿罗汉)再
: 也没有来生。在北传教典中相信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应身),这相同于基督教教义,很可
: 能他们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这种教义在南传的原始巴利圣典中是找不到的。
有迹象显示,耶稣曾经到印度学佛过,至于法报化,那确实容易与婆罗门教联想
,但是类似的名词不见得是一样的意思. 比如迦叶尊者称佛陀是梵, 那佛就是
梵天化现吗?
大乘佛教的解释就是:
法报化 = 体相用
而体就是无形无相的法界性质,不是一个实质的或有精神的物体.
我看很多人一直爱用梵我一如来评判大乘佛教.其实真的很无言.
要知道梵在印度就等同于道在中国, 他常常是清净, 宇宙真理的
代名词.这是印度语言对于真理的称呼.
印度佛教徒要找寻佛理的更深涵义, 一定要依靠一些名相来解释
轮回与法界功能的现象.也因为印度文化的关系,所以势必难免采
用当地的哲思概念,而且事实上,印度奥义书的哲理已经是非常高
段的哲学, 已经把法界的原始特性以无形无相的非人格绝对精神
来诠释.
但是用他们的名词与概念并不等同于跟他们有一样的解释.
而所谓的"梵我合一",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或"永远与自然同在"
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吗? 就是融入宇宙真理.
难道成阿罗汉与三法印是二不是一? 这也太拘泥于名言了吧!
佛教的"理体"与印度教不同, 除了无形无相, 也没有实体, 更不
是绝对精神, 他只是一种法界特性或功能.
在这种特性下,法界万相森然而立, 缘起性空是其运作与产生功能
之方式.
而所谓的法身: 就是以法为身, 以法为界, 法界即是法身,也就是
说法身就是一种法界特性的代称而已,不是精神. 此与印度教有大
差别.
再者,印度教朝向一神化(梵的绝对精神所生出的人格上帝)与多神
化并行发展.印度教对这些神绝对崇敬, 所以重视祭祀以讨好这些
众神.要知道印度教很多人吃素, 但除了耆那教外几乎都是因为吃
肉"让神不高兴".
而大乘佛教虽有供养,但基本上都是以诸佛菩萨为学习的对象, 所
有有关于诸佛菩萨的行门都是一种培养戒定慧的方便.因此, 不把
他们当上帝来看待,而是以老师来看待. 不用担心众佛菩萨降怒人
间.
并且,印度的婆罗门思想在佛教出现后, 产生非常激烈的化学反应
.早期从梵流出众生的思想被佛教批到一无是处.
所以后来的商羯罗聪明了,用佛教的空性为上梵,因无明之缘起(依
他起性)为下梵.把中观唯识概念偷渡到印度教, 此为抄袭佛教的吠
檀多不二一元论.后来辩论还大败佛教.
但是本质上,他还是为了巩固神权与种姓制度,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
平等,没有阶级问题.但是印度教不同,只有形而上的平等,在现实生
活里,奴隶还是乖乖认命吧!
(因为抄袭佛教,所以Sankara被称为假面佛教徒,而且到目前为止都
还是倍受一些其他的吠坛多学派批评)
因此,千万别只一厢情愿的批大乘佛教梵化,事实上印度教也佛教化.
而且,所谓的化,只是形式.本质仍有极大不同,还是四圣谛与三法印,
更重要的差别是毗婆舍那.
要知道部分二乘一直不愿碰触法界特性这块, 但是又一直爱批评其他
部派与大乘有梵天色彩. 真的不明智.
当初有开始思考"无我如何轮回"的部派都知道这是一个大难题, 所以
才有种种的部派哲思出现.但只要开始解释,就难免出现一些让人攻击
为"常"的现象.
就连南传部派的论典,也认为有"有分识"这种介于二生间的"识",瞧!
这与中阴身,阿赖耶识有何两样?
另外,也有部派以"细心"解释灭尽定与无想定时,第六意识关闭人如何
能苏醒的问题.这不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另一称呼吗?半斤八两吧!
所以,不必一味指责大乘,也该看看自己宗派的教说吧!
作者: odbc (odbc)   2016-02-10 23:05:00
战力坚强的感觉, 先 MEMO 一下有空再来读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2-11 14:22:00
其实很简单,佛性、空性是不是清净心? 是的话就Oudo~~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