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巴利文与集结(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6-02-10 19:42:00
你提出了你个观点。随喜。
U网友有其他观点,跟你同时并陈。
大部分你的观点一言难尽,但少部份我补充一下跟你论证上比较明显必须厘清之处。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三、理想的菩萨:“…我们发现开始从小数的信仰,在长久的保持下去被证明害处,大过前
: : 两个邪见——那就是说,佛教徒的理想不再是求证阿罗汉果位——早期佛教的中心点
~~~~~~~~~~~~~~~~~~~~
两位比丘这方面没有解错。北传希望“(凡是若自认是北传的)佛教徒,发的愿并不是
求证阿罗汉果位”。
至于南传,南传当然有菩萨道,南传并没有说证阿罗汉是唯一真理。
南传是对北传认为佛教徒应行菩萨道(导致在言谈之间自然依逻辑贬低了解脱道,因而
使佛教徒的理想不再是求证阿罗汉果位”)的推论,非常顺畅合理。
: : ,但是在北传最重要的教义是自满于萨愿,那就是行大乘道了。其实这三个见解是贯通的,
: : 互相支持,最后发展到直接冲突于瞿昙本身的教义:阿罗汉果、自修自证、解脱生死…从提
: : 倡菩萨愿与轻视阿罗汉,整个清净心意和降服自己的系统不再被注重,甚至不实修。”
: 上座部佛教的人生观就是这样子.
: 但证阿罗汉是唯一真理吗? 站在非佛教来看或许较能看到盲点.
~~~~~~~~
所以这边,你在扎稻草人。
: : 在几个派系持的异端邪说继续增长。西元前二世纪,卢俱多婆拖部著作摩诃瓦氏突:‘在卢
: : 俱多婆拖部的手册名,摩诃瓦突中,实在地,阿罗汉果位偶然地被承认为理想,或是最高理
: : 想,但这本书的负荷重要点是从不同看法,发展的程度不是倾向阿罗汉果位而是菩萨果位。
: : ’慢慢的,一定会从佛陀所教的阿罗汉理想倾于于菩萨理想,当这种书的增加宣导菩萨理想
: : 。西元零世纪,有了梵文,新的佛教梵文本开始出现。再提莱斯‧大卫博士说:“在妙法莲
: : 华经中…我们可以见到,里边的说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摩诃瓦氏突。妙法莲花经,特别明显的
: : 谴责阿罗汉道。而且教导行菩萨道是每一位元虔诚佛教徒的目的,全部颠覆的原理,他们却
: : 说是佛陀本身说的…过了一个时期,在后期被改了的佛教教徒,对于当时的印度教的神明都
: : 很认识,想配合两宗的教法,所以把印度教的神明转为菩萨,都把他们说为佛陀的随从。在
: 所以普贤与文殊是哪位神明的转化? 这很明显是某位学者是自己的猜测,印顺导师第一个
~~~~~~~~
: 就不同意.
印顺导师有跟两比丘类似的观点,而跟你说的不同。所以两比丘所言,甚至连印顺导师
的立场也能支持两比丘。
你可以不认同印顺导师下述亲笔论点,但是下述论点是印顺导师的亲笔立场,毋庸置疑:
印顺法师,〈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华雨集》第4册,页41-42
梵化,应改为天化,也就是低级天的鬼神化。西元前五Ο年,到西元二ΟΟ年,“佛法”
发展而进入“初期大乘”时代。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理想化的、信仰的成份
加深,与印度神教,自然的多了一分共同性。
一、文殊是舍利弗与梵天的合化,普贤是目犍连与帝释的合化,成为如来(新)的二大胁
侍。
二、神教的咒术等,也出现于大乘经中,主要是为了护法。但为了护持佛法,诵咒来护持
,这与“佛法”中自动的来护法不同,而有了祈求的意义。神教的他力护持,在佛法中
发展起来。
三、“念佛”(“念菩萨”)、“念法”法门,或是往生他方净土,或是能得现生利益
--消灾、治病、延寿等。求得现生利益,与低级的神教、巫术相近。
“大乘佛法”普及了,而信行却更低级了!
印顺导师弘扬大乘佛法,但正如Uguar网友有注意到的:印顺导师极为重视阿含的义理。
我先前则申论:若能遵守阿含经里佛陀的教诲,例如不自以为是认为阿罗汉果在“佛陀教
育”里程度比较低、“菩萨‘果’”在“佛陀教育”里比较高,这样的大乘佛法才是正法
,而有些僧人在这方面宣讲时,因此其实自始就知见错误,贬低阿罗汉还不自知。
samma-sam-bodhi(三藐三菩提,正-等-觉,佛的境界)、sam-bodhi(等-觉,辟支佛的
境界),bodhi(觉,阿罗汉的境界)。全部有巴利文依据,可以因此区分为三乘。有这三
种圣者,南传认为:圣者不包含菩萨。
阿耨多罗则是形容词,意谓至高无上。在阐述三乘区别时,无须特别作为煞有其事的
区分标准。
为了公平起见,也附上梵文原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罗的音更接近。
因为玄奘法师及历代僧人翻译来源是梵文文本。
不必加阿耨多罗这个形容词,也无碍于佛正等正觉的至高无上。阿耨多罗只是描述这个事
实而已。不描述,难道事实就反而不存在吗?所以“无上”不必作为“区分不同果位”的
标准。
南传将三乘称为一、佛(菩萨)乘(因为狭义的菩萨,是发愿成佛并获得授记的有情凡夫
)、二、辟支佛乘;三声闻乘。正是合于上述三者的对应依据(甚至合于“梵文”依据)
。“佛”才是果位,“菩萨”不是果位,是求佛果位的前因。把菩萨当果位,北传在此因
而与南传菩萨道产生歧异。但南传菩萨道至少更兼顾了实修与“有所本”的义理。
某些不唸(巴利文或梵文)书的华人北传僧人们“无所本,自行靠中文拆解然后瞎解”,
认为有三种果位:
“‘无上’(阿耨多罗)正等正觉”的佛、“正等正觉”的菩萨、“正觉”的罗汉--
那么“等觉(依照sambodhi,也可被翻译为自觉)”的辟支佛该放哪?跟罗汉放一起好了
?--但罗汉明明不是“自觉”啊?不管了?上述僧人们自己讲爽就好,当没这回事...。
言归正传。不是如某些北传网友泛泛摘取阿含经中提到三乘等等片段,就只拿这些阿含中
的片段名词说嘴而自认自己已读过阿含、已尊重阿含,实则这些网友完全不尊重阿含的“
义理体系”。
所以某些网友才不尊重阿含经里,师子将军招待佛陀到府上用餐,佛陀并非乞食的情况。
依照阿含所示,不乞食依然可以有三净肉的适用空间,因此佛陀到别人家应供照样吃三净
肉等等的微言大义。将佛法戒律自行扩张解释,导致“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吃到三净肉”
这种错误知见的产生,北传中更偏激的人士并因此对南传僧俗如法食三净肉来说三道四。
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北传网友的那一套北传主流观点,我们在华人社会早就听闻,甚至
曾先入为主熟悉过。南传法义还是后来才逐渐接触的,但何以我方“最后选择”了南传法
义,那当然基于各种因缘际会,无须赘言。
印顺导师上述观点是白纸黑字,不重视阿含的话,华人社会某些表面盛行的“大乘佛法”
(版本),信行低级;这没说错。
所以也无须双方一直鸡同鸭讲。我只是提供文本,公示“印顺导师以上那么主张过”而已
。虽然印顺导师毕生弘扬大乘佛法,那也是“多种”大乘佛法“版本”之一。
北传大乘佛法不只一种版本。有信行高深的版本、有信行更低(但搞不好很盛行)的版本
。了解大乘佛法的不同版本,才能明了印顺导师一面说(某种)大乘佛法信行更低,但是
印顺导师仍然要弘扬(与阿含义理强烈连结配合的信行高深版本的“另一种”)大乘佛法
版本。
南传菩萨道同样是另一种大乘佛法版本,一种并未承认法华经与净土诸经的大乘佛法版本

il网友对法华经回小向大的可能的论述,我看过了。随喜il网友的观点;只是南传也
并不认同此种北传论述罢了。就各说各话吧。
南传大乘佛法,以阿含基础后接佛种性经、本生经、所行藏经...等大乘经典为体系,以及
其他某些义理上或许能强烈连结阿含的“藏外经典”(但要个别检视)。
金刚经这部北传收录但南传未收录的经典的般若“义理”(不是“文句”,因为金刚经作
者把须菩提阿罗汉写说哭得淅哩哗啦,太夸张了),或许可以与阿含的义理有着强烈连结
?这留待网友们分享高见。
至于例如法华经回小向大云云的义理,能否强烈连结阿含,印顺导师的观点其实很有趣。
厚观法师说,印顺导师“真正”的立场,跟“为了鼓励民众学习菩萨道”才写文章肯认法
华经的立场间,并不同。请诸位留意厚观法师这种隐晦的证言。因此印顺导师也类似两比
丘一样的对法华经质疑的“真正立场”了。
当然,北传网友也可以因此不认同厚观法师的观点,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0 21:11:00
印顺导师有太多地方都是自己的推测。细心颇析大乘义理,如<瑜珈师地论>、<摄大乘论>..等里面从凡夫位到妙觉果位的修行次第,有完整性的归纳,这些是小乘里面看不到的,更不是缅怀世尊这么空幻,缅怀圣人只需要歌功颂德,是没必要造这些大论来探讨成佛之道的。大乘教理本来就有不共小乘之处。更何况遍观佛陀在世,不正是四无量心、六度波罗蜜的展现。太虚大师当年就对印顺法师这种作法,提出非常严厉的议论更说这种分类将大乘揉成支离破碎。现代有多少人受到这类思想影响,而退心大乘。印顺法师尊崇的龙树菩萨,这位大乘祖师见此不知作何感想~至于阿罗汉与菩萨,论所断与所证的证量相比,阿罗汉是相当大乘七地菩萨的果位,但为什么菩萨会比阿罗汉高,因为菩萨道上去是通往妙觉(佛果),所以这条路还有,但是阿罗汉对于小乘行者而言,已经是最高果位了。就如同弥勒菩萨跟阿难尊者,您会认为谁的证量高 ?大家当然认为弥勒菩萨果位较高。所谓的高低是在法(道路)的究竟上来谈,不是在"人"上比较,选择阿罗汉,不代表未来就不能行菩萨道。只是佛陀的本怀是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所以当然鼓励人往菩萨成佛之道去修学。若无佛陀出世,何来声闻法可修 ?另外也别认为巴利文就真的接近原始佛法,中国大乘经典,也是当初玄奘大师从印度亲自由梵文译来,若论时代与考证,一千年前的玄奘大师,恐怕更接近原始佛教的真实面貌。更何况玄奘大师在十年印度留学中,参访诸多上座部高僧大德亲自学习,这比后人依据片断史料的推论更具参考价值。以上从02/10 23:05,碍于发言不妥,已烦请原PO删除推文。感谢C大。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2-11 14:13:00
长见识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13 21:13:00
文殊那段C大没说错,我当时以为印顺导师的看法是:这两位不是神的转化而是两位"尊者"的转化.看来是我看漏了谢谢提醒.不过,这些都是学术上的猜测.A大讲的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