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2 01:13:02我看阿含经,道理上几乎没有什么不懂的,都是一般成人很轻易就能读懂。
反观心经、金刚经只要读懂就很了不起了。
坦白讲佛陀当时难道说不出像金刚经这样有高超智慧的佛法吗?
如果有个人能说出金刚经这样的东西,何不干脆自立门户算了...何必屈就在佛陀
的名号下呢?
其实像般若经也没有什么与阿含经内涵相违背的内容,但是在哲学上的思考就高超了
许多。像‘无常’本身是‘常’还是‘无常’这种哲学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也算是主观啦~~~~一个世尊、天人师、世间解,怎么可能说完阿含经
就不继续深入更具哲学色彩的理论,毕竟佛陀那时代婆罗门的一些经典就已经具备颇有
水准的哲学思维了。佛陀不在这上面作思维我觉得不大可能,而且佛陀底下的出家人
一定也有像现代可以考上第一志愿的学生,如果佛陀底下有这种学生,我觉得不大可能就
一辈子满足于阿含经的义理。
阿含经真的是最适合普传的佛教经典,比金刚经容易理解多了。
其实就实修上,阿含经里证阿罗汉的出家人比比皆示,难道照着阿含经的义理去实修
,再怎么努力一生中竟然能证初果就很了不起???
在家人证不了阿罗汉理所当然,但出家人无牵无挂,阿含经也不难懂,我觉得现代出家人
证阿罗汉应该也不是难事。我觉得啦~~~
其实我觉得为什么有许多古代原本修习声闻乘的比丘后来会转往大乘,应该一部分原因是
大乘在哲学上更能满足一些渴望对许多问题想做探讨的修行人。
可惜大乘佛教一开始就是站在声闻的对立面,这应该不是经典的问题,大乘经典一开始
根本与阿含经不相违。这应该是人的问题。
唉~~~~古代到底发生什么事,没人知道。
我只知道我是不会满足于阿含经义理的。当然我也不会去看会把阿含经的根铲除的大乘经
。会将阿含经基础理论驳斥掉的大乘经其实大部分都小本经典,没什么内容与完善理论的
经典。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12 06:56:00金刚经和心经的难 一部份来自于没有很好的解释如果有像阿含一样几近白话的解释 其实也不会那么难懂
这就是盲点,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就不会有这些疑问,所以是你以为你看懂了,心经其实更容易的,如果你看懂阿含的话。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2 10:40:00佛法难的是实证啊...末法时代要心不染著就很难了。阿含经的十四无记里,佛陀就明示了探讨太多世间的问题并无助于出世间,只是后人显然不满足于此。
假如真的信大乘,不妨发愿先证阿罗汉阿罗汉再回心向大取佛果也是一样,自己才不会被那些标新立异的附佛外道误导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2 15:15:00佛陀当年讲大乘经,好几次都有人退席,本是甚深之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才会将佛陀49年弘法,分为五时说法。法来有浅深,也有应机之差异,后代会有争议,往往都是法执所造成,而忘乎法法皆众生之必须。如果仔细读阿含,不难发现阿含都是有系统的归类,当初阿难不在集结阿含时宣说大乘经也是如此,大乘方广数量庞大,内容甚深,并不适合在集结声闻法的时候纳进来,会引起问题所以才另外与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弟子集结。这些在<智度论>中都有提到。佛陀本来的功德,是度化六道十法界众生,但现在很多的解释把佛陀单一的贬为凡夫(人道),用人的立场来看佛与菩萨罗汉很自然的就将佛陀度化其他法界众生的能力忽略,化为神话。像<智度论>谈到的集结,就称"千人集结",这与大家印象中的五百集结不同,但如果明白阿罗汉的能力(三明、六通等)千人到场的阿罗汉们,会因为洞内洞外而有集结上的区隔吗 ?所以真正的佛法必须从法义上去辨别,如玄奘大师他们那种,而非单一从凡夫的眼界历史解度去解读,能看到的非常有限。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其实只是我们人道的共业相而已。一杯水,六种众生来看与四果圣人来看,各个都不同。佛眼看大地是净土,看众生皆是佛,但因颠倒妄想而有种种相的区别,故说种种法药来医治众生。其实佛经当中退席的记载,不是只有法华经。如《大宝积经》《持心经》《文殊师利巡行经》..等也有。基本上佛陀已经是圣人,不会有我们凡夫认为的分别执著心。佛陀说外道,不代表佛陀心中贬低外道,而是随顺众生的分别来区别正法之路,佛陀在比较菩萨道与声闻法,也没有高下心而是告知众生应该如何走才能圆满佛果。如果您读法华经,看那些大阿罗汉的反应,就知道不只没有贬低,更是一种鼓励,与开起一条更殊胜之路给阿罗汉们。所以那些大阿罗汉听闻自己能成佛,那种反应是高兴的。或许多往正面去解读思考,会更有价值 ~纵使我们人世间也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比父母更慈爱子女,您如果是一块上大学的璞玉,你却只想国中毕业就不念书,为人父母的,是不是都会不管喝斥还是鼓励,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好的学问学历。人之常情 ~你会说父母贬低吗 ? 更深的用意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众生若能成佛,佛陀的法布施,是不会保留一点私心的。另外,有关于回小向大,其实如果有心,一开始就走菩萨道,不要等到阿罗汉才来回小向大,因为纵使在大乘经典,如果入了无余涅槃,要再回小向大,那是非常非常久的时间了。饮水思源,接受佛陀的法恩才有机会解脱,应该不只是把目标定在自己的涅槃解脱,往后无量劫的众生,也是要去关怀的。这样也才能将佛法的利益延续下去。为正法久住,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作者:
d8888 (Don)
2016-02-13 12:45:00随喜赞叹 A大护持佛法
就我所知 很多出家人初果都算不上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一般出家众并非以修习初果为目标
作者:
kurll (狂)
2016-02-26 21:22:00懂不懂跟做不做的到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