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5 20:10:32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是假设吗? 我记得我有提到心意识的说法在阿含经内到处可见.而且
: 心意识这三个名词梵文也不相同,意思也不同. 阿含经不特别将其分
: 开是因为声闻理论不必将其分开讨论.
: 但是在大乘佛教,为了理论上的需要必须将其分开讨论. 而心就是阿
: 赖耶.(至于有人以为心是受想行,那是误把"心所"当心看)
您所谓大乘佛教,严格来讲只属于中期由无著、世亲建构的唯识学派。
: 更明显的佐证在杂阿含267经"心种种,色种种","心净则众生净","譬
: 如画师...", 这是连印顺导师都承认的.
心净则众生净与阿赖耶识并没有直接关系。佛教本来就是针对内心修起的法。
手干净吃东西就不会肚子痛,头发干净就不会长头蝨,类似的例子我可以举无限多。
: 再者, 在印度的增一阿含经里其实就有阿赖耶的名词出现, 这在论典
: (摄大乘论)可以看到, 只是传译版本漏失此段经文罢了!
: 所以这个名词本来就有, 而且也是心的代称, 更重要的是的确阿含经
这部分我记得那个阿赖耶是指执著...有阿赖耶不等于有阿赖耶识。
有桌子不等于有台球。
: 义理无法解释诸多问题.
: 有问题当然要解决. 特别是如果人志求佛道, 他不能不懂, 而且历史
: 的轨迹告诉我们阿罗汉真的对这块无法解释,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部派
: 提出一些理论出来试图解释.
也许本来就没问题....
: 再来, 佛法不离世俗谛, 名相的安立, 只是方便我们进行了解,如果
: 刻意为了防止某种弊病,而忽视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让后人对真理
: 的了解一头雾水,那不是因噎废食妈?
: 更何况, 当人刻意防止某种弊端时, 通常意味着会走向另一种弊端可
: 能性. 人活在世俗谛中无法避免这些走向两边的可能性.
: 走向"自我"的常固然不符合佛法, 然走向"恶取空"的断灭其实更为可
: 怕.
‘恶取空的断灭’恐怕是误解。哪一位有修行成就的声闻修行者不是清凉自在、觉察灵敏
?这样的成果完全不符合‘恶取空的断灭’。
: 至于你讲的提出阿赖耶识的可能问题, 我想您多虑了, 阿赖耶识依经
: 论上来看是一个生命一个, 就跟十二缘起的识是一样, 至于它是一是
: 多,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是什么, 这个功能只要可以解释业
: 力的轮转即可.
: 我的看法是不一不异, 为什么? 因为阿赖耶识牵扯到认识论与境的本
: 质问题, 唯识学强调"唯识无境", 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
: 出来的.
您这样的说法属于唯心论....算了,本来就唯识嘛~~
: 所以我们既然有共同的物质认知, 比如山河大地都是我们共同看得到
: 的. 因此各人的第八识一定有共同的种子部分. 讲白点就是共业. 有
: 共业也有别业. 所以是不一不异.
:.........恕略.........
: 其起现行的可能性.
: 成圣成佛乃至改变命运都是靠这种刚开始强迫自己,不断的薰修, 最后达成从
: 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看起来就是唯识学与阿含经是两种修行系统阿~~~如果与阿含经是同一个系统,那根本不需要
唯识学的存在。
唯识学创造了全新的修行系统,而且是在佛灭千年以后,这样就会有非佛说的疑虑。
我还是必须说,那种‘转’与直接思维‘无常、无我’起到的放下的作用完全不一样。
即使唯识学尝试将自己染成看似无常的表征,那也只是一种掩饰。‘理论上的无常’
与‘直接观察世间无常’是两回事。
阿含经的无常不允许有一个可以变现万物的主体,这是与唯识学彻底不同的地方。
一旦设有那个主体,就有新创宗教的疑虑。
: 我说过, 阿赖耶识是仓库, 它的内容完全是缘起的, 你也可以说业力存在于法
: 界.
: 业力存在于法界某处根本是个客观的事实. 这是法界的一个特性功能, 想修成
: 佛法门者不能否定也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
: 再者, 安立这样一个名相只是方便解释业力流转与法界特性, 并不会影响修行
: 证果.如果这是常见,那么, 部派佛教里以各种类似的识, 比如"细心","有分识"
: , "穷生死蕴"来解说十二缘起不是会影响人证阿罗汉吗?
: 你能说,包括南传,乃至印度各部派的阿罗汉都是持常见的未证言证者吗?
: 而你讲的造业主体(也就是自以为"我"的实有), 会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消失.
: 事实上,唯识经论所提的三无性早就明言"造业的主体"是不存在的.
: 何谓三无性?
: 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这只能说是设立阿赖耶识以后的再解释,阿含经的无常比较极致,无法容许有一个
识作为轮回主体。
一般人本来就很容易掉入有一个不变的灵魂的观念里。阿含经讲的轮回是生生灭灭
的过程,今生为人就想不起前世在三恶道或天道的种种,身体也不一样,习性也不
一样。如果某个人前世是狼,他今生为人就不会在满月嚎叫了,会的话就是有病。
轮回就像一团火,火烧在木头叫木火,烧在蜡烛叫烛火,烛火也许由木火延续而来,
但烛火已经不完全等同木火了,因为烛火是依蜡烛而生,并非依木头而生。
虽然业缘与心性的高低会有所继承,但那个‘心’其实也不一样了。人跟狼的智商
就不一样了。
业力就足够解释轮回了,再设立一个业的存放所实在没有必要。为什么业不是一种
暗物质呢?为什么业力一定要有地方存放呢?
业力就业力,为何还要突发奇想去想它有一个存放的意识呢?
基督教讲上帝创造万物,唯识学讲万事万物由阿赖耶识而生,这只能说是一种观念或学说
。是一种与阿含经完全不同的理论系统,不可能阿赖耶识会去补足阿含经的不足,因为
根本是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观念。
: 也就是一切法相皆是因缘生, 一切事物无有"自然的","天生的"本质, 连涅槃的
: 境界也无有自性. 基于此立场,才能成立大乘唯识学.
......恕略....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5 20:26:00
补充一下,历史上信仰唯识学的学者、大师对社会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唯识学至少也是教人慈悲观察内心的一种学问许多信仰唯识学的哲人、伟人还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我认识的唯识学人很高比例都是正直睿智的好人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0:57:00
既然业力不一定要有个特定地方存放,同时业力又是轮回根本而整个虚空法界六道轮回又全部离不开业力,既然如此。是否可说虚空法界本身就是业力的数据库 ?而所谓阿赖耶识的意思,就是含藏一切业习种子的地方,而阿赖耶识又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这不也说明了阿赖耶识是一种业力积聚的总代名词 ?而文中所提,唯识学讲万事万物由阿赖耶识而生,的确无误。又阿赖耶识有一个层面是不生不灭之义。试想,当一切业力尽净,回归涅槃,不也是不生不灭 ?或许都是同一个道理。缘起性空,从缘起角度来看,安立了阿赖耶识的 "有"。从性空的角度来看,安立了阿赖耶识的"无"。阿赖耶识,可说是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诠释,您认同吗 ?无永恒之"有",亦无断灭之无,安立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这样论述不知道您能否接受就是了。阿弥陀佛如果您能认同末学上述所说的,再去看大乘经,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古德将阿赖耶识、佛性、空性、涅槃、自性、法性..等全部划上了等号,因为就本质上来谈,是指同一件事。但从其每部经所要开显得义理而言,不同的名相又有其特定要去论述的作用与描述,所以才又安立各种不同名相破众生执。从一体可展开三藏十二部,从广又能收摄归回一体。这就是我佩服大乘经典的地方。阿弥陀佛安立阿赖耶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处,就是破声闻的偏空。目的要让声闻人,从空出假,回小向大,发大菩提心利益众生您可以读阿含经,当世尊入灭时,有多少阿罗汉跟着入灭。这叫剩下的凡夫众生,情何以堪 ?凡夫一开始执著在世间的假有,所以必须透过无常法来观破,但声闻知道世间苦,离开苦就选择了入灭,忘了世间还有更多要去救拔的苦难众生,所以大乘安立"清净自性能生万法",来提醒声闻,真空能生妙有,趣向佛果,有更殊胜庄严的佛土可以安立救拔众生与清净涅槃的同时存在可行性。这才是大乘的用意,不是要去另外创一个新宗教。菩萨道的真菩萨,可以为了众生舍自己生命,这种大爱精神如果说还有什么额外目的 ? 其实也说不过去 。不过这也不能怪谁,只能怪后代学大乘人不争气 ...^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德瑞莎修女、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那种德行与气魄,没有人会反对大乘的。阿弥陀佛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5 22:10:00
大乘用意如果是救拔苦难众生 那护持杂阿含经来度众生证初果然后一代一代的证果圣人会陆续转世到人间继续护持佛法度众生佛陀的解脱道就能一直流传下去直到度尽众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2:14:00
佛法之所以是佛法,因为有了"佛"。要究竟利益众生,则必须让闻法的众生都能趣向佛果,这才能延续佛法的传承。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5 22:14:00
所以不需要众生皆成佛吧...若佛法灭了 也会有弥勒菩萨降世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2:15:00
总不能老是靠别人吧 ? 自己也要往佛果去努力,才能利益后面的人,不是吗 ?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5 22:19:00
可是要能修成佛果的伟大菩萨道 真的适合不同根性的众生吗?观世音菩萨是引导我去修证初果和念佛法门来往生西方净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2:21:00
如果一个人真的切身体会佛法的恩德,报恩的心早晚都会生起报佛恩就是将佛法的命脉传下去,要将佛法的命脉传下去,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5 22:22:00
呵呵 我算是感应系的佛教徒...好像有点另类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2:23:00
自然就会期许自己证得佛果以报佛恩。那份报恩之心,就是大乘强调的发大菩提心。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5 22:25:00
恩~我此生会努力修行证初果往生西方净土 让来生去那边修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5 22:25:00
观世音菩萨希望你去极乐世界,不正是希望你早日成佛吗。极乐世界之所以殊胜,是在那边成佛是所有十方世界最快的。所以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劝人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原因。其实短期目标,修什么法门都可以,先证四果这都没关系,但很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菩提心增长,这点还满重要。菩提心就是佛种,要不断去灌溉,不可荒废。一个学佛人,不断薰习想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想成就佛果来报佛恩的大愿心,其实一点都不过份。这其实是非常顺乎人情义理的一种发心。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6 00:40:00
一大堆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6 00:53:00
其实是有的,只是名词不同。只是在《大乘密严经》这类经典才会明确用阿赖耶识。色即是空的色,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作用,空就是阿赖耶识的体性,色即是空,不就同样告诉您都是同一个阿赖耶识。能说这没道理吗 ? 只是当众生执著在名词,就有分别了。金刚经也没提到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也没提到色即是空。但<金刚经>有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有色即是空,您信吗 ?王大明有一双眼睛,王大明有两条腿,眼睛跟腿都是王大明。您可从这个角度去揣摩阿赖耶识。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16-02-16 01:08:00
龙树菩萨是空宗的又不是唯识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