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语]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传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3 22:56:49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从"诸受皆苦"以及"无常故苦"以及四圣谛的苦谛看来, 能马上入涅槃无疑就是
: 佛陀在阿含教典里头的最高指导原则.
: 苦来自于有我,有我才有贪嗔痴.所以迅速摆脱贪嗔痴自是一切声闻的最重要功夫
: 摆脱贪嗔痴心当然清净,可是就他一个人清净而已.
: 或许烦恼止息的背后有无量卡车的愿力与责任未了.
一般不就是四圣缔传愈广,清静的人愈多,正好符合那个愿力与责任....呵
: : 就金刚经的观点,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何谓无余涅槃?
: 诸乘定义不同哩! 如果菩萨鼓励大家证阿罗汉,那谁来当那位菩萨?
你说的对,总要有人当菩萨,可是度人也要看境界到不到阿~~所有人都念佛念咒
拜菩萨,那谁去证初禅至四禅、四果、涅槃?
想一想,以上初禅至四禅、四果、涅槃都无法证知的人,不就是凡夫? 又如何当菩萨?
就算有善心善行也是人天乘,应该算不上菩萨。
有些人做很多善事,福报很大,可是这样就是菩萨了吗?
其实涅槃的定义一开始是一样的。相关针对涅槃的学术研究是有的。
: 所以此处鄙人的看法认为应该是: 菩萨随顺个人的发心鼓励大家修学三乘菩提.
: 最后都会到达大乘佛教认为的真正无余涅槃, 也就是成佛.
: 如果选择二乘,菩萨也欢喜赞叹, 反正先让你得涅槃法喜, 到时候你参学多了,
: 心量大了,能量足了,觉得自己仍有诸多不圆满处,该是在往下走了的时候了,自然就会
: 寻求佛道.
没错~~~我觉得还是有声闻的基础再去想菩萨行是怎么一回事是比较合理的。
其实许多大乘经都是赞叹涅槃的。
: : 金刚经中有说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 菩萨就算自己不取涅槃,也是欣乐世间众生证涅槃,脱离生死苦海的。
: 同意
: : 而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是他要让众生证阿罗汉入无余涅槃。
: 笔者浅见,应该说,无论三乘菩提皆赞叹.
: 大乘佛教从来就不是没有止观的修学, 实际上来说南北三大系统的佛教
: 从开始以来就一直有师传徒的禅修"集团",所依的除了经以外,当然就是
: 阿毗达摩以及诸论.
: 但是"经"里头的论述,其实并不太清楚而且有时候会有部派传诵的差异,
: .......
: .......
: 心,发广大愿,具足正知正见与六度,修这些始终不辍,那么总有一日效果
: 辉煌.
: 怎么说呢?
: 您在以下不是有提到: 大乘的菩萨随时能入禅定吗? 是啊!我也很同意.就
: 这样来看,那为何这些行为不能入定? 真正厉害的是能用最一般的方法就
: 能够入法界实相的人.
: 很多人以为非要七支坐法,盘腿,修五停心观才能入定,因而批判大乘的法
: 门无法入定,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比如谛闲法师与太虚大师都分别曾在
: 讲经与阅藏时入定. 另外也有人念佛入定.
: 这些都是非典型的入定案例.无法用一般的禅修理论解释.必须要用大乘
: 的理论才能说明.
定其实很多种类,甚至初禅至四禅也不是佛教才有,所以无法用随时能入定来评判是
否为菩萨。
一个外道六师入九次第定,然后随处坐下就能入定,这是外道就能有的。
: 但是,如果只是不求甚解,贪求功德, 只想消灾免难,又无戒行,那么这些
: 行为当然就是民间信仰.佛法只是躯壳罢了!
没错......
: : 其实大乘菩萨的本质就不是坐在那里禅坐为修行,没有一套禅坐系统是很正常的,
: : 以维摩诘经来看,菩萨的境界是一种不需要禅坐,却异常高于阿罗汉的一种
: : 境界。
: 菩萨修的叫三昧,可坐可不坐.
: 菩萨要修的三昧可多了,最基本的是通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也是利于不被
: 染污之地的最基本禅定.
: 而所谓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佛教专属禅定.
: 大乘修习种种三昧的重点在于利益众生,其基本见地为般若波罗蜜与大悲心.
: 大乘经里的三昧非常多,如大品般若经的百八三昧.
: 如常见的一行三昧:
: 就是一种先修习般若波罗蜜观智, 而再端身念佛的一种三昧.
: 这些三昧不外乎都是要能达到以通晓五明,乃至接近佛的一切智智之能力为目标.
: 而这些三昧,当然远不同于二乘行者自受用,急欲入涅槃,所入之禅定.
这我倒认为三昧与涅槃应该没有什么相违之处。当然啦~~~菩萨的三昧与阿罗汉的涅槃
都是非同小可的境界,可能也要证了才能了解.....
: : 如果菩萨的境界是这种定义,那以念经念佛念咒,强调念几万遍的修行根本是错误的。
: : 念经念佛念咒的方式比禅坐还不直指其心,根本与印度教道教的多神信仰没什么两样,
: : 不可能是菩萨舍于禅坐以后的修行方式。
: 所谓几万遍都只是个方便数, 重点是你能念进去你的"心"的量或(能量)到底有多少?
: 发心正确,知见正确,又会调整自己的方法至最佳"入定"模式.总有一天会念入"心".
: 念入心之后,便会逐渐转化你的正报与依报.
: 再者,初发心菩萨也要增强能力与移除障碍的,老是病恹恹,东碰壁,西撞墙的,
: 一定无事可成,搞不好还会退转.念这些经咒就是转化这些障碍的一大方便.所
: 以不宜轻看.
: 而诵经念佛持咒也能入心,还比禅修要方便多了.重点是你要找寻一条让你最能
: 专心的方法.
: : 如果菩萨是以念经念咒念佛几万遍为修行,不证涅盘那是刚好而已,因为根本证不了。
: 这些都是应用软件让你集资净障的,不能老抓住不放,菩萨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的.
: : 这段话应该就算是大乘也会有争议,那个‘清净识’的存在就算是大乘也不一定认同。
: 人类的语言是有极限的, 那种状态你要怎么形容? 不存在的存在?
: 建议不要在这上面钻牛角尖.
: : 依照金刚经是这样没错.....‘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 当然很多人是将‘无余涅槃’作另外的解释,那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 那您又何尝不是一厢情愿呢? 就各尊重各的吧!
: 大家都当阿罗汉~谁来当菩萨?
: 而且我说过了~~"最高"目标.....
: : 就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看见的很多在火场或意外舍身救人的英雄,反而容易
: : 在事后产生一种无法将那时的情境与现实脱离的症候群,就像是美国大兵去阿富汗回到
: : 家看电视还满脑子枪林弹雨一样的症候群。他的家人会有他不在这里的错觉。
: : (不懂可以看电影台美国狙击手)
: : 这不一定跟是不是更无我有关。只能说林靖娟女士舍身取义是让人钦佩、动容、尊敬
: : 的行为。
: : 我相信有过无我禅修训练的英雄,可以减少类似的症候群现象,不过这就属于心理学
: : 、精神学的范畴了。
: 当然不一定,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类人只以自己的解脱为最高目标,而且急于一世解脱.
: 他对自己身见的执著,搞不好还强于那些能舍身取义的凡夫.
: 印顺导师也说过:不能说声闻乘者无慈悲心,但是有一类人坚持自己不证没法利益众生
: 到最后反倒成为北传形容的那种声闻.
以解脱为最高目标的话,放下身见是必要的,光出家本身就是放下身见的一种体现。
印顺导师的这段话我不置评,不证也是能利益众生,证了当然更能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
。哪有教众生佛法自己却不证的道理呢?
那就像叫人做这件事,自己却不做一样。尤其佛法是心法,经文只是文字,传扬也是需要
有实际证悟程度的人才比较好。
: : 你所提的阿赖耶识、庵摩罗识、如来藏就算是大乘本身也不一定有定论。
: : 这几个名词在大乘长久以来也没有统一的定义,顶多就是后世统一采取某一种说法而已
: : 。
, 遍计所执性, 圆成实性.
: 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看:
: (1)合不合乎四圣谛:
: 基本原理: 缘起(依他起性)
: [阿含:业感缘起][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 苦
: > 流转 (遍计所执性)
: 集
: 灭
: > 还灭 (圆成实性)
: 道
: 唯识:在了知阿赖耶识如何以依他起性运作的状况下,解决了众生遍计
: 所执的错误认知,以达到圆成实的灭苦状态.
个人是觉得有苦集灭道就够了....再去分析那是什么性并不会有什么帮助。
我拿起碗筷吃饭,不需要分析我的筷子是几公分、碗什么颜色才能完成吃饭的动作。
同理,我思维苦集灭道,那是什么性其实无关紧要...
: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缘起):
: 诸行无常
: ===> 依他起性(以阿赖耶识缘起解释)
: 诸法无我
: 涅槃寂静 ===> 体认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众生遍计所执性(执取万物实有)
: 以达成涅槃寂静状态.
同上......
: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为了解释轮回与了知烦恼的运作方式乃做为禅修与大乘
: 行门的理论基础, 就必须分开:
: 心(阿赖耶识) = 集起
: 意(末那识) = 第六识所依
: 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不是实我或大我,而且两者都是无记
: (也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它只是一个一切身口意行为集中存放的仓库,而且它随
: 时都在变动.
: 就好像一杯盐水,表面上看起来静止,但是里面动的可厉害,NaCl不断的结晶与
: 解离.
: 而末那识是一个能有"我""我爱""无明""我慢"特质,能发动思想行为的"意"根.
: 这是一个能以下原因所必须提出的理论:
: (A)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类的我执或潜藏烦恼从何而来:
: 人常常会在面临一些情境下升起烦恼, 这些烦恼藏于何处?
: (B)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如何随业流转:
: 人在生死流转时,业是放在何处?
: (C)无想定与灭尽定如果没有六识外的末那识与阿赖耶,那么根本等同一样,无
: 想定也就是涅槃. 此不合理.
: (D)五识皆有根为依,独意识无依, 是故必有一意根也就是末那识.
: 是故此诸识实不脱阿含名相范围.
: 再者,其实识只有一个,即便是六识说,也是依功能分,如今大乘为解释更深法义
: ,再将六识延伸出第七与第八,其实很正常.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创造一个‘感觉不到它存在’的一个东西来解决?
那这个解决方式其实也只是假设罢了....就是假设有个阿赖耶识....
所以阿赖耶识只是一种说法,是佛灭后一千年才有的说法....
如果要说业存放在阿赖耶识,那又会出现无限多的问题。比如:阿赖耶识是众生个别有
还是所有众生统一有唯一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几个,一个或无限?
然后根据你给的答案,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 (4) 包括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乃至分别说部,南传等多部派都有为解释十二缘起所
: 安立的名相, 比如"细心", "种子","穷生死蕴", "有分识"等说法, 其实跟阿
: 赖耶识差不多.
原理是:
: (a)意根与六识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看待万事万物,
: (b)而人会以为眼前诸事物为真而有种种执取乃至造业.
: (c)再以贪爱等染污的观念,心态与行为再度染回阿赖耶识,造成阿赖耶识污染.
: (d)回到a to d持续进行染污.
: 是故阿赖耶完全是缘起的,而污染的方式有一个动词叫"薰习".
: 故:
: 一切境界都是识的"成见或贪爱"之结果
: ===> 境界为假,不再执取.
: ===> 识也是缘起,也不可执取
: ===> 灭苦
: 既然不脱无常,苦,空,无我,缘起,与四圣谛,三法印,何来是新宗教之说?
: 只是解释得更详细而已,更何况阿含经的义理确实有明显的缺漏.
: 阿赖耶有点像云端或服务器或cache.........
: 你的youtube的首页不是有你常看类型的影片吗?因为你的观看行为都被
: 云端与服务器给纪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薰习"了你的云端.
: 如果你乐好此类影片,总有一天你会满脑子这些影片的记忆,youtube 看
: 到你也会一股脑的把这些影片推荐给你.
: 修行,不就是要"反薰习"这些恶习气与烦恼吗?
不,以阿含经来看习气与烦恼并不是反燻习的概念,它不是单纯你将不好的念头转为
好念头就没事。
阿含经的原理是放下,不是转念。当然转念也是很好,但是跟放下是两件事。
我上面提到过了,这样阿赖耶识不过就是假设性问题,然后随着答案的不同又会出现
下一个问题。用业报就足以解释一切,不需特地再帮业设立位置,你设立了位置,
业就没有尽的一日,你只是将它燻成比较香,或不臭不香,或有点臭但夹杂着香,
但那也是业阿~~~
造业的主体并没有因此不见....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一种常见。
其实也有学者已经提到这块,我也是看来的。
我记得印顺导师也有‘虚妄唯识’的说法。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2-13 23:07:00
心不染著 调伏欲贪 住无我想 顺得涅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3 23:17:00
我觉得目前的大乘也是很有社会安定、劝人向善的效果我遇到唯识学的修行人都是很好的人还有念佛的老人家,你要教他们一些佛理的确有些困难有些念佛人也是具备很强的正面能量老实说在实际生活情况下,我不会刻意去破坏别人的信仰不管是念佛、大乘、唯识,只要是好人我都尊敬尊重好人真的难得管他信什么老实说遇到有些附佛外道的信徒,我也觉得他们是好人像我去看牙医,书架都是摆个被说附佛外道的杂志摆满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13 23:31:00
u大对唯识误解很深。明日再回文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3 23:32:00
反而让我觉得有安全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3 23:32:00
其实菩萨道的阶段也是会历经初果~四果的证量的,不是一直都是凡夫,一下子突然成佛。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13 23:33:00
现在只能用手机。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3 23:33:00
初果大概是初信位菩萨,四果大概是七地菩萨的证量。菩萨的修行位阶次第,有五十二位次。所以走菩萨道,声闻法也是要学的必修课。i大有提到依他起性,这边也是菩萨与声闻的修学差别。声闻认为这个身心是苦,是障碍解脱,所以最后会灭色取空,但菩萨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身心是无辜的,关键在心念的转变所以他会留这个身心来利用,继续往上修学。声闻是从假入空,菩萨会再从空出假,安住中道。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6-02-13 23:44:00
我遇过教主被办性侵的教徒,他们也是比一般人还善良的人判那是某个韩国之前因为教主被通缉声名大噪的新兴教会我发现他们都是很珍惜友情,彼此扶持的好人离题了世事无常....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14 00:09:00
真的世事无常,今年这个年关就听到不少往生病苦的讯息。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16-02-14 19:33:00
虚妄唯识 感谢分享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16-02-14 21:12:00
四禅以下内外道共法,菩萨跟禅定级数没什么关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