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2-15 00:47:49※ 引述《yctsai (应照虚空无所攀缘)》之铭言: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从"诸受皆苦"以及"无常故苦"以及四圣谛的苦谛看来, 能马上入涅槃无疑就是
: : 佛陀在阿含教典里头的最高指导原则.
: : 苦来自于有我,有我才有贪嗔痴.所以迅速摆脱贪嗔痴自是一切声闻的最重要功夫
: 之前刚好研读南传相应部的蕴相应与谛相应经文,也来讲讲一些心得好了,
: 佛陀认为 "五蕴是苦" 或 "六入处是苦",
: "五蕴" 用现代的用语,简单来说 "修行者的身心与接触的环境"
: : 摆脱贪嗔痴心当然清净,可是就他一个人清净而已.
: 能灭除五蕴的一切贪爱(嗔与痴也是源自贪),佛陀说这是解脱苦的圣者(阿罗汉),
: 说解脱于苦的圣者,只想一个人清净,这是一种偏见,
当然我这样讲似乎有些不妥, 但是这的确是出发心较重视自己解脱所致.
而且,的确,经论记载,也确实有很多证悟者出来利益众生.
但就限于入涅槃前, 他能帮的,就是现世因缘能触及的有缘众生.
但是他的累世所结各种因缘的众生不知凡几,他也发过愿, 他也有与众生
相处很多不圆满之处. 这些垂直于累世与其有直接因缘的众生他是难度了.
鄙人讲一个故事:
有一只狗, 感念一个老者给他东西吃, 天天跑去陪这位老者, 直到有一天
他惊觉老者不在了, 凭著直觉跟着送葬队伍一路跑到了坟场.
就这样, 这只忠狗在老者墓碑旁"守孝"14年一直到去世. 它的忠心让当地居
民为它竖立铜像.
如果这只狗在后世开始学佛,我想他一定会感念老者等一切曾经帮助过他的生
命,想办法要让他们解脱.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到一个启示, 我们当中很多人一定都有无量无数感人与错
综复杂的因缘.
所以, 想成佛的原因之一很简单, 就是报众生恩~~~
另外,我之前的论三乘菩提慈悲心就有提到这个问题, 从佛经的案例来看
他的慈悲心与佛还是有差.
当然这跟佛教派别的涅槃观有很大的关系.
: 光是圣弟子实证了佛陀讲的方法,就是对凡夫众生莫大的帮助,
: 圣弟子证明了佛陀说的解脱方法存在且可行,
: 每个凡夫都有五蕴,也认为五蕴是我,而贪爱五蕴,想解脱苦,
: 凡夫还是要靠自己能觉悟五蕴非我,不贪爱五蕴的种种,才能解脱,
: : 或许烦恼止息的背后有无量卡车的愿力与责任未了.
: : 何谓无余涅槃?
: 涅槃是直指 苦(五蕴)的灭尽不再生,佛陀跟圣弟子在生命结束都入了涅槃,
: 硬分佛陀入的是无余,弟子入的是有余,这有些说不通的
佛教派别之争不讨论~~
: (中间恕删)
: : 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看:
: : (1)合不合乎四圣谛:
: : 基本原理: 缘起(依他起性)
: : [阿含:业感缘起][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 : 苦
: : > 流转 (遍计所执性)
: : 集
: : 灭
: : > 还灭 (圆成实性)
: : 道
: 古德这样解释四圣谛,一个一个拆开来看,再串起来解释,我觉得是有些问题的,
: 因为南传相应部的,有清楚的写到 "生法即是灭法",其实 集 与 灭 是同一回事,
: 集起的过程 也正好是 灭尽的过程 ,如同生命,正活着也正迈向死亡,
: 也因 生法即是灭法,享受的过程 也正是 败坏的过程,也注定带给凡夫痛苦。
这个还好吧~~
: :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 这种古论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 因为换个角度,从五蕴的角度来看,色以外的有 "受 想 行 识"
: 若说 心 = 识, "受 想 行" 也是精神活动,
: 其实 "受 想 行",才符合所谓的 "心",
随佛的解释我知道~~可是有很多问题. 论的说法才是正确的.
举个经例:
杂阿含267经(南传:相应部22相应100经):
"
[诸]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
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
,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 答言:“曾见,世
尊!”
佛告比丘:
“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
?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
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种;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
像类。
如是,比丘!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
、色离,于色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乐着色故,复生未来诸
色。
"
您可以看看里头的
心种种则色种种, 心净则众生净, 再看看画师那段.
就会了解是因为心内的内容让鸟的颜色不同.
而鸟的颜色是一生下来就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它根本还没有"受
想行"等心理活动(心所)前就决定好了.
所以,此心很明显是指能运载过去业力与习气的集合体.
因此,唯识学的来源出自阿含是很明显的了, 印顺导师也认为是
这样.
这经文如果你不知道是出自阿含经, 你还可能会以为是出自大乘
经呢~
(有些恕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