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恕删)
: : 基本原理: 缘起(依他起性)
: : [阿含:业感缘起][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 : 苦
: : > 流转 (遍计所执性)
: : 集
: : 灭
: : > 还灭 (圆成实性)
: : 道
: : 唯识:在了知阿赖耶识如何以依他起性运作的状况下,解决了众生遍计
: : 所执的错误认知,以达到圆成实的灭苦状态.
: 个人是觉得有苦集灭道就够了....再去分析那是什么性并不会有什么帮助。
: 我拿起碗筷吃饭,不需要分析我的筷子是几公分、碗什么颜色才能完成吃饭的动作。
: 同理,我思维苦集灭道,那是什么性其实无关紧要...
这是你的看法, 唯识三性三无性其实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三法印而已.
而且是更直接从修行的角度出发.
依他起性正表示一切缘起的现象, 遍计所执性正表示对一切事物的执著为
一般人的普遍现象, 圆成实性为灭除我执后,亲证纯依他起性离空有两边
的涅槃.
而且你思苦集灭道, 四谛十六行相, 还是要进行观察事物本质特性的禅修
,否则都是空谈.是故跟什么性关系极大.
: :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缘起):
: : 诸行无常
: : ===> 依他起性(以阿赖耶识缘起解释)
: : 诸法无我
: : 涅槃寂静 ===> 体认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众生遍计所执性(执取万物实有)
: : 以达成涅槃寂静状态.
: 同上......
: :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 :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为了解释轮回与了知烦恼的运作方式乃做为禅修与大乘
: : 行门的理论基础, 就必须分开:
: : 心(阿赖耶识) = 集起
: : 意(末那识) = 第六识所依
: : 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不是实我或大我,而且两者都是无记
: : (也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 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它只是一个一切身口意行为集中存放的仓库,而且它随
: : 时都在变动.
: : 就好像一杯盐水,表面上看起来静止,但是里面动的可厉害,NaCl不断的结晶与
: : 解离.
: : 而末那识是一个能有"我""我爱""无明""我慢"特质,能发动思想行为的"意"根.
: : 这是一个能以下原因所必须提出的理论:
: : (A)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类的我执或潜藏烦恼从何而来:
: : 人常常会在面临一些情境下升起烦恼, 这些烦恼藏于何处?
: : (B)只有六识无法解释人如何随业流转:
: : 人在生死流转时,业是放在何处?
: : (C)无想定与灭尽定如果没有六识外的末那识与阿赖耶,那么根本等同一样,无
: : 想定也就是涅槃. 此不合理.
: : (D)五识皆有根为依,独意识无依, 是故必有一意根也就是末那识.
: : 是故此诸识实不脱阿含名相范围.
: : 再者,其实识只有一个,即便是六识说,也是依功能分,如今大乘为解释更深法义
: : ,再将六识延伸出第七与第八,其实很正常.
: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创造一个‘感觉不到它存在’的一个东西来解决?
: 那这个解决方式其实也只是假设罢了....就是假设有个阿赖耶识....
: 所以阿赖耶识只是一种说法,是佛灭后一千年才有的说法....
: 如果要说业存放在阿赖耶识,那又会出现无限多的问题。比如:阿赖耶识是众生个别有
: 还是所有众生统一有唯一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几个,一个或无限?
: 然后根据你给的答案,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是假设吗? 我记得我有提到心意识的说法在阿含经内到处可见.而且
心意识这三个名词梵文也不相同,意思也不同. 阿含经不特别将其分
开是因为声闻理论不必将其分开讨论.
但是在大乘佛教,为了理论上的需要必须将其分开讨论. 而心就是阿
赖耶.(至于有人以为心是受想行,那是误把"心所"当心看)
更明显的佐证在杂阿含267经"心种种,色种种","心净则众生净","譬
如画师...", 这是连印顺导师都承认的.
再者, 在印度的增一阿含经里其实就有阿赖耶的名词出现, 这在论典
(摄大乘论)可以看到, 只是传译版本漏失此段经文罢了!
所以这个名词本来就有, 而且也是心的代称, 更重要的是的确阿含经
义理无法解释诸多问题.
有问题当然要解决. 特别是如果人志求佛道, 他不能不懂, 而且历史
的轨迹告诉我们阿罗汉真的对这块无法解释,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部派
提出一些理论出来试图解释.
再来, 佛法不离世俗谛, 名相的安立, 只是方便我们进行了解,如果
刻意为了防止某种弊病,而忽视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让后人对真理
的了解一头雾水,那不是因噎废食妈?
更何况, 当人刻意防止某种弊端时, 通常意味着会走向另一种弊端可
能性. 人活在世俗谛中无法避免这些走向两边的可能性.
走向"自我"的常固然不符合佛法, 然走向"恶取空"的断灭其实更为可
怕.
至于你讲的提出阿赖耶识的可能问题, 我想您多虑了, 阿赖耶识依经
论上来看是一个生命一个, 就跟十二缘起的识是一样, 至于它是一是
多,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是什么, 这个功能只要可以解释业
力的轮转即可.
我的看法是不一不异, 为什么? 因为阿赖耶识牵扯到认识论与境的本
质问题, 唯识学强调"唯识无境", 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
出来的.
所以我们既然有共同的物质认知, 比如山河大地都是我们共同看得到
的. 因此各人的第八识一定有共同的种子部分. 讲白点就是共业. 有
共业也有别业. 所以是不一不异.
而人所见个别妄境就是个人的别业种子起现行的结果.因此, 既然提出
这样的理论就可以解释业力流转与大乘佛法的成立原理, 就犯不着再
考虑之后的问题.
如同声闻法不必提出八识论即可证果, 成佛的法门亦不必再衍生八识
外的更多名相与解释即可成佛.
所以, 您提出的衍生问题不成立.
: : (4) 包括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乃至分别说部,南传等多部派都有为解释十二缘起所
: : 安立的名相, 比如"细心", "种子","穷生死蕴", "有分识"等说法, 其实跟阿
: : 赖耶识差不多.
: 原理是:
: : (a)意根与六识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看待万事万物,
: : (b)而人会以为眼前诸事物为真而有种种执取乃至造业.
: : (c)再以贪爱等染污的观念,心态与行为再度染回阿赖耶识,造成阿赖耶识污染.
: : (d)回到a to d持续进行染污.
: : 是故阿赖耶完全是缘起的,而污染的方式有一个动词叫"薰习".
: : 故:
: : 一切境界都是识的"成见或贪爱"之结果
: : ===> 境界为假,不再执取.
: : ===> 识也是缘起,也不可执取
: : ===> 灭苦
: : 既然不脱无常,苦,空,无我,缘起,与四圣谛,三法印,何来是新宗教之说?
: : 只是解释得更详细而已,更何况阿含经的义理确实有明显的缺漏.
: : 阿赖耶有点像云端或服务器或cache.........
: : 你的youtube的首页不是有你常看类型的影片吗?因为你的观看行为都被
: : 云端与服务器给纪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薰习"了你的云端.
: : 如果你乐好此类影片,总有一天你会满脑子这些影片的记忆,youtube 看
: : 到你也会一股脑的把这些影片推荐给你.
: : 修行,不就是要"反薰习"这些恶习气与烦恼吗?
: 不,以阿含经来看习气与烦恼并不是反燻习的概念,它不是单纯你将不好的念头转为
: 好念头就没事。
: 阿含经的原理是放下,不是转念。当然转念也是很好,但是跟放下是两件事。
U大大, 你这里对唯识的看法真的稍为要修正一下下, 首先我要建议你千万
别执著在名言下.
我想, 无论是阿含, 中观, 唯识, 还是如来藏等各种行门都是要人放下的.
但是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甘甘心心, 无有一点悔悟的放下. 这是只有
见道才做得到的.
也就是说, 唯有修毗婆舍那的禅修到一定的程度证果, 才能有此功力. 不仅
修阿含如此,唯识当然也是如此. 积极的闻法, 思辨, 修法(禅修)都是修学所
有佛法的重要必经过程.
而这每一个阶段都会让人的智慧有所增长, 所谓闻所成慧, 思所成慧与修所
成慧.
对法的信心会从好像有道理, 真的有道理, 到亲证这个道理, 逐步坚实.
唯识不是只有理论, 更有观行的禅修,要观的还是不离六根六尘六境, 还有
特别的名,义,自性,与差别.
例如五位修行法(指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五位)以及五
重唯识禅修, 而解深密经也有提到相关禅修方法.
乃至更可以观"遍计所执"的空与虚妄, 再观万事万物的"依他起"有.
平常的时候也要依此心要, "如理作意". 当然此如理作意的力量会随着禅修
的功夫日益提升.
刚开始的如理作意是凭信心与意识思维的抉择所推动的, 而禅修则是显微镜,
高精密度分析仪, 让你亲证自己的思维抉择是正确的.
而所谓的转识成智等等, 都是要在暖顶忍世第一等禅修的境界逐步提升至见
道后, 才开始有的"自然"转各识成各智的现象, 因此绝对不是转念这么简单.
至于反薰习, 我想你又有所误解了, 唯识学里的种子概念您似乎不是很了解.
一般大家都知道种子经过适当的环境就能发芽, 但是发芽之后与原来的种子
特性已经完全不同了, 换句话说就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然而在你浇的水与一切因缘尚未完全具足时, 种子是不会"变性"的. 当你锲而
不舍不断 浇时. 总有一天会达到发芽的临界点. 这就是薰习.
反注入善种子, 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会压抑恶种子起现行的强度乃至完全阻断
其起现行的可能性.
成圣成佛乃至改变命运都是靠这种刚开始强迫自己,不断的薰修, 最后达成从
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 我上面提到过了,这样阿赖耶识不过就是假设性问题,然后随着答案的不同又会出现
: 下一个问题。用业报就足以解释一切,不需特地再帮业设立位置,你设立了位置,
: 业就没有尽的一日,你只是将它燻成比较香,或不臭不香,或有点臭但夹杂着香,
: 但那也是业阿~~~
: 造业的主体并没有因此不见....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一种常见。
我说过, 阿赖耶识是仓库, 它的内容完全是缘起的, 你也可以说业力存在于法
界.
业力存在于法界某处根本是个客观的事实. 这是法界的一个特性功能, 想修成
佛法门者不能否定也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
再者, 安立这样一个名相只是方便解释业力流转与法界特性, 并不会影响修行
证果.如果这是常见,那么, 部派佛教里以各种类似的识, 比如"细心","有分识"
, "穷生死蕴"来解说十二缘起不是会影响人证阿罗汉吗?
你能说,包括南传,乃至印度各部派的阿罗汉都是持常见的未证言证者吗?
而你讲的造业主体(也就是自以为"我"的实有), 会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消失.
事实上,唯识经论所提的三无性早就明言"造业的主体"是不存在的.
何谓三无性?
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也就是一切法相皆是因缘生, 一切事物无有"自然的","天生的"本质, 连涅槃的
境界也无有自性. 基于此立场,才能成立大乘唯识学.
: 其实也有学者已经提到这块,我也是看来的。
: 我记得印顺导师也有‘虚妄唯识’的说法。
学术也是诸行无常......看看葛拉玛经吧
自己思维观察是不是真理比"他们以为是否佛说"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