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 : 厌离世间才能从急遽大量烦恼中脱离出来,不是字面上‘厌离’看似负面,变成厌离
: : 世间贪、嗔、痴也是负面的行为。
: : 厌离世间所表示内涵是远离世间贪、嗔、痴,这是一种心的远离,不牵涉其中的
: : 一种清净。
: 从"诸受皆苦"以及"无常故苦"以及四圣谛的苦谛看来, 能马上入涅槃无疑就是
: 佛陀在阿含教典里头的最高指导原则.
: 苦来自于有我,有我才有贪嗔痴.所以迅速摆脱贪嗔痴自是一切声闻的最重要功夫
之前刚好研读南传相应部的蕴相应与谛相应经文,也来讲讲一些心得好了,
佛陀认为 "五蕴是苦" 或 "六入处是苦",
"五蕴" 用现代的用语,简单来说 "修行者的身心与接触的环境"
: 摆脱贪嗔痴心当然清净,可是就他一个人清净而已.
能灭除五蕴的一切贪爱(嗔与痴也是源自贪),佛陀说这是解脱苦的圣者(阿罗汉),
说解脱于苦的圣者,只想一个人清净,这是一种偏见,
光是圣弟子实证了佛陀讲的方法,就是对凡夫众生莫大的帮助,
圣弟子证明了佛陀说的解脱方法存在且可行,
每个凡夫都有五蕴,也认为五蕴是我,而贪爱五蕴,想解脱苦,
凡夫还是要靠自己能觉悟五蕴非我,不贪爱五蕴的种种,才能解脱,
: 或许烦恼止息的背后有无量卡车的愿力与责任未了.
: : 就金刚经的观点,菩萨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何谓无余涅槃?
涅槃是直指 苦(五蕴)的灭尽不再生,佛陀跟圣弟子在生命结束都入了涅槃,
硬分佛陀入的是无余,弟子入的是有余,这有些说不通的
(中间恕删)
: 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看:
: (1)合不合乎四圣谛:
: 基本原理: 缘起(依他起性)
: [阿含:业感缘起][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 苦
: > 流转 (遍计所执性)
: 集
: 灭
: > 还灭 (圆成实性)
: 道
古德这样解释四圣谛,一个一个拆开来看,再串起来解释,我觉得是有些问题的,
因为南传相应部的,有清楚的写到 "生法即是灭法",其实 集 与 灭 是同一回事,
集起的过程 也正好是 灭尽的过程 ,如同生命,正活着也正迈向死亡,
也因 生法即是灭法,享受的过程 也正是 败坏的过程,也注定带给凡夫痛苦。
: 唯识:在了知阿赖耶识如何以依他起性运作的状况下,解决了众生遍计
: 所执的错误认知,以达到圆成实的灭苦状态.
: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缘起):
: 诸行无常
: ===> 依他起性(以阿赖耶识缘起解释)
: 诸法无我
: 涅槃寂静 ===> 体认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众生遍计所执性(执取万物实有)
: 以达成涅槃寂静状态.
我觉得三法印的解释,无常 与 无我 可以参考 "蕴相应" 无常 无我 有关的经文,
缘起 应该参考 "因缘相应" 的经文,佛陀其实有讲得很清楚。
: (3)阿含经就到处有心意识的说法, 本来的解释是 心 = 意 = 识.
这种古论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换个角度,从五蕴的角度来看,色以外的有 "受 想 行 识"
若说 心 = 识, "受 想 行" 也是精神活动,
其实 "受 想 行",才符合所谓的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