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 这种古论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 : 因为换个角度,从五蕴的角度来看,色以外的有 "受 想 行 识"
: : 若说 心 = 识, "受 想 行" 也是精神活动,
: : 其实 "受 想 行",才符合所谓的 "心",
: 随佛的解释我知道~~可是有很多问题. 论的说法才是正确的.
: 举个经例:
: 杂阿含267经(南传:相应部22相应100经):
: "
: [诸]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
: 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
: ,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 比丘!当知,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 答言:“曾见,世
: 尊!”
: 佛告比丘:
: “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
^^^^^^^^^^^^^
: ?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
^^^^^^^^^^^^^^^^^^^^^^^^^^^^^^^^^
:
: 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种;
: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 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
: 像类。
:
: 如是,比丘!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
: 、色离,于色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乐着色故,复生未来诸
: 色。
我觉得您的讲法,其实也是有争议的,
您提出的 汉传 杂阿含经文,若对照 南传相应部 蕴相应 100经的 第 八~ 十一段
在南传 相应部,并没有提到 汉传 阿含 那段 "心种种故,其色种种",
南传经文讲的法意是 "人的心思是很多样的" (汉传阿含的经文 也有同样的理趣)
南传 对应的 那段经文 如下:
"诸比丘!我不见于他类如种种畜生之多样。诸比丘!畜生亦心之所思。诸比丘!心亦比彼
畜生更多种。"
我个人读一读,觉得,两相对照之下,
若把 汉传 "所以者何 .........." (标底线那段) 遮起来,
感觉 两个版本的意思 就一致了,汉传阿含 也没有 原稿 可查
(后注 以上观点错误,两个版本所讲述的法理是一致的,不用遮起来)
若对照 南传版本 整篇 上下文是很通顺的, 上文还提到 "行" 的譬喻
佛陀 通篇是在讲人的心思很多样,多采多姿。
南传版本 佛陀 并没有讲到 "心思种类很多 导致有 很多种不同的畜生" 这种理趣
通篇经文如下:
[南传相应部 蕴相应 100经]
〔一〇〇〕第八 系绳(二)
一~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轮回乃由无始来,众生为无明所盖,渴爱所系,流转轮回而不知其前际。
四
诸比丘!譬如狗坚固缚于绳,系于杙柱,彼坐者,顺杙柱而坐,卧者,顺杙柱而卧。
五
诸比丘!如是无闻之凡夫,见于色此是我所、是我、是我体。见于受、想、行、识此是我
所、是我、是我体。若彼行者,即顺于五取蕴而行,住者,即顺于五取蕴而住,坐者,即
顺于五取蕴而坐,卧者,即顺于五取蕴而卧。
六
诸比丘!是故,应常常观察自心,此心长夜染于贪欲、瞋恚、愚痴。诸比丘!因心受染故
,众生受染;心净故,众生净。
七
诸比丘!汝等曾见名‘行’之画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彼名‘行’之画乃心之所思。诸比丘!心比其‘行’画更多彩。
八
诸比丘!是故应常常观察自心,此心长夜染于贪欲、瞋恚、愚痴。诸比丘!心受染故,众
生受染;心净故,众生净。
九
诸比丘!我不见于他类如种种畜生之多样。诸比丘!畜生亦心之所思。诸比丘!心亦比彼
畜生更多种。
一〇
诸比丘!是故应常常观察自心。此心长夜染于贪欲、瞋恚、愚痴。诸比丘!心受染故,众
生受染;心净故,众生净。
一一
诸比丘!譬如染丝者或画师,用染料、胭脂、姜黄、蓝、茜,善磨之板、壁、布片,以画
男女之像,肢节悉现。诸比丘!如是之无闻凡夫,反复而起色,起受……想……行……识
。
一二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受……想……行……识……乃至……
一三~一四
诸比丘!是故于此处……乃至知……不更受后有。”
: "
: 您可以看看里头的
: 心种种则色种种, 心净则众生净, 再看看画师那段.
: 就会了解是因为心内的内容让鸟的颜色不同.
: 而鸟的颜色是一生下来就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它根本还没有"受
: 想行"等心理活动(心所)前就决定好了.
: 所以,此心很明显是指能运载过去业力与习气的集合体.
: 因此,唯识学的来源出自阿含是很明显的了, 印顺导师也认为是
: 这样.
: 这经文如果你不知道是出自阿含经, 你还可能会以为是出自大乘
: 经呢~
: (有些恕删)
其实,汉传的杂阿含,的确也是修大乘的法师,所传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