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我想要问科举题型之一-策论。
不论是低阶的县试、府试、院试;中阶的乡试;高阶的会试
和殿试。通通都有考到策论的机会,往想以清代为例,那时
的策论和过往朝代的题型差不多,都是针对时事的申论题,
大多不限字数或只立下限。
我的理解是,清代的科举题型大概只有八股文、赋诗和策论
三种大题。前面两种都可以透过阅读、记忆四书五经来精进
功力,可是到最后以散文书写的策论,感觉就不一样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今天你身为一个久居内陆的秀才,考乡试
的时候好不容易把前面的八股文通通搞定。结果最后一题的
策论突然要你讲解如何解决沿海相关的问题。这样是否会对
偏远、封闭地区的考生产生负面效应 ?
再以清代的台湾考生为例,我记得考乡试的时候一定都要到
中国本土去。那万一策论考的是西北、东北相关的事,那么
整个 BBQ 的机率不就暴增了吗 ?
在清代想要掌握时事,应该要付出不少成本。官员或是相关
亲属说不定有机会看到邸报。住在都市的人,接触到时事的
机会肯定大于居住在某县乡村的细酸。
所以策论对于考生的筛选性质,有没有可能比八股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