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项羽是个背信弃义的混蛋(相关议题)

楼主: a00080245 (啊)   2018-10-28 21:22:14
我也来分享自己的看法
先引一段史记的原文: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毫无疑问,楚怀王是项梁从民间找来的,原本只是为人牧羊的牧童。然后项梁做了两件事:
1. 自号武信君。
封君是战国晚期特殊的建置,多为王室亲族,如战国四公子等等。年表记载,项梁自号武信君,是在秦二世元年九月,翌年六月,才立楚怀王。然而在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却写反了,先写项梁立楚怀王,再写项梁自号武信君。会是司马迁搞错吗?显然不是,写自号,又特意将时序调换,可能是太史公意有所指。我认为意指的,就是项梁表面尊怀王,但根本也没把他当一回事,这点很多人说过了。
2. 陈婴为楚上柱国,都盱台。
上柱国是一种保卫国都的职位,也是楚国武官的最高阶。在后来项羽大封诸侯的时候,又提到了另一个柱国共敖,原文如下:“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首先先提共敖。在后来项羽灭秦的霸王大分封里,故楚地的核心城市江陵,被分封给共敖,号临江王。而除了项羽自己的西楚,就是英布的九江王,与英布丈人的衡山王。这四块地合起来差不多就是旧楚国的国土。而后来共敖之子,在英布等人降汉后,仍坚不肯降而战死,可见跟项羽关系是非常深厚的。
再回到陈婴,虽然范增说立楚怀王,能让“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然而陈婴是陈涉死后,项梁立怀王前就带兵来投靠的,显然也不在上述慕怀王而来的峰午之将,乃是自慕项梁而来。
换句话说,在楚怀王的都城中,项家都放了不少自家兵马,虽称其保卫都城,为柱国,其中用意是不是防范、监视?史并未明载,但司马迁讲完项梁立楚怀王后,特别提到陈婴“与怀王都盱台”,其理不言可喻。而由此观之,后文提到当项梁战死,“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其可能的额外政治意义是什么,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要说项梁与项羽尊楚怀王为君,我想是有待商榷的,大概也就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差不多吧。
继续爬梳史记原文: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先说吕臣。吕臣本为陈涉部将,陈涉死后,闻项梁立楚怀王,特来投靠,正是范蠡所谓“蜂午之臣”,可视为楚怀王人马。
从盱台之彭城,是由后方跑到前线。彭城是项梁死后,余军由项羽等所领退却的城市,是权力的真空地带。怀王赶来,一举卸下项羽、吕臣兵权,然后给予吕臣家族丰厚的爵位,以手上除了名声,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怀王来说,能够做到这些,显然不是件易事。令尹更是楚国最高官,相当宰相的位置,战国时候楚国的吴起、春申君、屈原的政敌子椒等,举足轻重的大臣,都曾任令尹一职。从细微处想,怀王可能跟吕臣做了什么交换。
再谈刘邦。高祖本纪载前事如下:
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从项梁月余,项羽已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居薛。
记载可知,刘邦也是先从项梁的,项梁还赐给刘邦五千兵。而后项梁死,刘邦在彭城,才受怀王封武安侯。
与项羽相对,刘邦既封侯,未拔其兵权,又受怀王之命,“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接着写怀王跟部下的讨论,内容更露骨:
项羽为人彊悍猾贼…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虽然攻关中也并非易事,刘邦终究还是得凭著自身实力,但从中也可看见楚怀王对于刘邦的器重。对照项羽拔兵权,以及对于项羽的评价,这次的彭城之会,意义重大。
总之,楚怀王从盱台到达彭城,一口气解了项羽跟吕臣的兵权,可能是一次夺权政变,楚怀王拉拢了吕臣、刘邦,以架空项羽。
而后,就是宋义了。宋义的来历并不十分清楚,史记载了一个宋义谏项梁,不成,而获得楚怀王赏识的故事。这个赏识,就让宋义当了大将军,故事未免也太诡奇。如果细细爬梳之下,有几个线索:
集解文颖曰:卿子,时人相褒尊之辞,犹言公子也。
仪礼:诸侯之子称公子。
宋义遣其子襄相齐,送之至无盐。
由此观之,这个宋义确实有些来头,不仅自己出使齐国,还有让儿子去齐国当宰相等等的能耐,更有时人号之卿子的褒美之辞。而从他劝谏项梁,项梁不听看来,跟项梁关系大概也不会很亲密。有些文章提到宋义是故楚令尹,不过我找不到这则线索,但总之,宋义是颇有身份的楚国贵族,应是可能的解释。
而后,就是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的救赵,接着项羽在此次进军中再夺兵权,并且大破秦军,接着入关中,鸿门宴等等,在此就不表了,总之项羽还是凭自己能耐夺回这些兵权与势力。
而在项羽如日中天之时,怀王跟项羽的关系。同样引这句: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羽立怀王为义帝又是何种概念?真是诸侯的精神领袖,项羽奉之高台为帝吗?从这段的上下逻辑看来,应该是有问题的。
杨慎《丹铅总录》: 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 ,而曰义帝 ,犹义父义子之称。
谢肇淛 《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 ,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 。
显然,义帝这概念是有很多面向解释的,我的解释也只是其一,读者可自行解释,然而项羽之后这段话说得更白: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从这段誓词,再回头看怀王的“如约”,实在意味深长。连刘邦都乖乖的退出关中了,项羽因破秦而号为诸侯上将军了,怀王还是死硬的说出如约,颇有几分苍凉的豪气。夺兵权,阻止项羽为项梁报仇等,都已经是巨大的嫌隙,事已至此,怀王大概也破罐破摔了。最后就是身落放逐而死的下场。
最后再多补充一下关于杀楚怀王以及霸王大分封一事,提出对于项羽立义帝,而自己不称帝可能的解释。
杀楚怀王一事,在各列传里皆不同,项羽本纪写: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黥布列传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若非抄录错误,则两边关于杀义帝的出入,可视为司马迁的草蛇灰线,与英布动向有关,在此姑不深入。这里提的这几个王,皆是故楚国的封王,差不多表示了项羽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项羽封地只为西楚,但已握有旧楚国的全部号令权,代楚之势很明显。
由这里再观之,才可知道项羽不入关中而回楚,其所代表的政治意象为何。
司马迁评价项羽: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在史记里,项羽称为霸王,汉书称伯王。这个霸、伯,应视为春秋以降的王霸概念,也就是春秋的诸侯共主。
皇帝这词汇,在秦楚之际还是新兴的词汇。秦末年,陈涉吴广起事后,六国残余势力的大举反扑,正是项羽亲身经历的时代,从项羽的作为观察,对于称帝,他可能没什么兴趣,他的霸王大分封,也并不见中央集权的成分,还是尊崇古典的封建体系。他虽然是老大,但不见想要对各封国有直辖权,然而诸侯各就国,因分封不平,国内吵个没完,造成了项羽的威信统治危机。所以之后的楚汉相争,各诸侯国见风转舵,也就见怪不怪了。
司马迁认为项羽逐义帝,导致众叛亲离,我认为关系不大的,倒似是政治体系形成前的必然反动,如周代有三监之乱,或汉初有七国之乱,也像法革后短暂的维也纳体系。封建的政治体系,正是项氏等身为旧楚国贵族之后的包袱。在我看来,项羽与西楚霸王之死,象征旧时代的正式终结,而毫无包袱的刘邦,则开启了中国进入稳定中央集权帝系的巨轮。义帝空有帝名,也只是可怜的卒子罢了。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10-28 21:45:00
刘邦还没吧,他也就掌握秦地故土,要到七国之战到汉武推恩才完成,而且到西晋又退回
作者: godivan (久我山家的八重天下无双!)   2018-10-28 21:55:00
虽然没多少人尊义帝 但楚汉相争被拿来当作大义之旗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10-28 22:06:00
就是话语权的问题,虽然都是武力解决,但有话语权说话就是大声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10-28 22:10:00
推结论:杀怀王没比杀木之本樱严重
作者: GilGalad (狂想は亡国の调べ)   2018-10-28 22:26:00
不不不 再怎么说 杀木之本樱都严重多了 激萌JC耶
作者: godivan (久我山家的八重天下无双!)   2018-10-28 22:28:00
杀义帝可以忍 杀了幼女不可忍!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10-28 23:30:00
推好文 不过竟出现范蠡 我吓一跳XD不过不管如何 义帝是项氏所立 要废之 至少要铺陈一些理由否则容易被批判 像霍光废刘贺 也罗列千条罪状但仍有人觉得这些罪状多是后宫琐事 说服力不足
作者: DarthCod (鳕鱼)   2018-10-29 13:46:00
杀怀王者,天下共击之;杀萌王者,天上地下共击之
作者: JustSad (职业路人)   2018-10-29 16:52:00
刚刚居然漏掉这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