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你问我答

楼主: Maoxiaopai (猫小派)   2020-08-18 00:10:06
对茶比较熟一些
但咖啡也有在喝(每天会自己磨豆手冲)
我自己的观察是:
茶与咖啡同属饮料作物,因此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简单举一些例子
1.都讲品种、产地、海拔
茶有青心乌龙、薮北、AV2、莳茶等
咖啡也有红波旁、艺妓、古优种
产地风土与种植海拔与品质的关系就不赘述了www
2.都有不同的萃取方式去改变风味的呈现
用化学的说法就是改变萃取率跟萃取效率
主要从萃取温度、时间、容器、水质、粒径大小等变因来调整
且可以概略分为冲泡 与 浸泡 两大类
3.基于2,不同萃取方式需要选择相应尺寸的产品
差异在于咖啡由于磨豆时间会影响风味
所以通常是冲泡者购买后依照冲泡方式研磨成相应的尺寸
茶则主要是生产者提供不同尺寸的商品供购买(CTC/条形 球形...等)
且不同茶类通常有比较主流的尺寸
(如球形之于高山茶 条形之于红茶 但并非绝对)
4.都有基础的评鉴方法跟风味轮
茶有评鉴杯与相应评鉴方法 (3g 150cc ...)
咖啡有COE跟NCAA杯测
至于风味轮好不好用 这是另外一个故事www
5.这是我个人的观察
想拿出来跟大家讨论
无论咖啡或茶,大众喜爱的风味逐渐走向较清爽的风格
咖啡:第三波浪潮,开始流行浅焙单品豆
茶:欧美(特别是欧洲)开始流行喝绿茶
大吉岭也开始生产更多的白茶、绿茶与乌龙茶
(至于他们生产的是否真的是白/绿/乌龙茶那又是另一个故事www)
台湾茶一路发展至今也有发酵度逐渐变轻的趋势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展呢~?
作者: adrian84216 (龟先生)   2020-08-18 00:31:00
感受的难易程度有差(香的高低)对了先回答上次我的答案-共同点是比较重的萎凋、毫毛
作者: lightnew (沉默)   2020-08-18 06:21:00
有听过说法是咖啡是取果实,茶是取叶子,因此茶的风味变化会更细微。发酵度轻好像也有的是想保留多一些茶本身的风味较高海拔的(乌龙茶)大多偏好这样,发酵度低、无烘焙巧克力也类似,法国的巧克力后加工时偏好保留可可的果酸,比利时的则否。
作者: louis31684 (佐藤)   2020-08-18 08:24:00
咖啡会流行浅焙也是为了最大化保留豆子的风土特色,随着烘焙度增加,不管是什么豆子的风味都会趋于相同
作者: lightnew (沉默)   2020-08-18 10:55:00
喝浅焙咖啡还有一个好处是喝到瑕疵的机率相较之下较小因为瑕疵豆、虫蛀豆用深焙大多数人喝不出来就跟不新鲜的鱼就拿来炸/红烧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 bluemkevin (WHO WHO)   2020-08-18 10:59:00
茶叶重焙不会焙的,也是重焙到最后味道一样....对常吃鱼的人来说,不新鲜的鱼拿去炸更恶
作者: Indigokid (斜风细雨不须归)   2020-08-18 12:47:00
浅焙咖啡保存期限久一点是个优点,但有些咖啡豆烘得太浅,油脂不足,其实不太好入口,但烘太深,一些风味就喝不太出来了。每支咖啡应该都有它好喝的焙火度(某个range内),不知道茶是不是也是如此。有些适合烘成绿茶,有些适合做乌龙
作者: adrian84216 (龟先生)   2020-08-18 12:58:00
是,茶也如此,某些产地与品种的搭配,就是适合某些制法
作者: bh2142 (濒临绝种的Emacser)   2020-08-18 14:26:00
其实我觉得咖啡的丰富度更高,虽然我还是比较爱茶
作者: r7544007 (007)   2020-08-18 15:13:00
其实绿茶的香气真的很诱人,但是对肠胃不好发酵度不够的红茶真的让我很困扰>"<
楼主: Maoxiaopai (猫小派)   2020-08-18 15:26:00
咖啡来自果实 需要吸引动物食用 叶子是营养器官 因此就动物本能来说应该咖啡吸引力比较高?wwww
作者: aglet (Aglet)   2020-08-18 16:32:00
茶和咖啡我都当饮料在喝,茶一律用冷泡,咖啡我最近找到万解(我懒),2016手冲冠军的46法,轻松入门高浓度酸甜平衡,不过过萃的咖啡
作者: kitune (狐)   2020-08-18 21:58:00
我连咖啡都冷泡了 就是懒
作者: rainHime (雨姬)   2020-08-18 23:26:00
冷泡不是更麻烦??
作者: rbgspydm (彭彭)   2020-09-20 13:34:00
个人觉得发酵浅的香气比较轻扬、高香,另外不知道刚做好试茶时,发酵浅一点风味展现会比较有优势吗?
作者: adrian84216 (龟先生)   2020-09-22 12:36:00
楼上描述很好,但我不会说是优势,我会说容易让人很快感受到风味,而且通常比较不复杂适合入门
作者: rbgspydm (彭彭)   2020-09-23 11:23:00
如果不复杂的话, 缺点可能比较好修掉, 参赛可能就比较容易拿好的成绩, 另外发酵浅水色好像也比较好控制?小弟非茶农,可能要询问有参赛的前辈,发酵越走越浅是是比赛影响还是制茶师或客群喜好影响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09-24 05:44:00
我觉得有多元因素交互造成 避免往单一因素想的方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