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ACH1BANA (西曹令史济阴狼刃)》之铭言:
: 另外刘备“伐吴”这个惯称容易误导后人,“荆”是荆,“吴”是吴,
: 是春秋吴国故地、两汉时的吴郡,“伐吴”概念就像杜甫诗里的“吞吴”,
: 并未摆脱“削平江南,杀尽吴狗”、“先灭东吴,然后伐魏”《三国演
: 义》艺术意象。刘备的战略意图,在父祖为孙吴西线藩城的陆机记叙底
: 下很清楚:“图收湘西之地”,就是难以放下湘水之盟后的荆州西隅
: (连抢回长沙、桂阳之心亦无,更不用说伐“吴”吞吴),而且荆州才
: 失陷两年,在刘备及荆州人士治下十一年,将刘备与荆州籍诸将收复故
: 土、湘西之地的东征努力率称为“伐吴”,反而就将新得才两年的荆州
: 西部太早视为孙"吴"的固有疆域了,,在下尽量用保有解释空间的“东
: 征”一词。
这种后来人自以为是的太过理性的想法,恐怕也未必对。
驱策人的动力,相当多。
就算说理性分析吧,
也可以说刘备魅力来源之一正是他对属下的重情重义。
关羽之死,他内心有多少盘算且不论,
他若是不有所表态,也可能对他的魅力有所动摇。
陆机固为一代文宗,
可是这么个只知一味推崇其父祖,
只知崇拜“魏武”,高唱关背德的家伙,
连华北政局他都拿捏不稳,硬生生把自己送上死路,
他焉能窥得刘备之底蕴?
引陆机的话,怕是未得一间。
要看恐怕还是得看真正时代或地域相近的人的评论。
刘晔说得很漂亮: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他着墨点可不是“荆人必嗾备向吴”!
(另外注意:“为关羽出报吴不”也是魏人用语并非后世创作。
用吴以指代孙氏政权,怕并无不妥。)
更可留意史家陈寿怎么写的: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用词也不是“群臣(即便仅是荆楚人)请先主东征”。
而不管刘备是不是装出来的,
“盛怒”这个态度意思就是没得谈了,
不管你是回到各几郡或者怎么分割,就是不想谈。
这一直到刘备受重挫后才回归现实。
我不是说人的动机就那么单一,
不是说只允许为关张报仇这个解释而全然排除夺土地、
为荆州派人心而动的动机。
但,后人分析这么罔顾史料,
把一切说得好像全是马基维利式的精密计算而全无情感,
怕也未必然吧?
至于以吴指代孙氏政权而用“伐吴”,
更是累见于史料。
刘晔所云“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
陈寿书先主“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张飞原本是“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遇害不果。
至于黄权,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
他才劝谏。
而陈寿笔下,诸葛瑾在“刘备东伐吴”时,
“吴王求和,瑾与备牋”
看来伐吴一词也并无不妥。
如果认为刘备这次居然只小家子气到只想夺江陵,
那也未免太小看英雄刘备了。
成败之数固非刘备之所先见,但他的志量也不是只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