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这点个人持保留态度,增援前线形同牺牲后防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蜀的国力尚且差魏有一段,
: 要实践隆中对两路北伐成功的难度很高
: 亦即以荆州或汉中择一北伐较佳,
: 若是键盘军事专家我,就不会挑补给困难的汉中这条线
: 宁愿多留一点兵顾荆州老家,确保以后从荆州北伐的根本
放弃两路钳型攻势即是放弃隆中战略,也较接近王夫之认为的应以荆州
一路为主力。不过我们的讨论至少可建立在一项共同基础上,即隆中对
战略本身有其先天的矛盾或缺陷,在下想强调的正是关羽、刘备不仅不
像俗说的应当背负著破坏隆中战略的大罪名,而相反地他们太相信隆中
战略在十二年来带来的成功,而太执著于用生命去达成与挽救“跨有荆
益”。“跨有荆益”在隆中对文字里是该战略的神髓,“结好孙权”仅
是隆中对提出时点(207年)的必然,且对于这两者的矛盾冲突、对于
从江东政权出发的角度(如同陆抗所说的以长江中游为“国之藩表”)
认知还不够深刻,这仅仅是一位年轻人(尤其相对于刘备)廿七岁提出
已经够精采了的战略,并不代表已经完美无须修正,然而在成为经典后
被神圣化。
在此希望尝试做的还是回到历史人物的情境,暂时放下全知全能的后见
之明,关羽受命襄阳太守逾十年,在隆中对提出的时点刘表握有襄樊,
关羽努力执行的是恢复刘表荆州北疆以“北据汉沔”(达成这步才能谈
下一步的“以向宛洛”)。至于刘备进入益州的时点,益州包含汉中郡
至少十一郡三属国,相较荆州七郡(其中宜都新置,襄阳尚未实据),
要刘备(乃至诸葛亮)不以益州为主,王夫之确实有些苛责。隆中战略
以高祖出蜀、汉为蓝本,而且相较于“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的后汉而言,刘备对亲贤臣、远小人“所以兴隆也”的
先汉认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乃至诸葛亮),且以益州为主也才合于隆中
战略的“身(亲自)率益州之众”。何况刘备也并非放弃荆州,所以才
亲统五万军回公安争荆州,在湘水之盟以后,剩下五郡的荆州(如果以
襄阳尚未实据、宜都几乎是附属来计算,甚至仅像三个郡)便更难跃居
益州之上成为战略主力了。(而孙、吕针对北伐也并未担负划走长沙、
桂阳两郡后应分摊的责任)
: 何况还可以利用长江顺流而下,水运益州的物资人力到荆州
: 当然,不可讳言
: 如此一来会让汉中战线更吃紧甚至演变成魏以汉中作为对蜀的前线
: 但益州天险摆在那,除非再来一次张松献上西蜀地形图的事件
: 否则西线还是以守为主就很够了
: 易帅之际,关羽也未必就该放心调兵增援襄樊
: 君不见鲁肃死后,接替的吕蒙不就从主和变成主战!!
: 那接替吕蒙的人就一定会主和吗?
在下的意思并非易帅之际关羽就“应该”放心调兵增援,而是十年来他
从未等到过一个比这还要好的时机。所以在下强调在解读陆逊书信时,
除了以往俗说的关羽骄傲“受骗”以外,也应读出信中对于盟约关系的
强调(或利用),乃至于这份强调下所应背负的责任。
: 照这样讲岂不更应该先收复被吕蒙袭夺的荆南,再挥军樊城才对XD
: 硬要类比的话,长沙等在战略位置上,
: 比较接近诸葛亮北伐前,先平定的后方-南中@@"
: 所以我反倒觉得关羽自认侯音那次已经算是“万世一时”
: 即使尚未跨有荆、益,也必须把握住这机会
关羽这样想反而奇怪,南中(重划前是四郡一属国)是益州牧的领土,
而长沙、桂阳在湘水之盟以后已经不是荆州牧(刘备)的领土,就好比
周瑜明白鲁肃的战略与自己(原本的)有异,但在临终时已经接受时势
才会举鲁肃以自代。在下强调的仍是,不应由于江陵在襄樊之南就以为
关羽进行的是所谓的“北伐”──这样也过于把襄樊(请注意是东汉的
“南郡”境内北部)看成曹军的固有疆域了,实际上襄樊反而才是刘表
荆州的固有疆域──,尤其并非隆中战略定义内的北伐。关羽不向宛、
洛,就如同刘备尚未出秦川;关羽仅是在努力全据荆州(当然,扣除了
湘水之盟后的东境),执行襄阳太守的职责收复襄樊,就如同刘备收复
汉中郡,达成了全据益州一般。(隆中战略定义的)北伐仍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