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辩亡论上篇结论的怪怪的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12-29 18:52:47
先说声抱歉,我前面贴过的:
闻鼓音,左部前曲,左右官后遂(隧),皆左间,客□(361)
这简文,为了配合a大的表格,我硬是把遂改成队
想说或许是两字长相没差很多之下的误植orz
但后来找到:左隧右投足,塞(304)
既然有左隧,那么后隧自然不意外了,如此配合1部1000人分2曲、1曲500人分2官、
则1官250人底下有前后左右中,5隧的话,恰好符合a大表格里的1隧50人
譬如:左部司马旃胡青,前部司马旃胡赤,中部司马旃胡黄,右部司马旃胡白,
后部司马旃〔胡〕黑。□□(251、020、030、029、031、108)
与《后汉书百官志》的1营5部契合
因此五百将就是统领500人的意思;而曲的千人是统领的亦为1000人,其来有自也!
紧接着要来厘清,候长究竟给谁统领的观念
兹节录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一段内文:
"边郡之防御系统,其部分之统隶关系为
“太守 ─ 都尉 ─ 候 ─ 部候长 ─隧长”。候之官署称候官,驻于边塞上障城之内,
故候又称为障候、塞候。
“候所直辖者为一段候官塞(约百里)上的若干候长与各候长所率之若干隧长”,
谓候负责候望之边塞长约百里,分为若干部,各部有候长为主官,
候长领辖若干隧,隧各有隧长,隧长下领若干兵卒。候及其领辖之官兵为边塞之候望系统
"
参考《后汉书百官志 引注 汉官仪》:
"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丞一人,治兵民。
当兵行长领。置部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衞士"
虽然是后汉书,但汉官仪讲的是西汉无误
这点可由《汉书百官公卿表》旁证: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
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
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注意上述候实乃为候官,而非候长
候长在简文中屡见不鲜,诸如:
第十候长秦忠,坐部十二月甲午留烽,适载纯赤堇三百杖致 (合校 262.31)
候望见木中隧有烟,不见烽。候长王褒即使 (新简 EPT68:86)
文献里的候长的例子,出现于《汉书西域传》:
"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
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
案《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底下有个居延县,再看到
居延都尉给事佐,居延始至里万常善,年卅四岁,长七尺五寸,黑色(居延43.2,77.81)
于是推论边郡的张掖郡的编制大致如下:张掖郡下辖居延县部,以及其他诸部
居延县部之下有都尉、校尉,之下又有候官,而候官各统若干部,各部亦自有其候长
此外另见出土实物写着:后部牢丞
(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卷4,56,北京,中国书店,1990)
已知将军所领之部为左右部,则该简文应为西域边郡若干部当中的后部
综合以上诸点,我认为候长实为边郡体制下的职务,而非将军所领之营部体系
毕竟该体系有候官一职
而尽管《汉官仪》、《汉书百官公卿表》2书对千人、候官的顺序各自排序
,但廖伯源《汉初郡长吏杂考》已经告诉我们千人 & 候官之高低为何
最后唠叨一下边郡体制下的县"部"、候"部",自然又必须与营部的部有所区别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8-01-01 13:55:00
居延都尉应是驻在居延的郡都尉而不是县属官,郡都尉是二千石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