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梗先讲结论之前,先针对《三国志陈泰传》的"王经精卒破衂于西",释义一下
熟悉曹魏军制的人都明了,那实为邓艾等人为龟缩起来所找的说辞借口
而陈泰的"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业已于"(姜)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
,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当中,得到平衡的解释
愚见以为《蜀书》谓王经损失数万人(姜维传)、以万计(张翼传)
指的其实有包含魏国士兵 & 服劳役的魏国百姓在内,损失才会那么多,以下分析原因
来看几个没加将军号的曹魏刺史,有哪些职权吧!《三国志贾逵传》:
"明斥候,缮甲兵,为守战之备,贼不敢犯。外脩军旅,内治民事,遏鄢、汝,
造新陂,又断山溜长谿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三国志裴潜传》:
"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太祖次摩陂,叹其军陈齐整,特加赏赐"
徐邈的凉州刺史干的事就更多元了,领护羌校尉的他"上脩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糓,
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余,
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杖,藏之府库"(三国志徐邈传)
至于王凌的兖州刺史例子,可参考同样当时没加将军号的南安太守邓艾
即使身为2000石,也只能乖乖给杂号将军、兼领雍州刺史的陈泰指挥
所以同理王凌是"与诸将逆击",而非率领谁开干什么的
雍州以外的州终究别谈太多,回头来看雍州吧!特别是王经之前的几任雍州刺史
从曹操时代开始谈,《三国志张既传》:
"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
《三国志张郃传》:"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看的出来没军职没持节假节的张既,是随从张郃讨伐窦茂,而非独自领军
郭淮以雍州刺史平叛,是因为先前有个征羌护军的头衔
值得注意的是,郭淮的雍州刺史还有个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抚卹来降的羌、胡
而史载陈泰更早在并州刺史任内,被天龙人送红包关说,拜托帮忙买奴婢
个人推论边州的刺史有着支配人力的重责大任,为日后王经调派雍州百姓远赴洮水服劳役
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除了修筑工事、备战设施和运送物资以外,刺史另可培养自己的幕僚
《世语》:"(王)经为司隷校尉,辟河内向雄为都官从事...刑及(王)经母,
雍州故吏皇甫晏以家财收葬焉"
《晋书向雄传》:"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
《三国志王基传》:
"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
壮大人脉势力这点,可谓政争的精随,相当于司州刺史的司隶校尉,亦复如此
我们知道毌丘俭255年5月作乱时,赖钟会、傅嘏之谋,司马昭回防洛阳
避免曹髦意图使司马昭屯许昌,再调回平乱大军以夺走司马氏之权
此举造成司马昭更加擅权,乃至剑履上殿
个人认为部份原因出在当时的司隶校尉并非曹髦亲信,毕竟司隶校尉有兵权
例如钟繇就曾以侍中守司隷校尉带兵打仗过,且曹爽伏诛时的司隶校尉,即为其亲信毕轨
所以寿春2叛隔没几个月9月发生洮西会战后,王经从刺史调回中央升任司隶校尉
强固曹髦在政争时的本钱,便显得十分合理
只不过后来权势都在司马昭那边,自然不会坐视曹髦坐大,王经过不久便又转去尚书一职
刺史毋须领兵的想法,持续至曹叡时代仍可见于史册,《三国志杜恕传》:
"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
臣前以州郡典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治理之务"
当遇到诸葛亮北伐时,《魏略》显示雍州诸郡太守如陇西的游楚,就没有配给州郡兵
总结一下,既无X羌护军、校尉都尉、又没持节假节 + 将军号的王经
手下能带的肯定并非曹魏军制底下的外军,而仅为战力较弱的州郡兵
农民出身的他要想豢养大批部曲,难度亦十分的高
故洮西一战战损之中,以被叫去从事繇役的非军人身份的官吏和平民老百姓
占最大宗是非常有可能的,导致魏蜀双方各自表述战损
个人猜测魏方没有把兵卒以外,甚至《三国志陈泰传》里的"余皆奔散"
《三国志高贵乡公纪》里的"牵掣虏手,流离异域",给算进去
然而蜀方却有,从而引发争议这样@@
遇到战事,非手持武装的人民往往会跑第一个,如此推论还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