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2000PISA结果的后续讨论中,
大约可分为两个面向,
其一是整体成绩落后多数国家,
另外则是社经背景对学生学习成效影响过高与低表现学生过多.
对前者德国实行的解决方法为课程改革,
包括改全日制小学, 小学入学教育改良, 核心课程设置等等...
但对于学制分流是否对整体成绩有影响, 争议极大并未有共识
如 Muhlenweg (2008) 中,
分析了Hessen邦延后分流与否的学生学习成效,
结果也只证明延后分流对整体成绩没明显负面影响.
对社经背景较差的学生虽有正面效应,
却对社经背景越好的学生有越负面的影响.
因此原PO若用德国分流制度, 来解释德国2000PISA成绩低落,
并进一步解读成过早分流会损害全国学生的平均素质,
这就完全是过度推论了.
德国对分流制度的检讨主要在于,
不同社经背景的学生, 会严重影响之后选择的分流方向与学习成果.
相关研究如 Dustmann (2004), Ditton et al. (2005)中,
均发现过早的分流, 其结果会很大程度由家庭的期望所决定.
而非取决于学生的能力以及性向.
所分流后的学校, 也由于所学偏重不同因而导致学习成果不同.
因此针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改革,
有延缓分流时间, 合并分流管道等等.
从其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延缓分流的目的在于去除社经背景对分流的影响,
而并非认为竞争不重要,
甚至可说延缓分流, 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纯以能力与性向来竞争.
因此这与十二年国教模糊化竞争, 放弃分流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竞争和公平是一体两面的,
要能给所有竞争者公平的立足点,
才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竞争结果.
十二年国教的问题即在于扭曲公平的意涵,
所以没怎么考虑提升后段学校,
反而目标是把表现太好的学校大砍一刀,
结果就是整个政策, 几乎完全没提到技职教育,
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吵著打倒明星高中.
而学生学习成果有差异, 政策也没考虑怎么弥平差异,
反而是弄个只有三等级的会考来当作看不到.
完全放弃原本分流制度的配套,
是要各校老师学生自己看着办...
最后搞到从教师到学生团体都反对,
与其把这当政策讨论, 说是阴谋论的可谈性还大得多了
※ 引述《Yenfu35 (广平君)》之铭言:
: ※ 引述《Bifrons (比夫龙)》之铭言:
: : 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台湾要推行12年国教,美其名是提升人力资本 ..
: : 但是,摧毁掉技职体系,再把所有人变成高中生...意义是在于?
: : 以后...要买高中女生原味内裤比较容易吗?(误
: : 个人一直觉得,台湾这种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还是要把资源做些适当的配置..
: : 我是指..培育专才跟菁英才是我们竞争力所在吧?
: : 而不是,大家均分这个资源,这样讲好像不公平
: : 但是,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吧?
: : 十二年国教让大家都变成高中生,真的有提升到人力资本吗? 我怀疑...
: : 我相信是台湾过去数十年的教育改革路线错误让国家变成现在这般...要负很大责任。
: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
: 但若如你所说地强调培育专才与菁英,会复制阶级、违反教育公平。
: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德国学生六岁进入小学起就有留级,四年级结束后会照成绩进入中学,
: 大部分会进入这三种学校:
: 成绩最好的进文法中学,主要出路为升大学;
: 成绩次好的进实科中学,主要培养中级实务人才;
: 成绩较差的进主干学校,作为技职教育的准备。
: 另外在1960年代为了提升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学生探索性向而设立综合中学,
: 目前也有部分学生就读此类学校。
: 五、六年级称为“定向期”,学生若发现志趣不合,
: 可在这四类学校间互转,但多半是转出文法中学。
: 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10到12岁就已经分流。
: 那里另外有严格的留级制及升级考试制度。
: 但是这样提早分流、严格淘汰的结果,
: 反而损害全国学生的平均素质、加大教育不平等。
: 像2000年德国参加PISA测验,而该年的重点科目是阅读能力,
: 结果德国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参加的各国中排在后段班。
: 经进一步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具外国移民背景的学生表现不好-
: 即使他们有七成以上都完成十年义务教育,仍有两成不到水准1。
: (水准1的要求是:能从文本找出并处理简单讯息;
: 具水准3者方能胜任各种日常阅读活动。)
: 若再比较父母来历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会发现不小的落差:
: 父母来历 文法 实科 主干
: 均在德国出生 32% 35% 25%
: 其一在德国出生 32% 25% 31%
: 均非德国出生 15% 28% 49%
: 学生有移民背景 20% 27% 43%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早分流、严格淘汰造成的不平等。
: 若比较父母职业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也会发现很大的落差。
: 姑且以最高等级的“上层阶级职业”与最低等级的“无技术工人”来看:
: 父母职业 文法 实科 主干
: 上层职业 52% 29% 13%
: 无技术工人 11% 29% 41%
: 因此,当年OECD的报告就说:
: “学校的区隔使得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更形加剧”。
: 另外有研究指出,“因家庭背景条件限制而就读主干学校之学生,
: 因过早实施的分流制,更加深其在教育方面的不利状况”。
: 这种情况在1970年教改时就已经有学者预测到:
: 他们认为这样过早分流会损害社会弱势教育机会的平等,
: 因此主张延缓分流、广设综合中学;
: 但因为反对者众多,所以除了设置少数综合中学之外,并没有重大变化;
: 综合中学迄今也难成气候、各界对是否应增设综合中学看法仍然不一。
: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要抓平衡点不容易,
: 但只是强调竞争、培养菁英,会降低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
: 甚至加大阶级间的不平等,对社会有害。
: 参考资料:
: 周祝瑛(民98)《比较教育与国际教改》pp.213-224
: 杨莹(民93)〈教育机会均等〉取自陈奎憙主编《现代教育社会学(增订二版)》
: pp.269-313
: 罗秀青(民98)
: 〈2000年以降德国学龄前与初等教育制度改革源起与措施─以“北莱茵河─
: 威西发冷邦”为例〉《教育资料集刊》41:212-232
※ 引述《Yenfu35 (广平君)》之铭言:
: ※ 引述《Bifrons (比夫龙)》之铭言:
: : 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台湾要推行12年国教,美其名是提升人力资本 ..
: : 但是,摧毁掉技职体系,再把所有人变成高中生...意义是在于?
: : 以后...要买高中女生原味内裤比较容易吗?(误
: : 个人一直觉得,台湾这种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还是要把资源做些适当的配置..
: : 我是指..培育专才跟菁英才是我们竞争力所在吧?
: : 而不是,大家均分这个资源,这样讲好像不公平
: : 但是,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吧?
: : 十二年国教让大家都变成高中生,真的有提升到人力资本吗? 我怀疑...
: : 我相信是台湾过去数十年的教育改革路线错误让国家变成现在这般...要负很大责任。
: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
: 但若如你所说地强调培育专才与菁英,会复制阶级、违反教育公平。
: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德国学生六岁进入小学起就有留级,四年级结束后会照成绩进入中学,
: 大部分会进入这三种学校:
: 成绩最好的进文法中学,主要出路为升大学;
: 成绩次好的进实科中学,主要培养中级实务人才;
: 成绩较差的进主干学校,作为技职教育的准备。
: 另外在1960年代为了提升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学生探索性向而设立综合中学,
: 目前也有部分学生就读此类学校。
: 五、六年级称为“定向期”,学生若发现志趣不合,
: 可在这四类学校间互转,但多半是转出文法中学。
: 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10到12岁就已经分流。
: 那里另外有严格的留级制及升级考试制度。
: 但是这样提早分流、严格淘汰的结果,
: 反而损害全国学生的平均素质、加大教育不平等。
: 像2000年德国参加PISA测验,而该年的重点科目是阅读能力,
: 结果德国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参加的各国中排在后段班。
: 经进一步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具外国移民背景的学生表现不好-
: 即使他们有七成以上都完成十年义务教育,仍有两成不到水准1。
: (水准1的要求是:能从文本找出并处理简单讯息;
: 具水准3者方能胜任各种日常阅读活动。)
: 若再比较父母来历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会发现不小的落差:
: 父母来历 文法 实科 主干
: 均在德国出生 32% 35% 25%
: 其一在德国出生 32% 25% 31%
: 均非德国出生 15% 28% 49%
: 学生有移民背景 20% 27% 43%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早分流、严格淘汰造成的不平等。
: 若比较父母职业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也会发现很大的落差。
: 姑且以最高等级的“上层阶级职业”与最低等级的“无技术工人”来看:
: 父母职业 文法 实科 主干
: 上层职业 52% 29% 13%
: 无技术工人 11% 29% 41%
: 因此,当年OECD的报告就说:
: “学校的区隔使得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更形加剧”。
: 另外有研究指出,“因家庭背景条件限制而就读主干学校之学生,
: 因过早实施的分流制,更加深其在教育方面的不利状况”。
: 这种情况在1970年教改时就已经有学者预测到:
: 他们认为这样过早分流会损害社会弱势教育机会的平等,
: 因此主张延缓分流、广设综合中学;
: 但因为反对者众多,所以除了设置少数综合中学之外,并没有重大变化;
: 综合中学迄今也难成气候、各界对是否应增设综合中学看法仍然不一。
: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要抓平衡点不容易,
: 但只是强调竞争、培养菁英,会降低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
: 甚至加大阶级间的不平等,对社会有害。
: 参考资料:
: 周祝瑛(民98)《比较教育与国际教改》pp.213-224
: 杨莹(民93)〈教育机会均等〉取自陈奎憙主编《现代教育社会学(增订二版)》
: pp.269-313
: 罗秀青(民98)
: 〈2000年以降德国学龄前与初等教育制度改革源起与措施─以“北莱茵河─
: 威西发冷邦”为例〉《教育资料集刊》41:2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