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ifrons (比夫龙)》之铭言:
: 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台湾要推行12年国教,美其名是提升人力资本 ..
: 但是,摧毁掉技职体系,再把所有人变成高中生...意义是在于?
: 以后...要买高中女生原味内裤比较容易吗?(误
: 个人一直觉得,台湾这种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还是要把资源做些适当的配置..
: 我是指..培育专才跟菁英才是我们竞争力所在吧?
: 而不是,大家均分这个资源,这样讲好像不公平
: 但是,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吧?
: 十二年国教让大家都变成高中生,真的有提升到人力资本吗? 我怀疑...
: 我相信是台湾过去数十年的教育改革路线错误让国家变成现在这般...要负很大责任。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
但若如你所说地强调培育专才与菁英,会复制阶级、违反教育公平。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德国学生六岁进入小学起就有留级,四年级结束后会照成绩进入中学,
大部分会进入这三种学校:
成绩最好的进文法中学,主要出路为升大学;
成绩次好的进实科中学,主要培养中级实务人才;
成绩较差的进主干学校,作为技职教育的准备。
另外在1960年代为了提升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学生探索性向而设立综合中学,
目前也有部分学生就读此类学校。
五、六年级称为“定向期”,学生若发现志趣不合,
可在这四类学校间互转,但多半是转出文法中学。
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10到12岁就已经分流。
那里另外有严格的留级制及升级考试制度。
但是这样提早分流、严格淘汰的结果,
反而损害全国学生的平均素质、加大教育不平等。
像2000年德国参加PISA测验,而该年的重点科目是阅读能力,
结果德国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参加的各国中排在后段班。
经进一步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具外国移民背景的学生表现不好-
即使他们有七成以上都完成十年义务教育,仍有两成不到水准1。
(水准1的要求是:能从文本找出并处理简单讯息;
具水准3者方能胜任各种日常阅读活动。)
若再比较父母来历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会发现不小的落差:
父母来历 文法 实科 主干
均在德国出生 32% 35% 25%
其一在德国出生 32% 25% 31%
均非德国出生 15% 28% 49%
学生有移民背景 20% 27% 43%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早分流、严格淘汰造成的不平等。
若比较父母职业与其子女就读中学的种类,也会发现很大的落差。
姑且以最高等级的“上层阶级职业”与最低等级的“无技术工人”来看:
父母职业 文法 实科 主干
上层职业 52% 29% 13%
无技术工人 11% 29% 41%
因此,当年OECD的报告就说:
“学校的区隔使得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更形加剧”。
另外有研究指出,“因家庭背景条件限制而就读主干学校之学生,
因过早实施的分流制,更加深其在教育方面的不利状况”。
这种情况在1970年教改时就已经有学者预测到:
他们认为这样过早分流会损害社会弱势教育机会的平等,
因此主张延缓分流、广设综合中学;
但因为反对者众多,所以除了设置少数综合中学之外,并没有重大变化;
综合中学迄今也难成气候、各界对是否应增设综合中学看法仍然不一。
“公平跟竞争之间,要有个取舍”是理所当然的,要抓平衡点不容易,
但只是强调竞争、培养菁英,会降低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
甚至加大阶级间的不平等,对社会有害。
参考资料:
周祝瑛(民98)《比较教育与国际教改》pp.213-224
杨莹(民93)〈教育机会均等〉取自陈奎憙主编《现代教育社会学(增订二版)》
pp.269-313
罗秀青(民98)
〈2000年以降德国学龄前与初等教育制度改革源起与措施─以“北莱茵河─
威西发冷邦”为例〉《教育资料集刊》41:212-232